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今天讓我們來繼續回顧米格的故事,上文曾寫到誕生於二戰戰火中的米格設計局,在其後的冷戰之中,憑藉著米格-15、米格-21兩款在當時效能優異的戰鬥機,在北韓與越南的戰場上一戰成名,奠定了米格設計局在蘇聯航空製造業中的霸主地位,也讓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的名字永遠的樹立在人類航空發展史的豐碑之上。

而本文的主角米格-23,作為米高揚老爺子生平最後的遺作,卻陷入譭譽參半的境地,這從某種程度上講,米格-23的坎坷命運放佛也映照了日後米格設計局的悲劇結局,那麼今天讓我們把目光回溯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去探究一番讓米格設計局走下神壇的爭議之作,米格-23戰鬥機。以及衍生出米格-23BN和米格-27攻擊機,這些飛機的北約代號都是“鞭笞者”。“鞭笞者”成為70年代末和整個80年代蘇聯和東方集團的主力戰鬥機,至今還在一些國家中服役。

米格-23的起源

繼60年代初米格-21列裝後,1963年米格設計局又開始為蘇聯前線空軍研製下一代空中優勢戰鬥機,要求新機既要大幅提高效能,又要具備短距起降能力以便在核戰爭中分散部署提高生存力。

米格採用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來實現這一目標,先是研製一種具有兩臺垂直升力發動機的短距起降戰鬥機,安裝在機身中部的升力發動機在起降時可以產生很大的升力,有效降低滑跑距離。接下來再研製一種可變翼戰鬥機,這種飛機在機翼全部展開時具有很好的低速飛行效能,而在收起時又能保證高速效能。據說這個可變翼概念借鑑自當時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研製中的F-111。

首先米格改裝了一架米格-21PF對升力發動機概念進行了成功驗證,該機的機身經過拉長後塞入了兩臺科列索夫RD-36-35升力發動機,單臺推力2350千克。同時設計局也著手研製全新的23-01升力發動機方案,軍用編號米格-23PD。

23-01看起來就像是米格-21放大型,同樣是三角翼和後掠尾翼佈局,不過為了在機鼻安裝大型雷達改成了兩側進氣,採用帶調節進氣錐的半圓形進氣口。23-01的主發動機是一臺圖曼斯基R-27-300渦噴發動機,最大推力5200千克,加力推力7300千克。機身中部縱列安裝兩臺RD-36-35垂直升力發動機,整臺發動機可在後仰5度~前傾10度間調節角度,在後仰時可以有效降低降落滑跑距離。23-01還安裝了襟翼吹氣系統,從主發動機壓氣機引出的高壓空氣從襟翼上表面排出可改善低速操控性。23-01原型機沒有武器,生產型可裝備一門雙管GSh-23L 23毫米機炮和兩枚空空導彈。

/ht

1967年4月3日米格試飛員彼得·奧斯塔潘科駕駛23-01原型機進行了首飛。奧斯塔潘科在一年試飛過米格-21PD,發現該機在短距起降時很難操縱,而這次23-01也沒有改善,甚至在短距降落時需要瞬時開加力才能維持飛機的正常姿態。23-01有著升力發動機短距起降飛機的通病,那就是佔據了很大體積的升力發動機在飛機正常飛行後就成了死重。1968年23-01原型機出現在多莫傑多沃航空節上,引起了西方情報機構的注意並取了“不貞”的北約代號。由於存在諸多缺陷,23-01方案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23-11可變翼方案的研製基本與23-01同步進行,該機同樣安裝一臺圖曼斯基R-27-300發動機。1967年6月10日米格首席試飛員亞歷山大·費多托夫駕駛23-11原型機成功進行首飛,首飛中機翼始終被鎖定在最小後掠位置。7月9日費多托夫在試飛中完成了機翼從最小16度到最大72度後掠的動態變化。23-11原型機也出現在1968年多莫傑多沃航空節上,北約取了“鞭笞者”的代號。

