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1月17日,川崎重工神戶造船所,由伏見宮博恭王出席,在十萬群眾的圍觀下,加賀級戰列艦首艦加賀號,下水!
加賀級戰列艦,日本帝國海軍八八艦隊”計劃中的第二批兩艘戰列艦,是長門級增強武備和防護的改進型,計劃排水量高達四萬噸,擁有10門41喱炮、 傾斜裝甲和重點防護。然而倒黴的是她下水僅僅兩個月,隨著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加賀和她的妹妹土佐都列入了靶艦名單。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1923年關東地震破壞了預定的改造空母天城,所以加賀又幸運的替補成為空母。加賀號航空母艦的佈局形式與赤城號相似,採用雙層機庫,且受英國皇家海軍暴怒號航空母艦的兩段式飛行甲板影響而採用3層飛行甲板的三段式構造。三段式的想法是將起飛、降落的空間隔開,最上層甲板作為降落用、第二層甲板作為戰鬥機等小級機種起飛用、最下層也是最長距離的甲板則作為轟炸機等重級機種起飛用,藉此提高出擊及回收效率。加賀號改造時將艙間簡化,以犧牲艦體損管控制的代價下獲得日本帝國海軍航艦中最大容量的艦載機搭載能力。
三層甲板的想法低估了航空工業的進步速度,1930年代初的飛機又比1920年代要更大更重,需要的降落空間與指揮裝置也就更加複雜;為了方便管制飛行作業,加賀號在1932年在前升降機右舷增設了塔級艦橋充當飛行指揮所使用
1934年6月至1935年10月“加賀”號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進行現代化改裝。艦艇武裝在改裝時也做了近代化,原先舊式的120公釐雙連裝高射炮撤除改換新級127公釐雙連裝高射炮,提高高射炮炮位讓高射炮火網可掩護僚艦;20公釐主炮則維持10門,在火力上是當時日本航空母艦的首位。而近代化改裝後的“加賀”號,在“信濃”號服役以前亦為日本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
加賀”號的標準搭載機增加到90架,有必要時最大搭載機可到103架(這是使用九六式艦上戰鬥機等舊級機時狀態);最高航速增加至28.3節,巡航速度由14節8000海浬提升至16節10000海浬;但是這種速度在珍珠港事件前被第二航空戰隊長山口多聞嫌太慢,因此在一開始時曾經建議把第一航空戰隊排除在攻擊序列(赤城短腿,“加賀”速度不足),但是因為“加賀”號的艦載機人員是日本海軍中參戰經驗最豐富的一群,因此力保此艦得以參戰。
加賀跟中國軍民仇深似海,她還是三段式空母時,就作為日本帝國主義的高階打手,一二八事變跑到上海來搞事情,跟中國軍隊多次交手,既被擊落過,也擊落過中國空軍。
1935年,她再次改造,成為直通式飛行甲板正規空母。抗日戰爭爆發後,「加賀」再次來到上海灘,她的航空隊與中國空軍展開連日激戰、損失慘重;後來隨著中國戰機消耗巨大,她的上岸航空隊欠下中國漁政血債累累。同時,據說加賀是日本帝國戰艦中,風紀最為敗壞的一艘,艦員們小偷小摸,高階軍官艦上狎妓之類。
太平洋戰爭爆發,她參加了偷襲珍珠港,缺席了隨後的印.度洋空襲。在中途島之戰中,被來襲企業的精英機隊麥克拉斯基送去見天照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