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中國海軍第二艘航母在最新一次試航中,完成了對臺灣海峽由北到南的穿行,赴南海進行試驗和訓練。
從之後官方公佈的視訊顯示,中國產航母第一次遠航,就搭載了3架殲-15戰機,並掛彈待命。此次通過臺灣海峽,是中國產航母下水兩年半來第9次海試,這次行動有3個鮮明的特點——首次跨海域、攜有掛彈艦載機而非模型、被外國軍艦尾隨。
而回顧過去幾十年走過的路,有一堂“航母課”我們不能忘記。
一、“臺海危機”爆發
二十多年前,西太平洋上的一場軍事對峙將美國和中國推到了戰爭衝突的邊緣。這一事件在美國鮮為人知,但卻給中國留下了持久的印象,尤其是中國的軍事決策者。正如歷史學家所稱,這場臺海危機,使中國開始真正明白航空母艦的力量和靈活性,這是中國至今一直關注的事情。
這場危機始於1995年,原因已經眾所周知。為了警告其不要一意孤行,我解放軍隨即在臺海進行了軍事演習。
1995年7月21至26日,解放軍二炮部隊舉行軍事演習,向東海海域發射了6枚導彈;8月15日至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又在東海海域和海域上空舉行了導彈火炮實彈演習;11月2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了南京戰區成功在福建舉行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及演習的訊息。
當時的演習主要包括解放軍第二炮兵(現在解放軍火箭兵部隊)和解放軍空軍戰機部隊在距臺灣250英里處的地方重新部署。此外,多達100艘中國民用漁船進入馬祖島(Matsu)附近的海域。
二、兩個航母群遊弋
根據全球安全網站的文章,解放軍遠端導彈部隊的調整部署行動持續到1996年,當時解放軍實際上已經為軍事行動做好了準備。1996年3月,臺島內所謂“大選”舉行後不久,北京就制定了針對臺灣的30天導彈襲擊緊急計劃,每天一次。但是,這些襲擊後來沒有進行。
1996年3月,北京宣佈在東南沿海一帶進行第四次大型軍事演習。解放軍宣佈在中國海岸線附近劃定了一系列導彈試射活動區。從這些試射活動區的位置不難看出,當時解放軍也將中近程導彈對準了臺灣的大致方向。
據美國軍事專家透露,事實上,當時解放軍在試射時發射了3枚導彈,其中兩枚落在距臺北30英里的地方,另一枚落在距高雄35英里的地方。這兩個城市對臺灣的經濟和商業運輸至關重要。
對於臺灣當時已經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來說,此次導彈試射對其經濟環境當然是有力的一擊。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海軍開始在該地區展開行動。
美國海軍“邦克山號”(USS Bunker Hill)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Aegis)巡洋艦,當時駐紮在臺灣南部海域,這艘大型水面艦艇可以用艦載SPY-1雷達系統,監視解放軍的中近程彈道導彈試射活動。
以駐日美軍基地為母港的美國“獨立”號航空母艦、“休伊特”號驅逐艦、“奧布萊恩”號驅逐艦和“麥克盧斯基”號護衛艦,也處於戰備狀態,在臺灣島的東側海域就位。
普理赫是當時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儘管上任剛剛5周。他回憶說:“華盛頓的時間比夏威夷早6個小時。那天早上,我一到辦公室,就接到了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讓我儘快回電話的留言。幾乎就在那時,我看到了助手放在辦公桌上的情況報告。我覺得不妙。”
普理赫說:“當時,在華盛頓說什麼話的人都有,有些議員甚至說,我們派5艘航母去,炸了他們的港口。”普理赫認為,那些都是“不負責任的人”。
在短時間的磋商後,普理赫決定向臺海調遣航母戰鬥群。令人驚訝的是,在調動“獨立”號時,美國人對下一步怎麼做心裡一點底都沒有。後來,國防部長佩裡與普理赫商量,又從波斯灣調來“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
在當時來說,這是一個更強大的航母戰鬥群,包括“皇家港”號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奧爾登多夫”導彈驅逐艦和基德級“考拉汗”號驅逐艦(後來被出售給臺灣海軍),佩裡級“福特”號導彈護衛艦和“朴茨茅斯”號核攻擊潛艇。
“尼米茲”號航母及其護衛艦艇編隊在菲律賓海域駐紮,準備協助“獨立”號航母戰鬥群。有美國軍事專家透露,與普遍的看法相反,這兩個航母編隊實際上都沒有開進臺灣海峽。只是在附近海域遊弋,做出警戒狀態。
就在這種狀況下,克林頓政府認為,美軍的行動應有所收斂,否則中美關係將倒退到敵對狀態。於是美國人選擇按兵不動,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細微變化。
而在向臺海派遣航母戰鬥群的同時,美國也通過相關渠道,警告臺灣當局不要輕舉妄動。普理赫說:“我們告訴臺灣,我們這樣做不是給你開空白支票。我們是在阻止事態繼續發展,這並不意味著你就可以為所欲為。”
三、奮起直追
的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國並不想在那個時候陷入一場與解放軍的全面戰爭。而後者也從這場軍事對峙中直接認識到,航空母艦戰鬥群在地區軍事行動中所發揮出的威懾作用和非常強的機動能力。
而那時的中國大陸剛剛開始顯現經濟快速擴張帶來的成績,在海空力量方面,還沒有能力對距離其海岸線不遠的美國大型艦艇構成可信的威脅。
雖然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在1996年臺海危機後解放軍的戰略決策發生了什麼變化,但我們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
僅僅兩年後,一位中國商人買下了前蘇聯時期尚未完工、停泊在烏克蘭港口的航空母艦“瓦良格”號(其實僅僅是船體而已,連發動機裝置都被拆除和破壞了)。當時的計劃是要把未完工的“瓦良格”號變成一個旅遊設施或者是航母公園。
我們知道這艘航母,今天已經成為解放軍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在它被移交給解放軍海軍多年後,經過翻新和重建,徹底迎來了新生。而中國首艘中國產航母,“遼寧”號的同級航母即將結束海試,完成入役。
除此之外,中國還將建造更新更大型的航空母艦。
與此同時,中國相關研究機構利用自己在彈道導彈方面的專長,研製出“東風- 21D”反艦彈道導彈。這種中程反艦彈道導彈顯然適用於攻擊大型主力艦艇,如航空母艦。在未來的危機中,可能迫使美國海軍在距離臺灣和所謂的“第一島鏈”更遠的其他地方執行任務。
可以說,1996年的“臺海危機”給解放軍上了一課,因為解放軍長期以來一直以陸軍為主要發展方向,在陸地作戰方面具有優勢。但是,海空常規力量方面存在薄弱環節。而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奮起直追的精神,改變了這些能力的短板。
23年過去了,中國現在已經有十足的把握和能力,重創甚至擊沉一艘美國航母。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處於獨特的地位:既能看到航母的價值,又能建設自己的艦隊,同時又在打擊航母的能力上投入了大量時間和資源。
美國可能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處於同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