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關角山隧道——鐵十師三上青藏線,戰鬥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區的五大重點工程之一

引子

為修建青藏線,鐵十師曾經三次上青海高原。

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長約846千米,東起高原古城西寧,穿過崇山峻嶺,越草原戈壁,過鹽湖沼澤,西至崑崙山下的戈壁新城格爾木。1958年分段開工建設,1984年5月全段建成通車。

青藏線一期工程,從1959年開始到1984年結束,經歷了三上兩下的過程。其中尤其以第三次上青藏線時間最長,歷時十年!海拔最高,其中鐵十師承建管區多數地區在海拔3000多公尺之上。當年機械裝置差,給氧條件差,鐵道兵官兵那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

我們家有三人上了青藏線一期,最短高原工作時長四年半,最長工作九年,對青藏線傾注了兩代人的情感。

1973年11月3日,四十九團十一連移防青藏線哈爾蓋站修建材料倉庫和倉庫專用線,這是鐵十師三上青海高原的最早到達新區的建制連隊。

1974年2月10日到14日,鐵十師在安康召開工作會議,根據“以老區(襄渝線)為主,適當照顧新區(青藏線)”的原則,一邊緊鑼密鼓的抓緊襄渝線的工程,一邊開始了青藏線的前期工作。

1974年6月1日至8月31日,師、團機關和各部隊相繼移防青藏線。

1974年8月30日—9月5日,師在青海烏蘭召開五屆九次黨委擴大會議,會議確定關角隧道、布哈河大橋、哈爾蓋鋪軌基地、沙柳河群橋、峻河群橋為第四季度重點工程。實際上這五個重點工程,一直是鐵十師管區內的重點工程,直到青藏線一期建設圓滿完成任務。

為了能夠比較全面的反映青藏線一期建設的情況,我將採用檔案資料與親歷者回憶相結合的方式重點介紹這五個工程。因為親歷者的回憶有血有肉有感情,更能直觀的表現出當年所遇到的具體困難,和鐵道兵指戰員們是怎樣克服困難不屈不饒建設這條天路的歷程,和檔案資料一樣也是珍貴的史料。

關角隧道被國務院國資委列入“中央企業歷史文化遺產”併入選《央企老照片——中央企業歷史文化遺產圖冊》

關角隧道被國務院國資委列入“中央企業歷史文化遺產”併入選《央企老照片——中央企業歷史文化遺產圖冊》在書籍的182-183頁老關角隧道(1978年)赫然醒目。

(一)關角山的豬缺氧死了

原鐵十師47團衛生隊隊長杜栓盈的回憶:

1974年,部隊移防青藏線,47團進駐青海省天峻縣,承擔了一期工程海拔最高的關角隧道施工。關角隧道地質狀況非常險惡,自然條件也非常差,據說部隊剛到高原時,由陝西帶到關角山的一頭豬跑了,戰士們追著豬使勁兒的跑,跑著跑著,豬躺在地上就死了,拋開豬的腹部,看到滿肚子的血。從那以後,關角山區域的部隊在早操時都要做適應式的操練,以防高山反應。

原47團3連戰士張洪禮過去也給我講過這樣的故事,我又再次詢問了他,他說:民立你好,那個豬呢,是卡車把豬從內地送到連隊,到了關角山,下車的時候就死了!就是缺氧死的,但是我們沒有剖開,不知道里面具體情況,反正那個時候就是說是缺氧死的,因為人也缺氧呀。那個時候我年紀輕,也沒怎麼很明顯的感覺到不舒服,如果碰到現在我們這麼大年紀的話,肯定也跟豬一樣的差不多了。

特務連隊從安康移駐青海前突擊殺豬,據前方傳來的訊息說,大豬上去都會缺氧死亡,只留下豬苗帶上高原。所以那段時間突擊殺豬、突擊吃豬肉,好在天天搬運物資,消耗大,否則現在都會煩吃豬肉的。

