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下面這張照片是攝影師阿爾佩特在1942年期間拍攝的第18集團軍步兵4師第220團的政委,圖中的蘇聯政委,第一個躍出掩體,高舉手槍,鼓勵士兵勇敢的向著敵人衝鋒。這張照片成為了二戰最經典的照片之一,同時也成為蘇聯政委形象的象徵,圖中政委手拿著的正是一代名槍TT-33手槍,它與蘇聯的政委一起書寫著不朽的傳奇。

蘇聯政委

TT30/33的創造者託卡列夫同二戰德國三大名將之一的隆美爾有點像,兩人所受的文化教育都不高,都參加過一戰,但兩人在軍事領域都表現出驚人的天賦,只不過一個是在軍事指揮,戰術層面(雖然高居元帥,但是隆美爾更擅長的是戰術方面的指揮,而不是戰略層面),而另一個是在武器設計方面,託卡列夫一生設計過槍械高達27款,涵蓋的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卡賓槍,衝鋒槍,手槍等。1944年蘇聯為表彰他在武器設計方面的貢獻,頒發了一枚二等的蘇沃洛夫勳章。

託卡列夫雖然所受的文化教育不高,但是從小卻對機械特別著迷,並且有著驚人的天賦。1885年他進入工廠實習,由於其在機械方面的天賦,促使他進入軍事類的技術學校繼續深造,學習槍械設計,這是他槍械設計之路的開始,或者說是他槍械設計生涯的起點。隨後又繼續到軍官學校,射擊學校繼續深造。甚至還順便參加了一個一戰,一戰後託卡列夫進入圖拉TsKB-14設計局進行槍械設計工作,從此開始託卡列夫的槍械設計工作正式走上的正軌。

然而成功必然是建立在無數失敗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的,儘管託卡列夫在機械方面有著驚人的天賦,但是他槍械的設計工作卻是一波三折。1928年炮兵工業委員為蘇聯軍隊挑選各類槍械,託卡列夫興沖沖的拿著自己設計的輕機槍參選,但是由於在輕機槍方面經驗不足,最終落選。這可傷了託卡列夫的心,於是他決定不在設計輕機槍,轉而設計自己拿手的手槍。然而現實又一次打了託卡列夫的臉。

1929型戰鬥手槍

1929年託卡列夫成功設計出M1929型手槍,這款手槍分為戰鬥型和自衛型兩種型號,但是這兩款手槍大到不像話,大到不像手槍,大到令人髮指。先不說那槍管長達330mm,裝上22發的彈匣,儼然就是一個衝鋒槍的戰鬥手槍,僅僅自衛手槍的槍管就長達180mm。毫無疑問這兩款名為手槍的槍械,蘇聯軍隊根本瞧不上眼。但是這次託卡列夫,沒有再換槍械的種類,連自己最拿手的手槍都設計不出來,別的更別提了,再設計不出來只能去西伯利亞挖土豆了,基於這種心態,託卡列夫毅然決然的放棄自己設計M1929型手槍,重新轉換思路進行設計。

1929型自衛手槍

此時託卡列夫將目光轉向了歐美等國家的槍械。隨後又通過借鑑柯爾特M1900型手槍,斯太爾1912手結合蘇聯國情,自己的特點進行設計,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託卡列夫還是沒放棄,這次又把目光轉向的槍械設計大師勃朗寧的M1911上,在此基礎上託卡列夫設計出M1930手槍,這就是TT-30的前身,託卡列夫雖然是借鑑了M1911,但是針對M1911的缺點,進行一系列的改進,包括使用高強度的鋼板製作彈匣口部,以此來增加槍械的可靠性。減少彈簧,取消手動保險等一系列簡化措施。

TT-30憑藉著其優異的效能擊敗眾多的競爭對手成功中標,成為蘇聯軍官的標配。雖然中標但是此時的TT-30手槍仍然有很多的缺陷,包括精度不高,需增加保險,降低扳機力度。其中降低扳機力度,是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因為扳機力度實在是太大了。說幹就幹,針對這個問題,託卡列夫進行了一系列的優化,弱化了扳機簧和擊發阻鐵簧的簧力,同時為了減少故障,託卡列夫還創造性的將保險桿與擊錘傳動杆用銷釘連線而構成一個整體。

隨後蘇聯軍事委員會在1930年12月23日對修改後的M1930進行最後的測試,測試結果令軍方大為滿意。隨後進行大批量的生產,並正式命名為TT-30(取託卡列夫和圖拉兵工廠的第一個字母)。

TT-33手槍則是TT-30手槍的進一步簡化版,包括重新設計了握把背部,簡化了槍管的製造,並進一步為該槍進行減重。

值得一提的是TT-33憑藉其優秀的效能,很多國家進行爭相仿製,例如波蘭仿製的TT-33僅在手槍的握把有細微區別,蘇聯的是黑星,或者防滑條,而波蘭的是三角形。在眾多仿製的TT-33手槍中,中國的54式手槍是最為優秀的一款,其生產品質和表面工藝較原版更勝一籌。

最後一點小科普,如何區分54式手槍和TT-33手槍。

54式手槍和TT-33外觀很像,但是想要區分卻也並不難,最為明顯和簡單的區分方式就是,看手槍握把的黑星。在黑星四周有CCCP的就是TT-33,反之就是54式手槍。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四代計劃”齊頭並進的中國航母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