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長120米、水下排水量8000噸、最大下潛深度1.2公里。耐壓艇殼全部由昂貴的鈦合金打造,採用先進的液態金屬熱交換介質核反應堆,水下最大航速逼近38節(65公里/小時),這些傲人的資料屬於舷號К-278的原蘇聯海軍第三代核潛艇“共青團員號”(俄語:Комсомолец)。

共青團員號1978年至1983年在北德文斯克建造,於1983年下水,1984年1月正式服役於蘇聯海軍。西方將其命名為“麥克”(英語:Mike)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由於建造時間長,造價昂貴被戲稱為“金子打造的潛艇”。

超低噪音

和其他蘇聯核潛艇一樣,共青團員號也採用了雙殼體結構。為了減小噪聲,增強潛艇航行時的隱蔽性,同時兼顧良好的防護效能,共青團員號內外殼體之間的距離被拉大,這樣兩層殼體中央的海水一方面是一個天然的消聲器,另一方面是良好的水下抗爆炸平臺。共青團員號內外層均敷設了厚厚的消聲瓦,內層為多孔結構,噪聲在孔隙中來回反射消減;外層是橡膠質光滑殼體,將噪聲封閉在艇內。為了進一步減小噪聲,共青團員號內部的渦輪機組和發電機組架設在一個複雜的浮動支撐機構上,有效的避免了機械運轉的噪聲傳遞到潛水艇殼體。這一系列的複雜技術使得共青團員號的噪音下降到和美國“海狼”級核潛艇相當的水平。以至於這艘潛艇在監視北約海軍演習活動期間,一度逼近到參演艦船附近時都沒有被聲吶發現。

人為錯誤導致的生態威脅

然而就是這樣優良的武器裝備,卻在人為的失誤操作中變成了如定時炸彈般的潛在生態威脅。

1987年4月左右隸屬於蘇聯海軍北方艦隊的“共青團員”號核潛艇奉命前往挪威海域執行戰備巡邏任務,到了4月7日正在返航途中的“共青團員”號行駛至巴倫支海時,指揮室的火災報警器突然響個不停,儀表顯示火災發生在潛艇第7號艙,初步估計原因就是電線短路引發了大火。艇長瓦寧上校在得知險情後立馬指揮艇員進行滅火,當時在第7艙內值班的是上等水兵布赫尼卡什維利。本想透過艇內通訊詢問情況,但此時艇長髮現通訊已經中斷,他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氟利昂滅火

氟利昂和氧氣有很強的結合性,揮發過程中能大量消耗空氣中的氧元素,這也是為什麼氟利昂會破壞臭氧的原因。由於這種特性,前蘇聯的潛艇滅火系統採用氟利昂作為滅火劑來消耗密閉空間中的氧氣,但是這樣做有很多弊端。

2008年俄羅斯一艘編號為K—152的“阿庫拉II”級“獵豹”號在海試時,艇內滅火系統以外啟動,導致大量氟利昂被從滅火管道中噴射入艙室,20多人因此中毒死亡,另外有多人受傷。正常情況下,如果潛艇內發生火災,滅火人員都會穿戴防護服佩戴氧氣面罩後才會啟動滅火系統。然而這次意外中,人們卻沒有時間找到防護用具而導致了慘劇。

“阿庫拉II”級也同樣在印度海軍服役

同樣“共青團員”號也裝備的是氟利昂滅火系統,而艇長髮現事態嚴重後,決定犧牲第7艙的值班士兵,命令封閉第7艙,並開啟噴射氟利昂滅火劑。然而他並不知道此時的第7艙內大火已經把艇身金屬都燒得通紅,值班士兵早已死亡,更糟糕的是大火已經燒壞了通風管路和消防管線,就在消防通氣閥開啟的一瞬間,除了氟利昂大量的空氣也一同噴進了著火的艙室,這一下直接導致了一次更為劇烈的爆燃,大火向其他艙段蔓延開,艇內充滿了高溫嗆人的濃煙,連氧氣面罩都快融化了。