張洪禮說話就是這麼幽默!他1972年入伍時只有15歲,1974年上關角山的時候只有17歲,年輕,所以缺氧感覺不是很明顯,但是不代表他的體內沒有發生相應的缺氧的變化。

我的弟弟王民蘇1974年進入青藏線,在青藏線一期工作了九年,經常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駐勤,他的心電圖當時就出現了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即使後來下高原回內的,心電圖仍然沒有恢復正常,隨著年齡增加,還有所發展。

我的父親王文波1975年以近六十歲的年齡上青海高原,他在青藏線一期工作了四年半。他的心電圖檢查出現了明顯的心肌缺血表現,在下高原回內地以後慢慢恢復了正常。

我是1975年上青海高原,在青海高原工作了五年,也許由於我工作的地方海拔是2960米,不到3000米,加上我當時年輕,所以我的心電圖沒有異常,但是我的手指甲和其他許多戰友一樣發生了改變。

(二)施工條件差,體力消耗大

原47團一連排長李如銀回憶:

1982年,我從原長沙鐵道兵學院畢業,分配到十師47團一營一連任排長,當時一連的主要任務是炸除管區內舊仰拱、矮邊牆,重新澆築邊牆、鋪設道床、換軌枕板。我所在的二排,任務是炸仰拱、換軌枕板。當時機械裝置簡單,通風條件差,洞內光線灰暗,大部分工作靠戰士們肩挑背馱。運輸車輛是被稱為翻斗車的五噸解放自卸車,拌和裝置就是0.4立方滾筒拌合機,而洞內裝渣、給拌合機上料全部由人工完成。扛枕木、抬鋼軌、背水泥更是家常便飯,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施工條件差,體力消耗大,沒有讓戰友們退怯,一連的頑強作風和優良傳統,體現在各個方面。施工中人人奮勇爭先,髒活累活爭著幹。危險區域、關鍵工序總能看到幹部、黨員身影,輕傷不下工地,帶病堅持上班,隨處可見。

1982年我已經從青海高原調到了長沙鐵道兵學院工作,親眼目睹了中國開始的改革開放。在內地,人們正在“一萬不算富,十萬才起步”的小康道路上奔跑;而同一個時期,青海高原上的鐵道兵官兵,我的戰友們,他們仍然繼續在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吃盡千般苦,受盡萬般難,不屈不撓地修建高原“天路”!能不為他們的獻身精神潸然落淚嗎!

手繪圖:一連關角山駐地

(三)鐵十師在關角隧道奮戰十年的歷史

鐵十師47團1連孟樹林、楊明秀的回憶文章表述得比較清晰,他們雖然是對47團1連的回憶,但是可以反映出當年鐵十師在整個關角隧道施工的狀況,因為是親歷,所以是很珍貴的史料:

駐紮關山腳下,克服生活難關

1974年三月,一連副指導員魏言星帶領先遣隊離開安康農場,開赴青藏線的新戰場。先遣隊由11班董連龍、譚國顏、鍾長髮、張新雙、楊會聰、袁武學、黨百發、韓振明、趙緒明、木工班李樹謙、魏傳詩、炊事班張建文、連部楊會平(衛生員)組成,從安康乘坐汽車、火車輾轉於3月30日來到青海省天峻縣。在團部指揮所受領任務、領取物資後,一行十四人於31日乘車來到關角山下,在一處原工程隊曾經住過的地方,支起兩項帳篷,開始為全連到來作各項準備。經過半個月的緊張工作,先遣隊完成了建設連部、炊事班臨時用房和搭建全連帳篷的的任務,全連於4月16日到達,立即投入迎接大部隊的準備工作中。一營部隊於六月全部到達關角山下的新營地,承擔青藏鐵路關角隧道出口的施工任務。

