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2000年,美國大片《U571》上映,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除了極高的票房,還於次年收穫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獎。該片講述了二戰期間潛艇作戰的故事,成功塑造了美國海軍的勇武。

然而該片在英國上映後,卻引起了強烈不滿,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指責這部片子篡改了歷史,是對英國海軍的侮辱。英國人認為真實的歷史中,在德國潛艇上找到密碼機的是英國海軍。當英國海軍在大西洋跟德國潛艇浴血奮戰的時候,美國還沒有參戰呢。

我們先不管他們的口水仗,回到電影來看,開頭那段u571潛艇作戰的場面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潛艇受傷後上浮,孤零零的在大洋上漂泊的畫面。

電影《U571》中受傷的德國潛艇漂浮在大洋中

這種困境不僅是U571的,也是整個德國海軍所面臨的困境,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一年多時間裡。

珍珠港事件之前德國海軍的困境

1940年2月23日,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請求派遣兩艘潛艇,前往加拿大海岸外的哈利法克斯港附近水域巡邏,因為該港是英國護航隊的重要港口。雷德爾的請求被希特勒拒絕,理由是“這樣做可能對美中國產生心理上的影響”。

3月上旬,海軍接到明令,無論在何處都禁止截停、俘獲或者擊沉任何美國船隻。1941年3月以前,德國海軍對這一命令的執行沒有任何問題。此時美國依然保持中立,德國潛艇在大西洋可以肆意攻擊英國商船。

但租借法案通過以後,美國海軍擴大了巡邏範圍,而且開始允許美國商船往英國運送物資。德美關係愈發緊張,兩國海軍開始出現摩擦。

1941年5月21日,德國潛艇擊沉了美國的“羅賓摩爾”號貨船,羅斯福宣佈將使用一切手段防止德國主宰大西洋。雖然事後美國沒有采取實質行動,但德美雙方已經在大西洋緊張對峙。雷德爾元帥希望立即對美國商船開火,但都遭到希特勒阻止。

蘇德戰爭爆發後,租借法案擴大到蘇聯,意味著美國開始向蘇聯提供援助。雷德爾再次提出攻擊美國船隻的問題,希特勒的迴應是“任何情況下都要避免在禁區海域以外和美國軍艦或者商船發生任何衝突。在禁區海域,則必須有明確的命令才能行動。”

1941年7月7日,美軍登陸冰島,接替了英軍的防務。這一行動使得德國海軍在大西洋的處境更加艱難,潛艇指揮官紛紛要求批准在冰島海域發起攻擊,但希特勒的回覆依然是避免刺激美國。

雷德爾很生氣地去詢問希特勒,希特勒告訴他,“不希望改變目前的命令,要確保盡一切可能避免突發事件”。

希特勒的命令意味著在大西洋上,德國潛艇只能眼睜睜看著美國貨輪源源不斷的往英國和蘇聯運送戰略物資,美國海軍可以探測德國潛艇的位置並告訴英國海軍,而德國潛艇卻不能攻擊美國軍艦。

那麼德國海軍的這種困境是如何造成的呢?希特勒為什麼會這麼堅持呢?

希特勒的戰爭計劃在1937年的一次祕密會議上有過詳細透露,這一計劃後來記錄在《霍斯巴赫備忘錄》中。

在這次會議上,希特勒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是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該步驟在二戰打響前已經完成。

第二步就是要奪取“生存空間”,這個生存空間具體是指東歐,也就是蘇聯。而要打敗蘇聯,必須首先打敗法國,並且迫使英國妥協。

第三步是一統歐洲大陸,整合歐洲的資源,然後和美國爭奪全球霸權。也就是說,即使要和美國開戰,也要等到消滅蘇聯之後。

然而事實和想象完全不一樣,英國拒絕妥協,而且德國一時間還沒能力進攻英國本土。

但希特勒是個偏執的人,他對猶太人以及布林什維克的厭惡之深,以至於他產生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判斷。他認為英國之所以拒絕妥協,是因為蘇聯的存在。如果蘇聯不存在了,英國就會妥協。於是蘇德戰爭如期進行。

