首頁>軍事>

在吸取了西班牙戰爭的經驗後,蘇聯開始設計建造新一代輕型坦克,與20世紀30年代初的蘇聯不同,此時的蘇聯經過幾年的發展,無論是坦克科技還是設計思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39年,T-50輕型坦克開始研製,在1941年1月定型並獲准生產。

在當時,T-50輕型坦克絕對算得上先進坦克,它融入了很多先進的技術、理念。在裝甲防護上,它和當時的T-34中型坦克一樣,透過系統性的佈置傾斜裝甲,強化了整體的防禦力。

車體由37毫米均質鋼裝甲焊接而成,傾斜角度在40°~57°,炮塔的最大厚度與車體相當,造型和早期T-34的炮塔型號相似,具有優良的防彈外形,對於一款輕型坦克而言,這樣的防護算得上不錯了。

坦克的動力為一臺V-4柴油發動機,能輸出300馬力,與30年代蘇聯輕型坦克採用汽車引擎不同,這款V-4發動機整體效能更好,能賦予坦克更好的機動性,缺點就是這款發動機設計上還沒有完善,並且需要單獨生產,這一點成為T-50坦克的軟肋。坦克的行走裝置採用扭杆懸掛,6對小直徑負重輪,主動輪在後,導引輪在前。

武器配置上仍然採用一門45毫米口徑主炮,車內備彈150發,另有一挺同軸7.62毫米TD機槍。這樣的配置倒是中規中矩,不過T-50最大的優勢是採用3人炮塔,這在二戰早期的蘇聯坦克中很罕見,這提升了坦克作戰的靈活性。

不僅如此,T-50坦克均配置了無線電裝置,這在當時也很少見,在二戰初期,只有德軍才在裝甲部隊全面普及無線電裝置,其他國家軍隊的坦克相對來說安裝比例更低,蘇軍更是隻有指揮坦克才安裝,並且效能堪憂。

T-50輕型坦克由174號工廠生產,坦克重14噸,長5.2米,寬2.47米,高2.16米,採用4人車組,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每小時。

僅從資料來看,T50輕型坦克的單車作戰效能還不錯,在當時甚至可以和德軍的三號坦克周旋一番,對付一號、二號坦克更是不在話下,不過直面數據並不能全面的反應問題。“巴巴羅薩”計劃實施後,T-50只生產了69輛,其中還有一些沒有武裝。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蘇軍認為這種坦克可靠性還有待完善,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坦克生產太耗費工時和材料,因為它的車體生產和T-34差不多,發動機則需要單獨生產,這些特性讓它無法滿足大戰的高消耗。

在衛國戰爭爆發後,蘇軍並沒有立即放棄T-50,反倒嘗試根據前線的情報升級T-50,當時在對德軍三號坦克進行了測試後,發現這款坦克對蘇軍45毫米反坦克炮具有不錯的防禦力,需要在近距離才能擊穿其正面裝甲,但不知為何,蘇軍高估了德軍坦克的攻擊力,認為T-50的防禦不足。

在升級計劃中,透過螺栓安裝附加鋼板是當時蘇軍的常用手法,透過這種改裝,T-50裝甲最厚處達到了57毫米,加上傾斜的結構,防禦力將成倍提升。付出的代價就是坦克車體變重,機動性變差。

T-50的另一款升級型號則是T-50-2,這款坦克其實在衛國戰爭爆發後不久就開始醞釀了,當時蘇軍發現“57神針”(57毫米反坦克炮)是反坦克的神器,於是也打算將這門火炮安裝在T-50上,同時還將對坦克車體進行簡化和最佳化,例如安裝乾式主離合器、攜帶手動滅火器等等。

T-50整體上來說是一款很優秀的輕型坦克,只是當時的情況下蘇聯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善它,它也不符合大戰爆發後的消耗戰思路,最終被結構更加簡單的T-60取代。

30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擔任過總參謀長的將帥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