連隊從四季分明、景色秀美的陝南名城安康城郊,來到空氣稀薄、荒無人煙、寒風刺骨的關角山下,高寒缺氧的氣候特點,給初到青海的指戰員們帶來了嚴峻的考驗。由於空氣中含氧量相當於海平面的70%,多數人初到這裡都有頭昏、乏力、口乾、肚脹、噁心嘔吐等“高原反應”,體力勞動時症狀更加嚴重。運輸車輛、施工機械也因缺氧,油料燃燒不充分,其功率要比內地下降30%左右。惡劣的自然條件給連隊生活、施工、訓練帶來很大困難,一連指戰員們發揚大無畏革命精神,克服種種困難,邊適應高原氣候,邊完成營房建設、滅鼠、堵旱獺洞以及配合機械施工、開挖大拉槽、重修牧民引水渠等工作任務。

挺進關角隧道宣戰關鍵工程

青藏鐵路關角隧道位於青海省天峻縣境內,祁連山脈,中五龍山系東延部分關角埡口,全長4009.89米,最大埋深520米,最高坡點3689.82米,軌面最高為3692米,出口3672米山頂,海拔標高4200米,關角隧道是青藏線最長的隧道,也是當時國內海拔最高、線上最長、地質最複雜的鐵路隧道,成為全線重點控制工程。隧道穿越地帶地質構造極為複雜,巖性多變,軟硬不均,斷層最寬處達100多米,斷層帶兩側巖山破碎,裂隙叢生,極易坍塌。地下水呈網路運動,施工過程中,出口地段湧水量最多達每晝夜一萬多噸,對軟質巖體起到了更大的破壞作用。1958年八月,原西寧鐵路分局第四工程處曾進入青藏線擔負關角隧道施工,已完成成洞2530.79米,尚餘成洞1473.367米,1961年三月奉鐵道部令停工,並對工作面做了封閉處理。〔作者楊秀明(曾任青海路橋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對這段歷史的資料來源做了說明:這是歷史資料,部隊進駐青藏線時與青海省政府相關部門對接時的移交資料,這資料師、團都有,我75年3月到一連任文書時看到過。我曾在青海省檔案館見到了當年省政府、省軍區、蘭州軍區、鐵道部、西寧鐵路分局、設計院等部門、鐵10師等單位關於青藏鐵路修建對接工作紀要。)。是的,這個資料我也看到過,也是說1958年是西寧鐵路分局施工。

1974年,青藏鐵路恢復施工後,由47團一、二營負責關角隧道施工。1974年五月開始復工調查,進行施工準備,為全面恢復施工創造條件。一連萇根京連長率先乘竹筏進洞,為團隧道工程調查小組探路。拆除洞口封閉,檢查人員進入洞內後發現,經過13年積水浸泡和自然風化,洞體變形,中層、邊牆下沉引起倒牆、掉拱,襯砌的牆拱發生不同程度的開裂,多處坍塌,淤積成河,水深處可達3米。且復工後改為預留電力機車牽引後,設計斷面需要加高0.55米,已成洞部分均需落底,邊牆加深,要比重新修一座新的隧道更加危險和艱難。

1974年10月,關角隧道復工,一連擔負出口原停工封閉現場清理、處理塌方等任務。在當時邊調查、邊探索、邊設計、邊施工的情況下,大家是在危機四伏,卻又情況不明的環境中進行著一場生死之戰。

全連指戰員面對艱苦條件,惡劣環境,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頑強作風,在歷時一年多前期清理工作中,與兄弟連隊一起累計清理廢渣、淤泥48475立方米,約等於開挖一座1200米長隧道的出渣量;復工處理工作量,摺合885米隧道施工成洞米工作量,圓滿完成了任務,多次受到師、團表彰嘉獎。

