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工業打造的坦克戰鬥力很強悍,而且他們認為,體積越大炮管越大那麼越實用,故而鼠式坦克誕生,體積是虎式坦克的幾倍,然而實戰中卻不是那麼回事,機動性緩慢,等於是移動的靶子,火力再猛也沒有多大意義。後續開始恢復回到正常狀態,不會特意提高坦克的重量。
一般來說坦克擁有一根炮管的情況下,火力已經很猛,統治力也足夠,依靠敏捷的機動性,可以吸引敵人的火力,從而給步槍衝鋒創造條件,那麼假設再給坦克多加裝幾根炮管上去的話,豈不是更加厲害嗎?其實關於這點, 已經有軍隊實施過了,但結果跟想象中的不一樣。
坦克的設計結構需要維持平衡,一根炮管是最佳狀態,如果再加上去那麼平衡就會被打破,屆時就得針對別的領域進行削弱,比如裝甲、機動性、空間等,綜合戰鬥力也會受到影響。而且炮管增加後,旋轉塔臺的壓力就會增加,到時候靈活性會降低,做不到360度全方位攻擊,這就比較雞肋了。
此前德國打造出多管坦克的時候,兩根炮管是固定住的,分別配置在兩邊,上方沒有炮塔,所以不可旋轉,要想打擊指定方位的敵人,需要透過轉向來完成,這對駕駛員技術的考驗極高,因為他們不僅得考慮到前進的狀況,還得考慮到炮管所在方位的狀況,實戰能力比想象中低很多。
一旦炮管移動不過來,那麼坦克在戰場上穿梭就等於是靶子,鑑於此德軍慢慢就停止關於多管坦克的研發。但後來蘇聯還有咱們也在這個領域投入過精力,還打造出成品,經過反覆試驗發現,缺點實在太多了,相對比之下還沒有單管坦克的效率高,所以意義不大,打造完全得不償失。
所以直到現在,縱然高科技已經無法先進,但關於多管坦克,再也沒有人去研究,有這個時間、經費、精力,還不如提高坦克的機動性和空間,讓其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實力,但如果是固定的火箭炮,那必定是炮管越多越好,因為這樣覆蓋的面積就會越廣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