23-11方案勝出後,米格又製造了6架試飛原型機和兩架靜力測試原型機。1968年23-11開始由莫斯科郊外的“勞動旗幟”工廠批量生產,軍用編號米格-23。1969年5月21日第一種生產型米格-23S首飛,試飛員仍是費多托夫,北約代號“鞭笞者-A”。

米格-23家族

米格-23S 鞭笞者-A

米格-23S除增加作戰裝置外和23-11原型機很接近,主要採用鋁合金製造。上單翼翼根被包覆在固定翼套中,機翼後掠角可通過液壓機構變化,有三個手動預設後掠角,分別是起降和低速巡航時的16度、高速巡航時的45度、高速衝刺時的72度。為了進一步提高起降效能,機翼後緣有全翼展襟翼,外翼段有前緣襟翼,滾轉控制由機翼上表面的擾流板和平尾差動聯合控制。

米格-23S的垂尾前緣有較長的背鰭,尾部下方的腹鰭有助於提高高速時的方向穩定性,腹鰭在起落架伸出時自動折向一側,防止起降時擦地。液壓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帶氣動備份驅動,雙輪前起落架向後收入機身,單輪主起落架摺疊收入機身兩側。主起落架採用複雜的“蟹爪”式結構,摺疊後體積較小,有趣的是主起落架支柱也被當做氣動系統的儲氣罐。主起落架機輪安裝有氣動盤式剎車,所有機輪都配備了擋泥板,日後成為蘇聯前線空軍戰鬥機的特色。垂尾根部有子彈型的減速傘艙,在降落時機翼擾流板也可以開啟輔助減速。

米格-23S早期批次安裝一臺R-27F-300發動機,最大推力6940千克,加力推力8000千克,尾噴管周圍有4片“花瓣”式減速板。該機的D形進氣口外形與F-4“鬼怪”很相似,帶可調斜坡,進氣道兩側有彈簧輔助進氣門。後期批次換裝R-27F2-300發動機,加力推力增加到9980千克。

html>

米格-23S的固定武器是一門安裝在機腹的23毫米GSh-23L雙管機炮,備彈200發。GSh-23L的設計來自二戰時德國加斯特公司的一個未投產方案,兩根炮管與一個“蹺蹺板”裝置連線,一側炮管在射擊時後座上膛,“蹺蹺板”同時推動另一側炮管向前射擊,如此往復的射速可達3400發/分。米格-23S有4個武器掛架,前機身下方和翼套下各有一對,機翼下方沒有掛架以降低複雜性。米格-23S典型的空空武器包括R-3S紅外製導空空導彈(北約代號AA-2“環礁”,是AIM-9B“響尾蛇”導彈的逆向工程)、R-3S的改進型R-13M(北約代號也是AA-2“環礁”),R-3S半主動雷達制導型R-3R(北約代號AA-2-2“先進環礁”)。對地武器包括火箭巢、高爆炸彈、集束炸彈、凝固汽油燃燒彈等,此外還可發射Kh-23無線電遙控空面導彈(北約代號AS-7“克里牛”,此時需要在右側翼套掛架掛載一個Delta-N資料鏈吊艙)。米格-23S的最大外掛能力為兩噸。

米格-23S的座艙內安裝一具米格設計的KM-1彈射座椅,可零高度彈射,但最小安全彈射速度是130公里/時。該機採用向後開啟的蛤殼式座艙蓋,座艙蓋視野較差,幾乎沒有後向視界。米格-23S的航電非常簡陋,只有反射式瞄準具、無線電、導航裝置、敵我識別器、“警笛”雷達告警接收機,基本與米格-21相同。儘管莫斯科的339設計局(現在的法茲特龍雷達研究院)已在為米格-23研製更先進的RP-23藍寶石-23雷達,但由於研製問題,所以米格-23S安裝的是仍是米格-21截擊型的RP-22M藍寶石-22雷達。

