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立下赫赫戰功,卻一生深藏功與名的戰鬥英雄張富清,令人敬佩。在本市谷城也有這麼一位戰鬥英雄,他是和張富清同一個團的戰友,同樣立下累累軍功。解放後,他轉業回到家鄉,成為了大山深處的一名鄉郵員,在最平凡最艱苦的崗位上,工作了一輩子,身邊的同事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他曾經竟是一位英雄。
“戰鬥勇敢,負輕傷不下火線”,“行軍吃苦性強”是對他的立功評價,而除了立功證書,還有“解放西北紀念章”,“華北解放紀念章”,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 ,還有“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這些獎章的主人名叫王如美。
出生於1923年的王如美,今年已經96歲高齡了,雖然已經步履蹣跚,但他總把腰桿挺得筆直,坐著的時候,也是兩手平伸放在膝蓋上,始終保持著軍人的坐姿。可是在王如美的家鄉谷城冷集,鄉親們並不知道王如美是一位軍功赫赫的戰鬥英雄,只知道他是一名任勞任怨的鄉村郵遞員。
王如美在谷城冷集當鄉郵員,一直幹到退休。在王如美家裡,兒女們只知道父親當過兵、打過仗,但直到2004年,王如美老伴去世,兒子要把王如美接到市區養老,一家人在收拾東西時,才第一次看到被王如美藏起來的軍功章。
王如美的兒子王國亮告訴記者,自己小的時候曾聽父親講過以前打仗的事情,但是立功授獎這一塊從來沒有提過,我們也沒見過獎章,一直都是老人家自己保管著。透過這些被深藏多年的軍功章和立功證書,人們才又重新開始認識王如美老人,這名普通鄉郵員不同尋常的人生。
王如美1944年參軍,先是在國民黨軍第十戰區當衛生員,參加過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侯馬戰役和臨汾戰役。1947年8月,王如美跟隨國民黨部隊前往大西北途中,在陝西韓城被解放,王如美選擇加入人民解放軍,成為原西北野戰軍359旅第718團通訊連的一名通訊員,與老英雄張富清同在一個團並肩作戰。
王如美老人說,他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太原的戰役,這場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當時在戰場上,他正在和敵人交鋒開火時,一個炮彈打來,炸傷了他的小腿,他整個人也被沙土掩埋,昏迷過去。後來被戰友們挖出來,才撿回一條命。在醫務室簡單治療後,他又立即重返戰場。
王如美的立功證書裡,記載了他在解放太原戰役裡榮立三等功,評價他“戰鬥勇敢,負輕傷不下火線”。解放後,王如美又隨部隊前往甘肅酒泉,新疆喀什,投入到祖國邊疆的建設保衛中。因為表現突出,他曾在甘肅酒泉立下三等功,在新疆喀什疏勒地區先後榮立一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
1955年,王如美所在的部隊裁軍整編,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轉業回到老家谷城,從1956年起,就在谷城縣冷集郵電所當起了一名普通的鄉郵員。戰鬥英雄轉業,按說完全可以向組織上申請,安排一個比較好的崗位。王如美卻主動回到農村,進了冷集鎮郵電所,並且主動請纓,要求走谷城縣最偏遠的一條郵路——煤炭山區的九社和十社。
對於自己從前立下的戰功,王如美老人卻看得十分平淡:“退伍轉業的時候領導說告訴過自己,回去之後莫要驕傲,莫要覺得自己了不起,莫不要說天下是我打下來的,天下是千千萬萬的人打下來的”。
上世紀50年代,通訊設施落後,郵件的處理和投遞全部要靠人力。那時候,王如美每天天不亮就打上鐵裹腳,挑著沉沉的擔子出發,徒步五十多公里,翻山越嶺,挨家挨戶地送信件包裹。遇到暴雨、大雪的天氣,出去送一次郵件,兩天時間才能返回。
每年平均投遞180多次,每次50多公里的郵路,王如美在鄉郵員的崗位上幹了25年,崎嶇難行的山路,他走了二十多萬公里。然而,多年來,王如美從來沒提過,要換個工作崗位。上世紀70年代,谷城郵電局想把已經50多歲的王如美,提拔成冷集郵電所的副所長,卻也被他婉言拒絕了。他說,他就願意每天在郵路上跑,和鄉親們走得近一點。就這樣,一直到1980年,57歲的王如美從鄉郵員崗位退休,他才停下了奔波的腳步。
戰爭年代,為了國家民族的解放事業,王如美甘願拋頭顱灑熱血。和平年代,王如美又藏起所有的軍功章,服從組織安排、甘願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在老人心目中,沒有想過個人利益,計較過榮譽功名,這就是一位老黨員的初心和他堅持了輩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