看到已經滅火無望的艇長立刻命令緊急上浮,併發出救援訊號。出水後,艇員一邊自救,一邊試圖繼續滅火,但是很多人由於中毒受傷不得不轉移到甲板上。直到下午2時4分左右一架救援飛機終於趕到,但是水面救援船還在遠處的海面上疾馳過來,救援飛機只能一邊向指揮部報告“共青團員”號潛艇的現狀,一邊在潛艇上空盤旋。觀察發現這時的“共青團員”號艇尾已經下沉,幾乎快要豎起來了,著火的艙段開始大量進水,眼看潛艇就要沉沒,艇長不得不下令棄船。

混亂的逃生過程

在整個棄船過程中人員顯得混亂而缺乏指揮,首先是救生筏很多不知道原因而沒有被完全釋放解開,導致艇員們紛紛跳入冰冷的海水中這直接導致,在犧牲的42名艇員中只有4名是在火災中當場陣亡的,而其他大部分人是凍死在巴倫支海冰冷刺骨的海水中。

艇長與另外6人一直堅守到潛艇開始急速下沉,為了不讓海水湧入整艘潛艇,高階軍官科配伊科在潛艇沉沒的最後關頭關閉了逃生艙門,這6個人開始隨著潛艇沉入深海。蘇俄設計的潛艇在指揮室上有一個集體漂浮密封逃生艙,這是為了應對慘痛的潛艇事故而單獨研發的。而由於缺氧及吸入有毒煙霧,最終只有包括艇長在內的5個人爬入了救生艙。然而,爆炸導致逃生艙的水壓施放裝置失靈,這讓本應該在較淺深度自動釋放的逃生艙在隨著潛艇下沉到深水時才鬆脫,這導致逃生艙上浮越來越快,上浮過程中巨大的壓力變化讓逃生艙內的5個人承受了極大痛苦,但是卻什麼都做不了,最終當逃生艙衝出了水面後,洩壓閥又出現故障,巨大的壓差將開啟艙門的兩名艇員擊飛,一名當場死亡。另一名艇員則被附近人員成功救起,開門瞬間海水迅速湧入開啟的逃生艙,隨後帶著昏迷的艇長和其他兩名倖存艇員沉入海底並失蹤。

17時15分,潛艇完全沉入海中,那裡遠離俄羅斯,距挪威本土340千米,給搜救工作也帶來了巨大的難度。 這樣這條攜帶高濃度核燃料和兩枚核魚雷的殺器就靜靜地躺在巴倫支海底1685米深的地方。

潛在威脅

由於事發在挪威水域,打撈難度極大,最終俄羅斯放棄了打撈工作,在30年間艇上被燒得面目全非的核反應堆也在緩慢的釋放著核輻射,就像幽靈一樣困擾著這片海域。挪威一直在監控潛艇的狀況評估核汙染給當地環境帶來的影響。

挪威海洋研究院近日公佈,前蘇聯核潛艇「共青團員號(Komsomolets)」沉沒遺骸輻射再次外洩,其中一個通風管附近的水體中,含有高於正常值80萬倍的銫元素。但科學家認為暫時不會對海洋生物或環境造成危害。

在2019年的水下探測中也發現通風管附近出現未知成分的白色煙霧,但是此現象可能與輻射物質之間存在關聯。

通風口冒出的白色煙霧

海洋探測領導研究員海爾達爾(Hilde Elise Heldal)在記者會上提到,「我們檢測到的數值顯然比正常含量還要高,但還不至於太驚人。」她表示,來自潛艇其他地方的水體檢驗結果正常,且共青團員號沉沒在海面下大約1609公尺處,少有人類食用的魚類生存,海水很快就能夠自行稀釋輻射物質,現階段並不構成危險。

研究團隊稱過去僅能透過取樣水體進行檢測,而近日,利用水下遙控無人載具(ROV)深入海底,讓科學家在遠端操控機器,親眼看見潛艇的殘骸,並選取特定位置的水樣採集,能夠更加直觀和有針對性的監控殘骸情況。

至今,俄羅斯方面都沒有針對這艘潛艇的打撈計劃,由於使用鈦合金殼體,更耐海水腐蝕,然而潛艇上裝載的116公斤供反應堆使用的高濃度鈾,如果一直在海底遲早也會被海水腐蝕,現在隨時都有可能會發生核洩漏的危險,而一旦發生核洩漏事故,將會給北海海洋生物以及沿岸居民造成數千年的影響。

31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退伍軍人三類常見問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