米格-23S只是服役測試型,僅製造60架,裝備戰鬥部隊進行測試評估,服役時間短暫。對於蘇聯航空工程師來說米格-23的設計是全新的,複雜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出現嚴重缺陷也就不稀奇了。米格-23S的可靠性很差,機身強度不足,液壓系統頻繁故障,減速傘在飛行中自動開啟的問題也花了很長時間才解決。

米格-21在模擬空戰中能在轉彎中輕鬆咬住米格-23S,米格-23S僅能在垂直機動中佔據優勢,這也只是拜大推力所賜。米格-23S某些條件下的大迎角操控性糟糕,尾旋特性讓人直冒冷汗,偏航穩定性也很差,起降難以操控,較窄的起落架輪距並不適用於溼滑和結冰的跑道,較低的機身也容易吸入外來異物導致事故,從機身掛架發射空空導彈可能會導致發動機因吸入煙霧而熄火。米格-23S的事故率一直高居不下,在早期評估階段就有幾名飛行員因墜機事故而遇難。

70年代末仍有幾架倖存的米格-23S被留作先導教練機使用,機頭雷達被換成了配重,讓飛行員熟悉可變翼飛機的特點。

米格-23UB 鞭笞者-C

在米格-23戰鬥機專案啟動時米格設計局就意識到要研製同型雙座教練機,以便讓飛行員儘快掌握可變翼的飛行技術。1967年末米格-23雙座教練機的研製正式啟動,1970年4月10日米格-23U首飛,試飛員是米哈伊爾·科馬洛夫。

為了容納第二個座位,米格-23U的一些航電被移到座艙前方導致機鼻變長,為了增加穩定性垂尾和平尾後移。教練機保留了GSh-23機炮和藍寶石雷達,具有全部作戰能力。

1970年伊爾庫茨克工廠開始生產教練機生產型,編號米格-23UB。有趣的是伊爾庫茨克工廠生產的米格-27也會在機身畫上假座艙蓋來欺騙美國偵察衛星,讓西方情報人員一直以為該工廠只生產米格-23UB。1971年米格-23UB很快升級了帶前緣襟翼的3型鋸齒機翼。米格-23UB早期批次安裝有藍寶石-21雷達,由於安裝雷達的弊大於利,後續飛機在機頭安裝了配重。多數米格-23UB使用R-27F2-300發動機,後期批次改進了飛控系統,早期出廠的飛機也得到了升級。

米格-23UB的北約代號是“鞭笞者-C”。蘇軍的米格-23UB在1978年末停產,但出口型一直生產到1985年。工廠記錄顯示該機的總產量是769架,其中約3/4交付蘇聯空軍,其餘的出口給那些裝備了米格-23的國家。80年代末部分米格-23UB升級成米格-23UM,安裝了後期型米格-23戰鬥機的航電,由於蘇聯的解體只升級了很少的飛機。

米格-23SM 鞭笞者-A/米格-23 1971年型

為了解決米格-23S存在的問題,米格迅速設計了改進型米格-23SM,也被稱為米格-23 1971型,北約代號“鞭笞者-A”。米格-23SM是第一種安裝藍寶石-23雷達的米格-23生產型,但安裝了RP-23L雷達也只是過渡型號,與RP-22SM相比改進不大,可靠性也成問題。此外與新雷達配套的AP-23D平顯也取代了與RP-22SM雷達配套的下顯及反射式瞄準具。為了容納新雷達,米格-23SM雷達罩的外形更加圓潤。大多數米格-23SM在機鼻下方安裝了TP-23紅外搜尋和跟蹤(IRST)感測器,可與雷達一起整合在火控系統中,還有幾架在垂尾頂部安裝了測試用照相機。

米格-23SM保留了R-27F2-300發動機,增加了一個可掛載800升副油箱的機腹中線“溼”掛架。米格-23SM的垂尾和平尾後移,後緣從米格-23S的位於尾噴管之前後移到尾噴管之後,大大增加了背鰭面積,從而加大了垂尾總面積,顯著改善了偏航穩定性。此外米格-23SM還增大了減速板,並在表面增加了兩道加強筋。

