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軍事界有句老話叫做:"十年陸軍,百年海軍"。從中不難看出,想要培養一支強大的海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建設海軍之所難,一是因為有經驗的水兵隊伍不好培養,二則是因為大中型戰艦的建造與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面對這種情況,各大海軍強國紛紛把注意打到了民用船隻的身上。因為相比正經的軍用艦船,民用船隻建造週期短、造價低,便於大量建造,如果運用得當,可在戰時發揮巨大作用。

(美國首艘航母"蘭利"號的前身就是"木星"號運煤船)

實際上,在早期的蒸汽機時代,軍用艦船和民用船隻的區分遠沒有現在這樣明顯,尤其是在補給艦方面更是如此。譬如一戰時期的煤炭補給艦,在很多時候就是臨時徵調的民用運煤船,或者是海軍在編的運煤船。畢竟當時的補給工作比較簡單和原始,只要把煤炭調運到軍艦上,補給工作就算完成。而到了二戰時期,民用船隻的作用進一步擴大。以美國為例,其大量建造的護航航母就採用了民用標準的結構、材料和管線等,有些乾脆就直接拿大型商船進行改造。雖然這些艦船當然抗損能力無法與真正的軍艦相提並論,但勝在易於建造、數量龐大,其使用價值有時候並不亞於正規軍用艦船。

(改裝成輕型航母的"大西洋運送者"號集裝箱混裝船)

二戰過後,民用船隻變為軍用艦船的事例依然不少,最典型莫過於"英阿馬島海戰"。1982年4月,在阿根廷軍隊攻佔馬島後,英國戰時內閣決定武力奪回馬島。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自簽署命令,下令徵用民船參與馬島戰爭。徵用從6萬噸級的客輪到700噸級的拖船。幾乎在一週內,就有數十艘民用船隻被改造成各類軍用輔助船隻隨軍出征。其中兩個比較著名的商船改裝案例就是"伊麗莎白二世"號郵輪和"大西洋運送者"號集裝箱混裝船。

"伊麗莎白二世"號郵輪是此次民船徵用中噸位最大的艦船,該船被改造成了運兵船,裝載著數千英軍和大量武器裝備前往馬島。而且"伊麗莎白二世"號是邊航行邊改裝,直到航程過半,改裝工作才結束。而"大西洋運送者"號集裝箱混裝船則被改裝成了輕型航母,上面可搭載"鷂"式戰機和直升機,同時該船還加裝了防空導彈系統。可以說,這些民用船隻的加入,是英國遠征艦隊能夠順利完成作戰任務的重要保障之一。

(改裝前的"克拉格賽德"號滾裝船)

即便是到了21世紀,"民船軍用"依舊是各大海軍強國所考慮和運用的一個重點。就拿全球首屈一指的美國海軍來說吧,2013年11月,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授予馬斯克公司一份合同,具體內容便是租"克拉格賽德"號滾裝船用於支援特種部隊作戰。2015年,"克拉格賽德"號開始接受改裝工作,其艦橋前部加裝了兩個直升機庫,而甲板區域也被改裝成了供直升機起降的停機坪。不僅如此,艦上還設有小艇庫、油料庫、官兵居住艙等艙室,可令"克拉格賽德"號在沒有外界補給的情況下,進行最多90天的作戰任務。

(改裝後的"克拉格賽德"號滾裝船)

作為一艘民用船隻,"克拉格賽德"號有幾個與生俱來的有點,比如內部空間大、甲板面積大、生活支援能力強、便於改裝等等。更重要的是,改裝過後的"克拉格賽德"號從外形上看依舊是一艘民用船隻,絲毫看不出它是一艘軍用艦船,所以迷惑性極強,非常適合執行海外特種作戰支援任務。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即便是強如美國海軍,在特定條件下還是要將民用船隻改裝為軍用艦船。

("福州"號貨輪準備向"臨沂"號導彈護衛艦進行海上補給)

("福州"號貨輪與"太湖"號補給艦進行物資相互轉運)

寫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那中國在"民船軍用"這方面做的又如何呢?可以這樣說,雖然中國在這方面的工作比歐美國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確實非常快的。舉個例子,近日,中國海軍首次應用民船加裝模組化航行橫向補給系統,對水面艦艇實施了海上補給。新聞中所指的民船,就是"福州"號貨輪。它在加裝模組化航行橫向補給系統後,成功為"臨沂"號導彈護衛艦進行了海上補給。同時,"福州"號貨輪還與"太湖"號補給艦進行了對接試驗,實現物資的相互轉運。通過上述報道可知,隨著中國海軍水面艦艇作戰力量不斷壯大,遠海任務逐漸增多,民用船隻參與軍事行動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中國"民船軍用"的道路也會越走越寬,軍事經濟效益也會愈發顯著。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國在軍用直升機方面的造詣,體現在這兩款直升機上,真是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