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講到抗美援朝,給我們留下最深印象的自然是在前線奮不顧身抗擊敵人的戰士們,一首首讚歌歌頌著英雄們的壯舉。

不過對現代戰爭來說,除了陣前的廝殺,後勤保障同樣重要。古語就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或許古代戰爭部隊還能靠劫掠來維持一段時間供應,到了現代這種做法已無法被國際所接受,後勤的地位更加突出,一支缺少補給、後勤支離破碎的部隊是註定無法取得最終勝利的。

後勤保障離不開的是工兵部隊,而現代戰爭不論是行軍還是後勤,都要依靠道路交通,否則寸步難行。

說到這方面,那必然是工兵部隊的任務,正如俗話所說“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首批入朝的並不是戰鬥部隊,正是志願軍工兵,但他們的功績往往並不為人熟知,這是一群低調的英雄。

此文簡單回顧一下抗美援朝中志願軍工兵部隊的功績。

在做出入朝參戰決定後,首要問題是如何隱蔽渡江,以達到戰略上的出其不意。

走鴨綠江大橋肯定不行,目標太明顯,美軍飛機時刻注意那裡的動向,只能走其他不引人注目的渡口渡江。

1950年10月13日,工兵第4團就趕到趕到鴨綠江邊的輯安、臨江等渡口,趁著雨天雲層濃厚,敵機難以發現的機會,連續突擊一天一夜,為600多米長的輯安鐵路橋加鋪上了汽車道板,同時還架起1座250米的浮橋。

在臨江和輯安渡口,工兵第4團還創造了一個歷史,架起了兩座水下橋。

所謂水下橋,是橋面沒入水面下的橋樑,深度通常為50釐米,這種橋樑能有效隱蔽部隊的渡河意圖,瞞過敵機的空中偵察。

但這種橋我軍從來沒架過,甚至沒人看見過,只是有幹部聽說過蘇軍在衛國戰爭中架設過。此時已是初冬,江水溫度接近零度,戰士們冒著刺骨的嚴寒涉水作業,摸索排障,終於成功架設起兩座載重60噸的水下橋,創造了我軍歷史。

第一個入朝參戰的是工兵第6團,他們在1950年10月就已入朝,奉命為後續而來的志願軍大部隊搶修清水面至昌城的道路,工6團奮戰10晝夜,搶修了67公里的盤山公路路,為第一次戰役我軍物資前運和炮兵開進進行了保障。

有個概念可能和大家通常意義上的理解相反,隨著志願軍連戰連捷,一路南進,工兵承擔的任務是隨之變得越來越繁重的。

想一下就明白了,前線離後方越來越遠,需要工兵保障的任務也就越來越多,但是工兵部隊人數並沒有大量增加。

並且,除了橋樑道路的交通保障,工兵也是需要在前線隨部隊一起進攻的。

敵人退至三八線後,在臨津江的地一道防線加修工事,設定了大量地雷、鐵絲網,還在江岸陡峭的崖壁上澆水成冰,企圖阻止志願軍攀登。

突破三八線陣地的志願軍各軍師所屬工兵部隊,在戰役發起前,利用黑夜排除地雷,在難於攀登的冰崖上鑿出一個個踏腳坑,秘密地為步兵突擊部隊開設前進通路。

由於戰前準備充分,第39軍突擊團只用3分鐘就攻佔了敵人的前哨陣地,十多分鐘就突破了敵人的臨津江防線。

與印象中工兵只能修路搭橋不同,志願軍的工兵還承擔了一部分戰鬥任務,除了守護交通要道,防止敵人滲透破壞,更不乏正面接敵的戰例。

在1950年10月25日打響的黃草嶺之戰,第42軍奉命阻擊敵人,部隊檢視地形後,注意到敵軍坦克必經的公路兩側都是陡峭的岩石山壁,公里從山間炸開一條道路穿過,山崖上海留著打眼放炮後的裂縫。指揮員聯想到抗日戰爭時部隊用過的石雷,於是叫來工兵詢問可行性。軍屬工兵部隊二話不說,爬上山崖打了三個藥室,裝上炸藥,很快就完成了任務。

石雷發揮了不小作用,美軍坦克進入伏擊圈後,工兵引爆炸藥,兩邊頓時山石滾滾,伴隨著的是槍炮聲大作,美軍坦克頓時進退兩難。黃草嶺阻擊戰阻擋了敵軍三天,石雷被推廣到山頭陣地上使用,炸起的石頭如同古老的滾木礌石,讓仰攻陣地的敵軍傷亡慘重。

