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50年9月中下旬,所謂的"聯合國軍"自朝鮮半島的仁川登陸,戰爭局勢立刻急轉直下。原本凱歌高奏,一路挺進到釜山、洛東江一線的朝鮮人民軍在美韓聯軍強大的攻勢面前,連戰連退,被反推回三八線以北,戰火有燒到中國境內的危險。

1950年10月,為保家衛國,同時也為了幫助朝鮮人民抵抗外國侵略者,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3兵團入朝作戰。經過兩次戰役之後,中朝聯軍基本收復了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徹底粉碎了"聯合國軍"侵佔朝鮮全境的圖謀,迫使美韓軍隊由進攻轉入防禦,成功扭轉了朝鮮戰場戰略態勢。

在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採用了"示弱誘敵,分而擊之"的戰略,取得重大戰果。在西線,志願軍以六個軍的兵力殲滅敵兩個師,成功迂迴到敵人後方,徹底切斷敵撤退之路;東線戰場上,九兵團在司令員宋時輪的指揮下,重創包括美陸戰一師在內的王牌部隊,全殲其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對蘇俄的戰爭而享有盛譽的"北極熊團"。1950年12月24日,志願軍接連解放咸興、興南等地,人民軍也趁勢重新奪取元山,"聯合國軍"殘餘部隊被迫從海上撤離,第二次戰役勝利結束。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英國學者認為,志願軍這支以騾馬化為特徵的部隊,與機械化為主的聯合國軍作戰,而且取得勝利,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羅伯特·奧內爾在其專著中說,中國經此一役,一躍而成為一個令人矚目的世界大國,他們在這次戰鬥中獲得的聲望,將在以後很久的時間裡發出光輝,讓全世界都要對其刮目相看。甚至可以斷言,這是一次改變人類歷史程序的戰役。

這次戰役同樣出乎國內各界預料。此戰,志願軍與美軍短兵相接,正面交鋒,且殲滅美軍數量佔殲敵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戰果之輝煌,遠超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意料之外。此次戰役後,美軍全面轉入防禦。

全國各界人士受到志願軍勝利訊息的巨大鼓舞,民族自信心得到極大激發,紛紛表示捐錢捐物,支援朝鮮戰場。截至1952年6月,共捐款55000億元人民幣,可購買飛機超過3700架。

在此情況下,毛主席電告彭德懷,志願軍應抓住當前有利的戰機再打一仗,把戰線推進到三八線以南。如就此止步,將會對以後的戰略態勢極為不利。

面對中央的決定和國內空前高漲的鬥爭熱情,身處朝鮮前線的彭老總夜不成寐,他清醒地認識到,前兩次戰役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也暴露出比較大的問題和現實困難。

一是志願軍後勤供應緊張,最先入朝的幾個軍,著裝單薄,即使有棉衣,也只能抵禦普通的寒冷天氣。在朝鮮冬季平均氣溫零下二十多度的情況下,志願軍很難克服防寒問題。因凍傷、凍死而減員的比例大幅上升,甚至不得不脫下陣亡美軍士兵的冬裝禦寒。

二是火力上的差距。無論是輕重武器配置,各種炮火的裝備,都與美軍相差甚遠。武器落後,就不能在戰場上形成有效的火力壓制,往往志願軍需要以數倍於敵的兵力才能整建制消滅敵軍一個營,甚至一個連。毛主席也因此稱之為"零敲牛皮糖"戰術,其實這只不過是志願軍火力不足的無奈之舉罷了。

第三是戰場形勢發生了變化。第一次戰役,我軍秘密進入戰場,敵軍在輕敵冒進之下遭遇我軍迎頭痛擊,美軍一下子被打懵了。但並未引起對手重視,以至於在第二次戰役中,美軍仍不相信志願軍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雖然雙方擺開陣勢進行決戰,但美軍輕敵的思想一直存在,志願軍乾淨利落地取得了第二次戰役的勝利。但經過兩次戰役之後,美軍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志願軍是一個強大的對手,麥克阿瑟不得不收起他一貫的狂妄自大,全力以赴對付志願軍。在此情況下,我軍要發起第三次戰役,必然不能如前兩戰一樣輕鬆得勝。

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反覆研究、權衡利弊後認為,志願軍必須馬上發起第三次戰役,把戰線推進到三八線以南,即使前進一步,也是極大的勝利,於國際局勢和國內政局都是極其有利的。

從來就沒有單純的軍事問題,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彭老總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也是一位有著戰略眼光和格局的政治家。他深知,部隊經過兩次戰役後極其疲憊,至少需要休整兩到三個月,以利再戰。但發動第三次戰役,在軍事上是困難的,但在政治上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彭德懷電覆中央,同意立即發起第三次戰役。

第三次戰役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次年1月8日結束,中朝聯軍越過三八線,挺近至三七線附近,中朝軍隊經過七天七夜的進攻,殲滅聯合國軍近兩萬人,粉碎了美帝國主義名為"停戰",實為"整軍備戰"的陰謀。解放漢城後,彭德懷下令志願軍停止攻擊。

蘇聯駐朝鮮人民軍總顧問拉佐瓦耶夫對彭德懷停止追擊的命令十分不滿,並揚言要到斯大林那裡去告狀,讓斯大林教訓彭老總。彭德懷怒不可遏,大聲說道:"我彭德懷不是為了打敗仗才來的"。與此同時,金正日及朝鮮高層也對停止第三次戰役保留意見,因為這無疑打斷了他們越過三七線,進而解放朝鮮半島全境的目標,因此也一再要求彭德懷繼續下令追擊。

其實,彭老總的擔憂是客觀且正確的。第三次戰役後,由於天氣原因,非戰鬥減員十分嚴重,一度達到兵力總損耗的一半以上,部隊疲憊,亟需休息。且此戰並未給聯合國軍以重大殺傷,美軍也在積極收縮兵力,加強防禦,如繼續貿然追擊,志願軍恐有失敗的危險。綜合種種因素,彭德懷決定中朝聯軍停止追擊,將陣線穩步在三七線附近。如此,於攻於守都是有利的。

此後,中朝雙方就是否立即發動第四次戰役進行多次磋商,斯大林發電指示拉佐瓦耶夫不得再幹預彭德懷的軍事指揮,因為真理掌握在中國同志的手中。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也經過深思熟慮,從國內國際大局和志願軍前線實際出發,同意彭德懷暫停進攻,轉入休整的建議。

23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俄羅斯在非洲新設海軍基地?其實只是一個後勤保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