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月,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為了反攻新幾內亞,精心準備了對盟軍空中力量進行絞殺的“伊號作戰”。在10天的作戰中,日軍非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損失30%的戰機,這種消耗對日漸衰弱的日軍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但是,把牛皮吹上天的日軍飛行員,卻宣稱取得了巨大“戰果”。訊息傳回日本,島國上下一片歡騰,天皇裕仁特發祝捷電報,山本也受此鼓舞,突發奇想的決定到肖特蘭島等地去激勵前線官兵。沒成想,進了美軍的埋伏圈,命絕荒野。
那麼,山本為什麼堅持去前線?美、日兩軍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捉對廝殺,雙方的損失都很大,但日本羸弱的國力無法長久保持,主動權漸漸移向盟軍一方。鬱悶很久的山本,不願處處被動挨打,決定孤注一擲,重奪新幾內亞附近海域的制空權,並堅持到前線視察,鼓舞士氣。
首先,作為自己精心設計的“伊號作戰”,山本為了避免航母損失,集中了所有的艦載機飛往陸基機場參加這次作戰。為了能很好地實現目標,他決定親臨一線指揮,也第一次離開旗艦“大和號”到拉包爾基地,在陸地指揮這場空中角逐。
其次,山本親自到機場為參戰的飛行員送行,這是開戰以來的第一次。日軍“菜鳥”飛行員們備受鼓舞、士氣大振,“絕不辜負長官的期待”。於是,一個個被吹大的“戰果”,讓山本認為自己親臨前線是值得的,對鼓舞低迷計程車氣很有效。
更關鍵的是,“捷報頻傳”的結果,讓山本誤認為作戰的預期目的已經達到,日軍擁有了該海域的制空權,坐飛機到肖特蘭島等地視察的安全係數較高;同時,天皇裕仁“繼續擴大戰果”的激勵,更讓他堅定去前線慰問官兵,爭取更大勝利。
於是,一份冗長的電文發往巴拉爾、肖特蘭等地的日軍。山本的行程、時間、地點,甚至吃午餐的時間都在電文中詳細說明,簡直就是一份旅遊行程表。儘管有人質疑電報的保密性,但通訊官十分自信說:“密碼剛剛升級,美軍不可能破譯”。
殊不知,在瓜島海域一艘紐西蘭輕型巡洋艦撞沉了一艘日軍潛艇,完整獲得 一本日軍的最新海軍密碼。也就是說,山本視察前線的電文一經發出,就被美軍截獲。尼米茲如獲至寶,擊斃他既為“珍珠港事件”報仇,又清除一個難應付的對手。
一場圍繞是否擊斃山本的爭論開始了。這一天,拿到山本五十六詳細行程的尼米茲,既興奮又擔心。開戰一年多,“珍珠港事件”的罪魁禍首終於找到,一雪前恥的機會來了;而擔心的是擊斃山本容易,其繼任者比他還厲害,豈不弄巧成拙?同時,華盛頓方面的意見也不一致。
一是,羅斯福更多的是從政治角度去分析,作為一個強國採取“暗殺”的手段,去擊斃對方一名高階將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更何況,眼下形勢對盟軍有利,對日本的決戰就要開始,這些戰爭罪犯必須受到嚴厲的審判,“暗殺,太便宜他了”。
二是,海軍部長諾克斯也認為這是一件“不光彩”行動。同時認為,太平洋戰局越來越對盟軍有利,一旦換一個對其各方面不太瞭解的人繼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舉動,這對早已熟悉山本戰法的美軍,將是一個不小的麻煩。
當然,以金上將為首的大多數軍人主張擊斃山本。一方面,山本不光彩的偷襲珍珠港,給美國人留下深重的恥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最好的雪恥方式;另一方面,山本去戰區視察就等同於作戰行動,他與普通士兵沒任何區別。
很快,“為珍珠港報仇”的意見佔了上風,羅斯福也認為擊斃山本最能提振盟軍計程車氣,更能為自己的威望加分,他決定“幹掉這位‘老朋友’”。尼米茲命令哈爾西執行這次行動,哈爾西將此任務交給了其好友——所羅門航空隊司令米切爾少將。
米切爾在擔任“大黃蜂號”航母艦長期間表現平平,再無一鳴驚人的戰果,他將很快淡出一線。接到這個任務,米切爾明白“鹹魚翻身”的機會來了,他將獵殺任務交給第339中隊,該中隊裝備的P-38戰鬥機,其各項效能均超過日軍零式戰機。
“復仇行動”在嚴格保密下進行,米切爾親自參與飛行員的挑選,並命令:“即使撞擊也要把山本座機撞落”。4月18日,18架P-38埋伏在預定空域,全然不知的山本準時抵達,截擊只用了3分鐘,山本的座機“就像一個火球墜入密林”。
山本之死,無疑對日本海軍是個沉重的打擊。作為青壯派的“偶像”就這樣命絕荒野,日本海軍計程車氣從此一蹶不振;而且,在海軍中能與其匹敵的沒有一位。事後證明,其繼任者古賀峰一、豐田副武一個比一個水平差,加速了日本的滅亡。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