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的海上自衛隊,軍艦的建造速度開始了“大踏步”前進。由於日本人執拗的性格,其規劃好的4個噸位等級的驅逐艦配置目標是不可動搖的。
而剛剛進入21世紀,以“太刀風”為首的前主力艦艇面臨著退役的境況。為此,海上自衛隊的水面作戰部隊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
一、編制調整
日本將中國產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升級到“00式”後,原本計劃是要對當時的主力艦艇“秋月級”進行更新的。可是由於“00式”雷達體積變大,軍艦裝不下。為了這款雷達,日本新建了一級軍艦,名為“高波級”。
“高波級”在建造的時候,“村雨級”的最後一批還沒有完成。當時正好趕上日本經濟泡沫破碎導致經濟崩潰,軍費削減的後果就是上面兩級軍艦全部縮減了建造數量。
數量不足的後果便是將替補拉出來應付,當時“初雪級”已經轉入地方成為近岸警衛艦或訓練艦。可經過這一折騰,老將被迫披掛上陣重新進入了一線陣營。
2010年,老不堪用的“初雪級”開始大規模退役,除了轉成訓練艦的,建造年份較新的還在正常服役。
二、近年新造的水面艦艇
宙斯盾艦在偏向防禦反艦導彈的時候,對於艦隊防空能力將會下降。針對這樣的情況,海上自衛隊建設了“秋月級”以進行小範圍的修補。
首艘“秋月號”於2008年開工建造,2012年服役。剩餘3艘同級艦陸續到2014年交付完成。“秋月級”的很多裝置都是日本自制,比如FCS—3陣列雷達、戰鬥系統,還有艦艏陣列聲納等。
日本的FCS—3陣列雷達將砷化鎵元件替換為氮化鎵元件,這樣讓雷達的功率與偵測範圍大幅度延伸,新的戰鬥指揮系統引進分散架構與商用規格的元件。
“秋月級”在反潛作戰方面也使用了日本自行研製的新式魚雷反制裝置,並首度安裝日本中國產07式垂直髮射魚雷投放火箭,取代美製的VLA反潛火箭。
動力部分長期以來都是由美國的通用動力公司和英國的勞斯萊斯主導,“秋月級”換成了4座單一型號的SMIC發動機。不過目前日本主力驅逐艦還是在使用通用公司的LM2500燃氣渦輪機。
日本在2013年又編列了兩艘5000噸級驅逐艦,這便是“朝日級”。網上有很多文章都在說“朝日級”有多先進,尤其是其2號艦名為“不知火”,聽上去名字就很質感。其實“朝日級”就是“秋月級”的簡化版,傳言是為了分擔後者的成本特意建造的。兩者的戰鬥系統近似,只不過“朝日級”的重點在於反潛作戰,“秋月級”則是防空。
除了以上兩級,日本還建造了“摩耶級”。此級驅逐艦的設計沿用了“愛宕級”,是為了取代即將退役的“旗風級”導彈驅逐艦而建造的。
“摩耶級”是海上自衛隊第一款在建造的時候就安裝反彈道導彈裝備的軍艦,整體效能比較先進。尤其裝備的陣列雷達是嚴格按照美軍“整合防空與彈道導彈防禦能力”標準建造的,雷達同樣使用商用元件規格與開放架構,這樣可以方便處理彈道導彈和防空任務的資料資料。
三、新概念的瀕海戰鬥艦
在“摩耶級”、“朝日級”服役後,海上自衛隊整整規劃了40年的4級水面艦艇作戰群已差不多完成。接著在2013年,日本防衛廳迅速公佈新的防衛大綱,要求海上自衛隊建設“艦體更加緊緻、綜合能力更強”的新型主力艦艇。
隨後防衛裝備廳發出了提案邀請,經過角逐最終決定評價最高的三菱重工為主承包商。根據目前支離破碎的公開資訊來看,新型艦艇與日本現役的水面艦艇相比,艦體更加流線型以及隱身效能更好。
說白了這是一艘日本自己理解的瀕海戰鬥艦,全艦滿載排水量不到3500噸,全長130米。最高速度只要求30節,採用柴油主機或者燃氣渦輪—柴油主機複合推進,以兼顧油耗成本。而不是像美國濱海戰鬥艦那樣,通過犧牲續航力片面追求速度,從而帶來複雜的技術問題。
整合式主桅杆上安裝日本中國產的FCS—3雷達的衍生型,以及內嵌於水面艦艇的一體式光電系統。前甲板將安裝127毫米口徑的艦炮和32個MK41垂直髮射裝置。中部有2座4聯裝的反艦導彈發射架。
外界猜測,新型艦艇搭載的武器系統將大規模中國產化,比如可以垂直髮射的07式反潛火箭、90式或17式反艦導彈,還有12.7毫米口徑的遙控武器塔。
所謂“綜合能力更強”應該是指艦身後半段,艦尾應該有無人水下載具、無人水面載具與舟艇的施放艙口,並有可變深度聲納、簡易佈雷裝置,除了傳統水面艦艇的角色,還要擔負水雷作戰的任務。
通過2018年底日本新版的防衛大綱,我們可以大致估出這款瀕海戰鬥艦的實際作用。防衛大綱要求海上自衛隊的遠洋掃雷艦和近海獵雷艇的數量裁減到12艘。
這項要求對海上自衛隊的掃雷部隊來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日本掃雷部隊無論是數量規模、整體能力還是更新速度,都能排到世界的前位。
現在這般“自廢武功”,很可能空出來的位置要由綜合能力更強的新型艦艇填補。畢竟瀕海戰鬥艦的主要作戰範圍屬於近岸,美國人是為了貼近別人的海岸,日本人自然要貼近自家海岸。
不過這款新型艦艇能否成功“補缺”,現在看來還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