除了佈雷,排雷也是工兵任務之一。在初期,志願軍裝備比較簡陋,工兵也是如此,探雷時只有一把鍬、一枚探針。由於敵人擁有絕對制空權,工兵戰士和步兵一樣在夜間出擊。抗美援朝工程老兵於林法回憶:

敵人盤踞在山頭上時,喜歡在山腳下埋伏地雷,晚上還有探照燈賊頭賊腦地照。白天,工兵們就在雪地上挖個洞,揹著揹包坐在洞裡睡覺。晚上,趁著鬼子在睡大覺,工兵就開始出動,趴在雪地上排雷,摸上山頭拔碉堡。

朝鮮的冬天嚴寒難耐,於林法和戰友架橋時,經常跳入齊腰深的河水,在樹枝編的框子裡放上石塊,鋪上木頭架成木樁。初期為部隊打坑道時,工兵手中也只有洋鎬,全靠人力一點點敲出來,後期部隊才有了空壓機,打眼的速度變得快起來。於林法回憶說,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後期,部隊打得很艱苦,他們經常幾天吃不上飯,但是戰鬥的鬥志絲毫不減。

第五次戰役期間,工兵指揮所以3個團維護戰略後方的交通要道,以4個團在第一線協同各兵種作戰,以1個團搶修機場。

當第9兵團在重創敵軍後因糧彈不濟向後轉移時,配屬的工兵第十團奮戰三晝夜,修復了昭陽江橋,為部隊北撤開啟通路。在前方部隊陸續向北轉移後,這個團也撤到北岸,留下了9連連長率一個排在南岸擔任警戒。

4月25日,敵軍由摩托化步兵、坦克組成的特遣隊突然出現在渡口南岸,9連連長立即命令兩個班破壞橋樑後泅渡過江,自己率領12名戰士用手中武器和爆破器材與敵軍展開激戰。這13名英勇的工兵戰士阻擊了敵人半個小時之久,最後全部壯烈犧牲,但也為團裡其他戰士和醫院的傷病員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在志願軍工兵部隊的戰史上寫下悲壯一頁。

講到工兵,還不得不提坑道工事。

坑道工事稱得上歷史悠久,但志願軍的坑道工事是很有特點的。為了防炮擊和轟炸,工兵部隊和一線部隊會大量挖掘防空洞,但美軍同樣不笨,他們的對策是飛機轟炸加步兵協同進攻。

通常進攻前會先來一遍大炮洗地,然後出動飛機轟炸,如此一來,戰士必須進入防空洞隱蔽,否則傷亡會很大。但在飛機轟炸的同時,敵軍的步兵也開始協同上來,等炸完步兵就差不多快衝到防空洞口,陣地工事優勢也就喪失了。

見招拆招,為了應對,志願軍開始把兩個或三個貓耳洞打通聯成一體,作為小型屯兵洞,選擇防護層厚的崖壁掏成崖洞作指揮掩蔽部,這樣就形成了基本的坑道,好處是避免單獨防空洞口子被封,所有人就都出不來,可能都會犧牲在洞裡。

9月,工兵第16團第3連在敵人火力威脅下連續突擊3天4夜,打通了一條長70餘米的坑道,既作指揮所、觀察所,又作屯兵之用。

由於長度長了許多,支撐點也多了許多,這樣的坑道不容易被炸塌,敵人發現後多次炮擊和轟炸,都沒能得逞。

在當天黃昏的夜月山戰鬥中,坑道內50多名步兵、工兵組成的突擊隊正是由這條坑道出發,在炮兵火力支援下,迅速奪取了地面陣地。

戰後,工兵第3連第2排獲集體三等功,志司領導讚譽這條坑道是“工炮協同的一大創舉”。

坑道此後被工兵部隊不斷進行改進,如坑道入口儘量設計得隱蔽不易被敵人發現;進入後,通常會有幾個大轉彎,這樣可以有效阻隔衝擊波、熱量,讓它們不易到達坑道內部;坑道口常備沙袋,一旦燃燒彈之類來了就堵住坑道口。