戰勝罕見塌方全力搶救戰友

1975年4月5日上午10點30分,正在關角隧道內施工的一連三排副排長李再益突然發現從邊牆上掉下一塊混凝土,接著又發現洞頂裂紋增大,平導(坑)一處有邊牆下沉跡象,便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了一連副連長彭德福。彭德福迅速趕到險區,發現混凝土塊已不斷墜落,水管、風管也在搖晃,一場塌方迫在眉睫。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彭德福立即命令靠近險區的人員撤向洞裡。大家剛離開險區,約1600立方米土石像山崩地裂般傾倒下來,形成長達52米的塌方帶,把正在隧道施工的一營127名指戰員阻斷在洞內。師、團機關駐關角隧道工作組和師、團主要首長火速趕到現場,立即成立指揮所,組織指揮搶險。洞外由一連負責從正洞組織搶險營救工作,在連長萇根京組織指揮下,由四排老戰士袁武學、黨百發、李三虎、馬成義、董連龍、譚國顏、金仁華等人組成突擊隊,貼著隧道左邊拱腳邊發掘邊支撐,支起一條長32米的生命通道。洞內跟班作業的幹部迅速帶領人員內撤,並由黨員和老戰士組成突擊隊,在潘建學工程師的親自帶領下,一連三排孟樹林,張博懷,李康煥,袁增產和二連楊志峰等六人展開搶險自救。在沒有支撐材料和洋鎬的情況下,用大錘硬把兩節方木砸成條狀和砸斷的鍬把作為支撐材料。他們不畏艱險,以拼命的勁頭,不顧一切的手腳並用向前挖掘,終於和外邊搶險的導洞接通。經過洞內外指戰員14個小時的英勇奮戰,遇險的127名指戰員於4月6日凌晨1時05分全部安全脫險。在撤離過程中,一連戰友們悄悄的走到後面,讓其他連戰友們先撤,表現出高尚風格。在師、團總結表彰中,一連三排榮立集體三等功,一連副連長彭德福、副排長李再益、副班長袁學武榮立二等功;一連連長萇根京、副連長肖崇炳和金仁華、孟忠俊、仲功禮、黨百發、李三虎、成耀華、馬建相、馬臣義、譚國顏、孟樹林、張博懷、袁增產、李康煥、李世忠等同志榮立三等功。這次搶險救援成功,為一連注入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鑄就了團結奮戰、迎難而上、勇往直前、敢打必勝的連隊之魂。

取得搶險勝利後處理好大塌方,是隧道施工難度最大的任務,一連義不容辭地挑起了這個重擔。按照上級部署,一連組織骨幹力量,從平導(坑)繞道塌方碴石堆裡面鋪設斗車軌道,其中從一號橫通道口到碴石堆前有十幾米深水區,人要下到刺骨冰水中操作,下水人員凍得話都說不清,必須喝酒抗寒。封住30多米長的塌方口更是艱難,先從不同角度打進小鋼軌和木材進行封堵,清碴時再用電焊將鋼軌截短一點一點往上倒換,設法把不斷滑落的碴石堵住。小鋼軌上面再加上一層鋼筋網,架設鋼拱架,澆灌鋼筋混凝土。處理這段塌方的邊牆更是險象環生,要從塌方的碴石堆上往下挖深井,用小鋼軌做骨架一處一處澆鑄,連隊挑選精幹利索的戰士,腰裡拴上繩子下去幹活,出現險情立即把人往上拉。深井開挖和混凝土澆築是一項連續工作,一個迴圈一般需要30多小時連續幹,有的戰士下班走著路就睡著了。指戰員們“發揚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經受了忠誠與勇敢、理想與犧牲的考驗,保質保量的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參加關角會戰,勇當施工先鋒

高原含氧量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缺氧10%(關角隧道軌面海拔3692米,缺氧36%),隧道往裡每打1000米又缺氧10%,加之粉塵、機械尾氣等使隧道的氧氣含氧量會更低,因而洞內缺氧現象極其嚴重。掘進掌子面上嚴重缺氧,有時連火柴都劃不著,在洞內時間稍長就會胸悶無力,甚至昏厥。施工初期,六個人推不動一個裝滿石碴的斗車,整班昏倒在作業面上的現象時有發生,雖然甦醒之後戰士們仍然不屈不撓的繼續施工,但嚴重缺氧不僅制約著施工進度,給幹部戰士健康也帶來極大的威脅。為了保證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上級對排程運輸、施工通風、防水排水、整體道床等工序進行了科學安排,嚴格按照設計和技術要求組織施工。