米格-23SM的最大改進在於機翼,由於翼面積過小導致米格-23S即使在機翼全部展開起降時也像塊磚頭。米格-23SM的新型2型機翼增加了20%翼面積,由於增加的面積位於機翼前緣,所以在翼根與翼套的交界處形成了巨大的鋸齒。新機翼的後掠角增加了2度40分,也就是說從米格-23S的16、45、72度預設後掠角分別增加到18度40分、47度40分、74度40分,不過在座艙說明和手冊中還是沿用了老的後掠角數值。由於面積的增加,2型機翼取消了前緣襟翼,簡化了製造工藝。

米格的所有上述努力都是為了讓米格-23能堪用,但結果再次讓人失望。米格-23SM的可靠性仍然不佳,操控性還是很糟糕。舉例來說,米格-23SM在大迎角時翼根鋸齒會產生流過機身上表面的渦流,破壞了穩定性。米格共製造了約100架米格-23SM,在作戰部隊服役的時間同樣短暫,1978年該機被轉為訓練用途並規定了飛行機動限制。

ent--

米格-23M 鞭笞者-B

米格設計局的工程師們在壓力之下繼續埋頭於米格-23的改進。1972年6月首飛米格-23M(北約代號“鞭笞者-B”)成為第一種完整規格的生產型飛機,1973年開始服役。米格-23M的主要改進有兩處,一是換裝圖曼斯基R-29-300發動機,最大推力8345千克,加力推力11565千克。二是採用新的3型機翼,恢復了前緣襟翼,因為事實證明2型翼取消前緣襟翼是個錯誤。

米格-23M還有其他一些改進,在外翼段下方增加了一對可掛載兩個800升副油箱的掛架,不過掛架是固定的,所以在飛行中機翼必須保持在最小後掠位置。引入了SAU-23A三軸飛控/自動駕駛儀系統、“飛行”1l-23導航系統、以及飛行員急需的座艙蓋後視鏡。米格-23M後期批次換裝具有“零-零”彈射能力的KM-2彈射座椅。

米格-23M早期批次仍沿用藍寶石-23L(RP-23L)雷達,後期批次安裝藍寶石-23D(RP-23D),最終安裝的是藍寶石-23DIII(RP-23DIII)雷達,早期出廠安裝藍寶石-23D的米格-23M後來也升級了新雷達。藍寶石-23DIII雷達是一種脈衝多普勒雷達,可以從地面雜波中識別並攻擊低空飛行的目標,該雷達的下視下射能力正是蘇聯空軍所急需的,米格-23M是第一種具有該能力的蘇聯戰鬥機。

安裝藍寶石-23D雷達的米格-23M可發射新型R-23R(北約代號AA-7“頂點”)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這種導彈相當於美國的AIM-7“麻雀”,使米格-23具有了超視距空戰能力。R-23R還派生了R-23T紅外製導型,米格-23M的兩個翼套掛架可各掛載一枚R-23R/T,兩個機身掛架可各掛載一枚R-60(北約代號AA-8“蚜蟲”)紅外製導格鬥彈,米格-23M後期批次引入了雙聯“蚜蟲”掛架,這樣共可掛載4枚格鬥導彈。在對地武器方面,除了常規的炸彈和火箭巢外,米格-23M的機身掛架還可以通過安裝一個特殊介面卡掛載一枚戰術核彈。

米格-23M還安裝了“天藍”-SMA自動資料鏈引導系統,該系統是米格-21截擊型“天藍”-1資料鏈的改進型。“天藍”-SMA系統與“天空”-1M與地面控制攔截網路聯網後,飛行員可在平顯下方的一個特殊面板上看到資料鏈傳來的爬升角度和航向,根據這些資訊操縱飛機就行了。同時“天藍”-SMA還有備份的音訊系統提示飛行員何時開加力、何時發射導彈等,飛行員只要機械照做就行了,聽話就是硬道理。抗干擾資料鏈能使米格-23沿著航線截擊目標,如果在攻擊中使用IRST和R-23T紅外製導空空導彈的話,那麼目標在被擊中前都不會察覺已被盯上。