坑道內易守難攻,最後設定相應功能的輔助坑道來滿足基礎的生存需要。

各坑道開口要求能夠互相掩護,這樣即使敵人封鎖一個坑道口,戰士也能從另一個坑道口進行射擊,在相互掩護同時又避免被封鎖。不同體系群的坑道之間也能夠互相提供射界、視野的支援。

這樣複雜的坑道工事,施工缺少了工兵作為骨幹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坑道工事的出現,讓志願軍抵消了敵人地空火力優勢。彭德懷視察前線坑道後,號召在軍中大力推廣,於是在1951年10月以後出現了一個構築坑道工事的熱潮,工兵部隊作為骨幹力量,自然擔負起了大型坑道工事的構築任務。

在第四次戰役中,工兵第16團5連將大藏礦山的巷道進行清理,為志司構築了一座坑道指揮所。這座指揮所遭到了敵機兩次轟炸,坑道口被炸燬,但坑道內的工作人員無一傷亡。彭老總大為滿意,稱讚道:“住在工兵修建的工事裡,我很放心。”

1952年5月初,志司召開軍參謀長會議,工兵之火所繫統提出了以屯兵坑道和戰鬥坑道為骨幹,結合各種地面重型掩蓋工事,組成綿密的陣地防禦體系的建議。

到8月底,志願軍第一梯隊6個軍構築坑道約300公里,塹壕、交通壕1000多公里,各種工事掩體2萬多個,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陣地防禦體系基本完成,志願軍的陣地更加堅固,傷亡明顯減少。

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工兵部隊與其他兵種一起構築坑道工事1250公里,相當於在我國隴海鐵路線從連雲港至西安之間開挖了1條石質遂道;構築塹壕、交通壕6240 公里,開挖土石方6000餘萬立方米。

42軍吳瑞林軍長向毛主席彙報時說道:我們就是運用工兵作指導,大量構築工事,打洞子,挖掩體,對儲存自己消滅敵人起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坑道工事,工兵還有個重要的任務:抗擊“絞殺戰”。

“絞殺戰”是李奇微提出來的戰術,目的是為了打擊志願軍的後勤運輸線,切斷一線部隊的補給。

美國空軍對鐵路、公路狂轟濫炸,後勤運輸遭到嚴重威脅。為了確保公路暢通,志願軍工兵之火所集中起6個團,作為搶修公路和橋樑的骨幹力量。

指揮所把5個團集中在敵機重點封鎖的北緯38度附近這一地帶,這裡是志願軍輸送的必經之路。地形卻是山嶺綿延、河川縱橫,有利於敵機轟炸封鎖。

5個團的工兵部隊被分散配置在每一座橋樑和交通樞紐地區,做到隨炸隨修。在各個重要渡口架設車行橋、坦克橋、水下便道。在每個渡口至少有3座橋樑和一條水下便道,敵機即使轟炸,也很難一下炸斷所有通道,此斷彼通,運輸線就能保障,等下一次敵機來臨,前一次被炸斷的通道也差不多修好了。

到9月,敵人又發動了秋季攻勢,為了保障交通運輸,志司組織7個工兵團修整公路,朝鮮政府也動員沿線群眾參加。在每條公路線上,每天24小時都有開山築路的人群,風雨無阻。

到12月,加固加寬公路2158公里,新修公路292公里,還在沿途增設大量汽車避難所。

李奇微的絞殺戰沒能成功,後方橋樑和公路反而越修越多,路況越來越好,讓車輛運輸效率提高了一倍多,車輛損失率從1951年春季的34%下降到6%。

在近3年的抗美援朝中,工兵先後有15個團和25個步兵軍所屬的工兵分隊參戰,擔負著交通工程保障、戰鬥工程保障和修建倉庫、醫院、營房、機場等大量繁重的工程保障任務,他們為部隊作戰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戰後,工兵部隊也沒有馬上撤離,這一時期工兵對朝鮮來說更加重要,因為朝鮮人民重建家園離不開志願軍工兵的幫助。僅參加平壤重建的工兵第12團,就新建和修復了 38 項較大的工程 , 1000 餘名官兵為此立功,126人榮獲朝鮮功勳勳章和功勳獎章。

1953年冬,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在贈給工兵部隊的錦旗上,書寫著“掃除部隊前進的障礙,建設偉大的軍事工程,保障交通線的暢通,修建英雄的鋼鐵陣地”四句話,可以說是對志願軍工兵部隊歷史功績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

22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最後一戰69次齊射,首長都沒見過如此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