1976年初完成了復工清理工作後,立即進入隧道的開挖施工。為了確保全線按期通車,師部給關角隧道增調四十七團十、十二、十六連和四十六團機械連、十六連、十七連,投入總兵力達16個建制連,共計3171人,並加強了現場組織指揮和管理,形成了會戰關角隧道的大格局,掀起了大幹快乾的施工高潮。

按照上級部署,隧道掘進基本採用上下導坑先拱後牆法施工,開挖方法根據掌子面地質變化情況做相應調整。在各級領導高度關注和師團領導現場組織指揮下,承擔進出口施工任務部隊幹勁倍增、頻頻超額完成施工計劃。尤其是擔負出口施工的一營(一連),自1976年六月起,連續四個月達到月成洞百米的好成績,受到鐵道兵和師、團的表彰獎勵。至1976年11月25日,關角隧道貫通下導坑,1976年12月30日貫通上導坑。1977年8月5日完成主體工程,為全線按期通車奠定了基礎。

在關角隧道後期施工中,由於地質原因,發現底鼓、襯砌開裂與侵限等明顯病害。按照上級確定的整治方案,採用補、換、套(用於拱部)、錨噴加固及壓漿等方法施工,完成對拱牆襯砌病害的整治。1980年7月16日至1981年8月15日,先後兩次封鎖線路四個月,對1523米整體道床進行病害整治。1982年12月15日至27日,半封鎖線路,完成人工鋪設軌枕板工作。由於在施工中嚴格檢查制度,科學組織施工,嚴格操作程式,取得了滿意效果。一連在關角隧道病害整治中,精心施工並採用了新工藝,保證了施工質量,獲得“優質樣板工程”榮譽獎。

改善連隊生活,保持過硬作風

關角隧道地處高原嚴寒、大風氣候帶,極端最低氣溫達零下40度,山頂常年冰霜,四季雨雪,氣候變化無常,日溫差達20度以上,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禁區。在高寒缺氧條件下施工,很多同志身體不適應出現頭暈、胸悶、噁心、食慾不振、睡眠不好等症狀,高原反應強烈,體力消耗較大。同時患慢性高山病,維生素缺乏現象也很普遍,一半以上幹部戰士患有指甲凹陷症狀,連黨支部和歷任連首長在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幹部戰士思想覺悟的同時,始終重視連隊生活管理,努力改善連隊物質生活條件。

連隊因地制宜,採用多種方法改善生活條件。搭建保暖“三用堂”,為全連人員用餐、學習、開會等集體活動和室內文化娛樂,提供了必備條件。在兄弟連隊支援下,用鋼板自制大高壓鍋,解決了高原缺氧情況下,普通鐵鍋做不熟飯的問題。利用自然條件,開挖山洞菜窖,儲藏多種過冬蔬菜。採用土牆和挖地坑搭建保暖塑膠棚,反覆進行種植實驗,自產部分新鮮蔬菜。摸索出高原自制豆腐、豆腐乳、豆腐乾、臭豆腐、醬油、醋和醃製各種小菜,飼養肥豬等經驗,多次在小作坊、建溫室、副食生產評比中獲獎。炊事班還鑽研高原烹調技術,進行調劑,不斷提高飯菜質量,年年被評為五好食堂,對部隊完成施工任務,起到了積極的保障和促進作用。鐵道兵、蘭州軍區、總後勤部先後多次在一連召開生活管理現場會,進行推廣。

