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我軍裝備保障力量首次參加“國際軍事比賽”,我們克服重重困難,贏得三項第一——
換槍再比,仍是滿分
△楊琳在進行輕武器射擊訓練。 張嘉成攝
2018年11月,我走出國門來到南蘇丹,在異國他鄉擔負起維護和平的任務。作為應急處突小組組長,我曾不止一次衝進暴亂的人群,參加救援行動,維護正常秩序和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因為我們的優異表現,聯南蘇團的指揮官一次次豎起大拇指。
作為一名中國軍人,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永遠是我們的選擇,在維和戰場如此,在國際賽場也是如此。我曾作為單車駕駛員赴俄羅斯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6”“修理營”專案,這也是我軍裝備保障力量首次走出國門參加國際賽事。
“修理營”專案涉及體能、射擊、投彈、駕駛、修理等課目,對參賽人員的戰鬥體能和綜合技能要求極高,同時還非常考驗裝備的效能。
我所在的技術保養車組首先要完成的是“單車競賽”,專案要求在規定時間通過5公里賽道上的反坦克壕、波形路段、斜坡直行限制路等多種障礙,還要完成吊裝作業、施救汽車、更換輪胎等課目。
“轟!”在爆炸聲中,比賽開始了。一路有驚無險地通過數個障礙後,車輛行駛到塹壕,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兒。
通過塹壕需要用車載機械將兩塊鋼板吊裝至塹壕上設定橋型通路,我們平時習慣手動協助吊裝鋼板,避免產生偏移。然而就在比賽的前一天,裁判臨時通知我們,比賽時不允許用手輔助進行吊裝操作。這無疑給我們製造了難題。
進行吊裝時,我的目光緊緊盯著隊友楊海軍操作手上的操縱桿,豆大的汗珠順著他的臉頰流淌下來,機械臂下的鋼板在他精準控制下緩緩移動到塹壕正上方。聽到熟悉的鋼板落地聲音,我收起器械,迅速駕駛車輛通過塹壕。後輪通過鋼板的聲音響起,我懸著的心才算落地。最終我們奪得了該專案第一名。
隨後的“射擊訓練”階段,要求參賽隊員在200至400米3個不同距離上完成對圖形靶、全身靶等6個目標的射擊,同時將手榴彈投擲在指定目標內,期間還會有煙霧、噪聲等干擾。
到達射擊位置後,我深吸一口氣,從上方握住握把,確保步槍和射擊臺緊密結合。一輪射擊結束後,我們打出了滿分。
就在這時,俄方參賽隊員以我方參賽隊裝具先進為由,突然提出互換武器重新比賽。氣氛一下子緊張了起來,各方關注的目光聚集到我們身上。
當地氣候變化無常,時雨時晴。我的衣服早已被汗水和雨水浸溼,在烈日下晒出一道道鹽漬,臉上的汗珠也不停滴落。
俄軍使用的槍支沒有覘孔,憑藉以往的射擊習慣很難保證全部命中。這次參賽是我軍裝備保障力量在國際賽場上的“首秀”,不論什麼情況,都必須打好。我強迫自己鎮定下來。沒有覘孔,我們憑藉經驗判斷瞄準點的位置,瞄準、擊發一氣呵成,仍取得了全部命中的滿分成績。俄方參賽隊徹底折服,現場也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你們可以當我們的射擊教練了!”俄方裁判對我們豎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中國軍人的自豪。
完成車組全部比賽課目後,我帶領的小組獲得了“單車競賽”“射擊訓練”“軍事體育”三項第一,我也因表現突出榮立個人二等功。
走出國門,我們就代表祖國。陌生的國際賽場和維和戰場,隨時都會遇到突發情況。作為中國軍人,必須時刻把祖國榮譽放到首要位置,盡最大努力,用無可置疑的實力完成任務、贏得勝利,向全世界展現中國軍隊的風采。
(陶然、鄭建坤採訪整理)
本文刊於2019年11月24日
《解放軍報》“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