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傳統意義上百年海軍出鏡率更高,因為海軍作為技術兵種建立週期長、費用高,具有歷史、經驗以及技術傳承性,如傳統海洋強國英、法、美等。而空軍作為現代科技成果相對年輕,從1903年萊特兄弟首次試飛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動力、機身比空氣重、能持續滯空飛行不落地的飛機開始,引領各國建立空軍也已走過百年歲月。
飛行者一號
1909年,作為先行者美國陸軍裝備了世界上第一架軍用飛機,而對於很多國家而言可能要等到一二戰後才逐步建立起本國空軍。在那個航空新興時代中國人同樣具有歷史前瞻性,1908年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製造師和Aviator馮如,先後製造了多架飛機併成功試飛,不幸的是這位航空先驅1912年由於飛行失事而犧牲。
空軍70年迴歸中國空軍建立70週年,空軍真正大發展起源於1949年11月11日的正式建立,經過多年發展已經由建立之初相對單一萬國造戰鬥機、運輸機、轟炸機構成。直到現代包括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雷達兵、空降兵、電子對抗等多兵種合成,同時由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運輸機、預警機等多機種組成的現代化高科技技術軍種。具體機型也從早期仿製蘇式戰機為主到不斷開拓創新,實現獨立自產研製幾乎所有高科技現代機型,這其中走過的艱辛、坎坷只有軍工冷暖自知。
馬拉飛機確實存在
第一階段
空軍建立時間雖然較晚但起點高,二戰之後世界航空已經進入噴氣式時代,上世紀50年代起中國陸續從蘇聯引進米格-15(殲-5)、米格-19(殲-6)、伊爾-28(轟-5)並實現仿製,一夜之間航空工業似乎直接站在世界前列。不過現代航空工業需要的是堅實的基礎、以及紮實理論技術積累,建國之後百廢待興雖然在蘇聯援助下取得一定成績,但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基礎只能靠自己,隨後中國軍工開始了艱難的創新逆襲之路。
殲-6戰鬥機群
空軍早期戰鬥機因為完全仿製米格家族,所以機頭進氣成了標配(不能安裝大功率雷達),在航電要求還不高以及空戰模式以纏鬥為主的時代可能問題不大。不過畢竟要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已經認識到弊端的軍工科研精英們開始了第一次創新。
上世紀50年代,航空工業決定走出依照圖紙仿製蘇制飛機的局面,發揮科研軍工積極主動性發展中國自己的飛機設計力量。於是航空工業局成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1956年8月建立瀋陽飛機設計室),由徐舜壽作為主要負責人帶領年輕的團隊研製中國第一架飛機(噴氣式),它就是兩側進氣版殲教-1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1958年7月26日首飛。
殲教-1教練機
殲教-1教練機
雖然殲教-1只製造了3架用於試驗和試飛並沒有定型入役,但這款機型已經完全擺脫蘇制機頭進氣佈局,順應世界航空發展潮流風格更加西化。設計團隊總計92人平均年齡22歲,大多有海外留學背景,正值年富力強、精益求精的年齡,同時也反映了科研人員密切關注未來趨勢、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1958年,當殲教-1成功研製後沈飛開始著手設計中國第一款超音速戰鬥機,專案名稱東風104。設計要求:最大平飛速度1.4M、最大升限17000米、最大航程1000千米、續航時間1小時20分,飛機採用一臺蘇制РД-9 Б渦噴發動機(米格-19發動機)。就當時整體國際軍機發展水平來看,美蘇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也才研製不過5年時間,而殲-6當時正在試製中和東風104效能接近,因此這個目標定位相當客觀也有實現可能性。
東風104同樣採用兩側進氣,從下面這個全尺寸模型大家可以看到機頭相當大,可以容納尺寸更大效能更好的雷達。
從東風104三檢視看,不告訴大家這是中國早期設計方案,估計都以為是歐美系列某型戰機確實帥氣。
東風104 三檢視
不過來自空軍的要求在改變東風104升級為東風107,效能上調整為最大飛行速度1.8M、最大升限20000米。送到蘇聯吹風的東風107兩側進氣設計被老大哥給否決,再加上配套用發動機沒能按時完成最後讓位於字面資料更高的東風113。
東風107戰鬥機三檢視
同期由哈軍工部分師生提出東風113設計方案(後併入沈飛研製),以美國F-105為參考物件設計指標如下:最高飛行速度2.5M、最大升限25000米、推重比0.92、最大過載8G、最大航程1430公里。典型的截擊機設計思路,到是跟蘇聯米格-25系列類似,不過以當時的科研實力來說確實有點超前結果就不用多說了。
參與東風113研製的部分哈軍工師生,左上角為宋文驄。
第二階段