十年高原生活,一連指戰員在嚴重缺氧的生命禁區頑強拼搏,在惡劣的環境中挑戰極限,以驚人的毅力攻克難關,為青藏線全線貫通奉獻熱血和青春。35年軍旅生涯,一連指戰員發揚我軍光榮傳統和連隊優良作風,無論身處戰爭環境還是和平時期,無論承擔臨時任務還是險難工程,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全力以赴,英勇頑強,勇往直前,不辱使命。

1984年1月1日,隨著一聲“向軍旗告別”的口令,一連戰友和17萬鐵道兵兄弟一起離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有連光榮歷史的激勵,有艱苦奮鬥連魂的鼓舞,一連在不同崗位保持著優良的作風,展示著自己的才能,為實現建設富國強軍的中國夢,繼續發揮光和熱。這正是:三十五載功勳鑄,淚流滿腮別軍旅,縱然市場競爭烈,連魂助我再抖擻!

(四)女兵也上了關角隧道

這張照片1976年攝於關角隧道,這些女兵中有我非常熟悉的同一間宿舍的女軍醫王育琴和李林,還有住在隔壁宿舍的女衛生員李瑞英和尚小玲。

王育琴轉業後成長為北京宣武醫院的藥劑科主任,研究生導師;李林轉業後曾任北京宣武醫院副院長,當年非典期間宣武醫院成為了接診救治醫院,身為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副院長,她成功領導全院醫務人員全力救治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此後,李林專心做研究,是我國藥理學會的專家。

看著這張照片,王育琴動情地回憶:

這是1976年我們大學畢業剛入伍時,到海拔3700米關角隧道下連當兵鍛鍊時拍的照片。照片中有五個是我們一起當兵的大學生:第一排左起第一個王壽蘭(北醫),第二排左起第一個王育琴(首醫),第二個李亞卿(北工大),第四個李林(首醫),第六個孫玲(北醫,已病逝)。那是一段難忘的經歷。不僅僅在於那是在當時青藏鐵路最高海拔的關角隧道鍛鍊,高原反應讓我們舉步維艱,更因為在那裡我們克服高原反應參加了隧道塌方事故的搶救,心臟按壓等,我記得搶救結束後我們都癱倒在床上。另外,還有一次生死記憶~李林還躲過了一次隧道頂巨大墜石的危險。那天我們按照常規一行五人列隊進隧道接班,當時我們的任務是看護水泵,我們5個人剛剛走過,只聽見身後一聲巨響,回頭一看真的嚇壞了——一塊一人大的巨石從天而降,晚一步就落在李林頭上……也就是在此時,我們才明白了,為什麼每個隧道周圍都有一些墳冢,原來那是我們鐵道兵戰士為青藏鐵路捐軀的證明!也可以說,青藏鐵路是用鐵道兵官兵的生命換來的!是烈士們的英魂在護佑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們是最可歌可泣的最平凡的英雄!

說明:這張照片除了有1976年北京分配來的女大學生下連隊當兵鍛鍊之外,還有部分師醫院和特務連話務班的女戰士也下施工連隊鍛鍊,她們分別是:第二排左起第五人尚小玲(師醫院二所)、第七人李瑞英(師醫院二所);

第一排左起第二人及以後都是特務連話務班女兵:黨小萍、梁英、高春燕、李斌、劉小平(已去逝)。

師醫院也派出醫療隊輪換常駐關角隧道,提供醫療保障,醫務人員也要進隧道巡診及救治傷病員。

這些女兵們經過關角隧道施工的艱苦鍛鍊,此後再遇到的困難也比不上關角隧道的困難。後來轉業、退伍到地方後,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優秀的業績。生命中有了這一段歷史,永遠是她們不懼困難、勇往直前的動力!

作者簡介:

王民立,女,中校軍銜,1969年入伍,先後在鐵道兵第五師、第十師、鐵道兵學院工作,2000年於國防科技大學退休,現居長沙。

16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志願軍佔領高地,彭總卻讓撤離,麥克阿瑟:追擊,結果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