鑑於一戰的教訓以及各項情報顯示,希特勒認為美國短期不會參戰,那麼德國自然也就不能主動刺激美國,即使要和美國開戰,也得等到蘇聯不存在了再說。

問題是,希特勒原以為只需要幾個周就能擊敗蘇聯,結果遭遇的抵抗出乎意料。如此一來,希特勒更加不希望美國參戰了。他要堅決避免給美國留下任何參戰的藉口,即使美國和德國已經事實上處於戰爭狀態。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展示出來的強大抵抗力,令希特勒十分焦慮。他雖然嚴令德國海軍不準攻擊美國船隻,但這不代表美國會一直袖手旁觀。

實際上羅斯福在不斷把美國推向戰爭,只是孤立主義過於強大,羅斯福只能一步步的進行試探和突破。1941年7月7日美軍接管冰島防務,這實際上就已經是一種戰爭行為了。當時的局面就是美國在給英國和蘇聯輸血,自己也在進行武裝,而德國卻不能攻擊這個眼看著越來越強大的輸血者。

因此希特勒對日本寄予厚望,《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署後,德國人就遊說日本去進攻新加坡。

1941年3月5日,希特勒在關於“與日本合作”的戰爭訓令中說“合作的目的,是促使日本儘快在遠東開展積極的作戰行動。日本應該牽制英國的有生力量,並將美國的注意力轉移到太平洋。”

巴巴羅薩計劃失敗後,摧毀蘇聯的目標短時間內顯然已經無法達成。希特勒越來越擔心美國參戰,雖然他知道美國遲早會參戰的。但是沒能短時間摧毀蘇聯,導致德國更加沒有底氣應對美國。因此,希特勒急切希望日本採取行動,吸引美國人的注意力,為德國消滅蘇聯爭取時間。

此時的太平洋上,日美關係越來越緊張,但日美談判卻一直在進行。日本人雖然早已經確立了南下的戰略,但德國並不知情。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時間拖得越久,希特勒就越發焦慮。雖然大家都認為日本和美國的戰爭必有一戰,但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也不敢相信戰爭一定會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訊息傳到了德國,令德國人大吃一驚。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個假新聞,是敵人的宣傳伎倆。當訊息確認後,裡賓特洛甫立即激動的給義大利外長齊亞諾打了電話。齊亞諾記載“他對日本向美國開戰興高采烈”。

可以說,德國一直在期待日本對美開戰,日本遲遲不動,令德國人焦慮不安,現在日本終於行動了,德國人總算舒了一口氣。戈培爾在日記中寫道:“突然間,就像晴空裡的一道閃電,傳來了日本襲擊美國的訊息。戰爭來臨了。”當天晚上,希特勒給戈培爾打了電話,戈培爾說“元首極為高興”。

希特勒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除德國潛艇部隊的禁令,他們可以自由攻擊美國的海上運輸。戈培爾在日記中記載“現在一切都結束了,再也不用尊重美國國旗,任何駛向英國的船隻都有被我們的潛艇擊沉的危險”。

德國人一廂情願的認為美國會先集中力量對付日本,美國會被日本拖在太平洋上,原本用來支援英國和蘇聯的物資會被用去對付日本。德國解除潛艇作戰的限制,對美國宣戰,可以進一步打擊大西洋航線,消耗美國對英國的援助。這樣美國在短時間內就不可能加入歐洲戰場。

希特勒還認為珍珠港事件中,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到了毀滅打擊,美國軍隊的擴充與武裝需要時間。美國工業實力雖然強大,但是要完全開動,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希特勒覺得等到美國的工業潛力完全發揮的時候,德國應該已經消滅蘇聯了。有了蘇聯的資源,即使美國的工業能力完全開動,德國也有足夠的資源和美國對抗。

希特勒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場上跟美軍交過手,他覺得美軍戰鬥力很差,完全不是優秀的德國軍人的對手。因此,到時候,德國也完全可以打敗美國。

然而實際情況是羅斯福採取了先歐後亞的戰略,優先對付納粹德國。在太平洋戰場,美國艦隊也沒有被完全摧毀,很快發起了反擊。美國強大的國力實際上支撐了兩線作戰。

希特勒作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德國海軍沒多久又再次陷入了困境,直至覆滅。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一旦有戰爭,中國的客機機場,有多少可以轉為軍用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