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空軍完全進入吃老本狀態,這一期間空軍以殲-5、殲-6為主力,殲-7少量裝備,當年殲-6打遍天下的格局其實是沒有後續機型可供替代的無奈事實。不過軍工沒有安於現狀在基本沒有可供借鑑和技術引進的情況下,依靠現有技術實力不斷改裝升級同樣也取得部分成果。
最具代表性機型就是強-5強擊機,這是在殲-6基礎上研製的中國第一種超音速強擊機,洪都航空陸孝彭總師主導下出品1964年首飛。這款戰機設計相當成功是中國對地攻擊支援的主力,還有多種改型並出口參與實戰影響深遠(也是中國第一款出口機型)。
雖然改自殲-6,但強-5與生俱來的霸氣賦予了這架飛機超強的對地打擊能力,當然還有強大的防護能力。
探索精神不熄,當年甚至立足強-5研發了一款魚雷發射平臺,也是個人認為最帥氣的強-5乙。不過在世界已經普遍進入現代防空火力網時代,依靠射程相當有限的魚雷突擊基本沒有生存概率,雖然如此還是要為軍工科研人員點贊。
強-5乙
西沙海戰後雖然海軍創造了小艇打大艦的奇蹟,卻也暴露了空軍無力支援的無奈現實,這一期間從殲-5、殲6、殲-7,再到轟-5、轟-6不是航程不足就是無力空戰,不能在自保的情況下奪取制空權進行火力支援。於是西飛提出了轟-7/飛豹設計方案、洪都航空(南昌飛機制造廠)提出了強-6可變後掠翼方案,相比之前研製戰機在效能上有了質的飛躍(這一期間和西方關係在緩和中)。
轟-7最終落地生根成就了殲轟-7戰鬥轟炸機,也初步實現了原始設計的遠端支援要求,至今還是海空主力裝備之一。
強-6原始設計有三種方案,包括機腹進氣大邊條正常式佈局、可變後掠翼佈局、以及直接在強-5上換裝斯貝發動機方案,很顯然可變後掠翼難度最大也最符合當時的發展潮流(參考F-111、米格-23等)。
強-6風洞試驗
1978年通過戰機交換方式從埃及獲得一架米格-23MS,雖然可供借鑑但自己的基礎確實太差,不論是可變後掠翼的設計還是配套發動機都沒搞定,最後只能黯然下馬。
強-6強擊機 效果圖
當然除了一脈相承的強-5系列之外,對後來中國航空最具影響力的殲-9也在這一時期熱火朝天的進行中,1965年考慮到技術儲備的需要同時也為了有多樣化選擇,601所開始了殲-9的方案設計,下面是比較常見的四種氣動佈局。
按照最終確定方案設計指標如下:最大馬赫數2.4,最大升限21000米,最大航程3000千米,作戰半徑600千米,續航時間3小時。要知道殲-9最終的版本就是後來的殲-10,但從這個效能看還以為是一款高空高速截擊機。
殲9機腹進氣版
第三階段
預研機制的重要往往在不經意中得到印證,中國裝備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指導原則,包括上面這些機型雖然很多都沒有最終獲得成功。但是大家請注意人員培訓(上面提到的幾個總師)、經驗技術積累,以及整體航空佈局就是在一個個方案中得到夯實,沈飛、成飛專職戰鬥機,西飛/陝飛專職轟炸機、運輸機,而貴飛和洪都航空則專職教練機,既顯專業又能達到技術經驗積累的傳承性。
時間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中西方關係轉暖相互合作加深,在不斷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原有積累中國航空開始逆流而上,不斷研發出新式戰機為建設大國空軍添磚加瓦。結合上文殲-9的繼承者就是殲-10,1998年首飛成功並在新世紀成為空軍主力裝備,殲-10的出現實現了中國空軍實力的反超。要知道在蘇-27引進之前空軍主力裝備以殲-7、殲-8為主,完全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甚至還不如周邊國家,而殲-10作為空軍裝備的第一款自主研發三代機意義顯然不同。
殲-10戰鬥機
然後殲-20的出現則引爆了各國對中國航空發展的關注,殲-20隱形戰鬥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裝備四代機的國家,也使空軍實力直線上升一個檔次。
殲-20戰鬥機
緊隨其後空軍爆發式的發展大家就有目共睹了,特別是國慶70週年閱兵式上的各型飛機代表空軍早已今非昔比、實現了脫胎換骨,可以這麼說大部分機型都達到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包括:殲-10戰鬥機、殲-16戰鬥機、殲-20隱形戰鬥機、L-15高教機、運-20大型運輸機、直-20多用途直升機、直-20武裝直升機等,未來空軍主力將由殲10殲16殲20三劍客、20系列以及空警系列構成,整體實力排名世界前列完全不是問題。
大國空軍
大國空軍
結語空軍雖然以蘇制戰機起步,但並沒有拘泥於其設計思路,而是結合實踐以及世界軍機發展潮流後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在新世紀之後厚積薄發井噴式的發展創新,讓空軍實力一舉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大國空軍僅差臨門一腳期待我們的轟-20戰略轟炸機。
軍工不易、空軍不易,遙想當年殲-6、殲-7充當主力現在都改出了無人靶機,下個10年希望空軍加油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