儘管米格-23M有大幅改進,但在很多地方還是不盡如人意。主要問題是蘇聯空軍的飛行員和地勤一時難以適應這種空前複雜的飛機,此外該機的敏捷性和大迎角操控性還是一如既往地糟糕、從機身掛架發射空空導彈還是易導致發動機熄火。雖然薄弱的機翼轉軸限制了米格-23M的機動性,不過該機的高速效能、現代化雷達和空空導彈仍是蘇聯空軍急需的。可以這麼說:米格-23M不是合格的狗鬥戰鬥機,卻是優秀的截擊機。

米格-23MF 鞭笞者-B

米格-23MF是米格-23M的簡化航電出口型,北約代號“鞭笞者-B”。華約國家裝備的米格-23MF非常接近蘇軍自用版,但古巴、印度和敘利亞購買的MF型就是實實在在的“猴型”了,有的甚至沒有藍寶石-23雷達。

米格-23MS 鞭笞者-E

米格-23MS是進一步簡化型,出口給阿爾及利亞、埃及、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該機居然安裝米格-21S使用的RP-22SM雷達,雷達罩明顯改短,還取消了IRST。米格-23MS不能發射最先進的空空導彈,只能掛載R-3S、R-13M和R-3R,北約代號“鞭笞者-E”。米格-23M/MF/MS的總產量約1300架。

米格-23ML 鞭笞者-G

米格設計局的工程師們一直沒有放棄治療米格-23,這次推出的米格-23ML的改進重點集中在使機身更輕、更堅固,並大幅提高可靠性上面。1975年1月21日米格的阿維亞德·法斯托費茲駕駛米格-23ML原型機首飛,該機迅速得到量產,北約代號“鞭笞者-G”。

米格-23ML的機身經過了重新設計,取消了一個機身油箱,減重1250千克並改善了氣動效能。米格-23ML縮短了背鰭的長度,垂尾前緣幾成直線,與之前的型號形成明顯對比,此外還縮短了前起落架長度,飛機在地面上不再後坐。

米格-23ML換裝了圖曼斯基R-35F-300渦噴發動機,最大推力8550千克,加力推力13060千克,耗油率也大幅降低。該機在垂尾前的機身內還增加了輔助動力單元。

米格-23ML的航電也經過全面升級,其中有被稱為N003的藍寶石-23ML雷達,該雷達降低了重量,提高了可靠性,大幅提高了效能。此外還有全新的26SH1 IRST、新型ASP-17ML平顯、改進型“天藍”-23SML資料鏈(資料鏈指令可全部顯示在平顯上)、改進型“飛行”23-21導航系統、改進型雷達高度表、現代化飛控系統。升級後的火控系統允許米格-23ML同時掛載R-23R和R-23T空空導彈,之前型號無法做到這一點。除了之前所有武器外,米格-23ML的翼套掛架還可掛兩個23毫米機炮吊艙。

米格-23ML早期批次存在翼盒結構強度不足的問題,後期批次加強了翼盒並改進了飛控系統,可自動限制飛機的迎角,這個被稱為“自動推杆器”的系統部分解決了米格-23的大迎角穩定性問題。駕駛米格-23ML的蘇聯飛行員開始有信心戰勝F-4“鬼怪”戰鬥機,還相信即使在遭遇F-16時也會不落下風。

p

米格-23MLA 鞭笞者-G

米格-23MLA是ML的航電改進型,安裝的藍寶石-23MLA雷達增加了探測距離,提高了可靠性和電子對抗能力。該雷達可工作在不同波段,這樣多架米格-23MLA編隊飛行同時開雷達不會互相干擾。此外米格-23MLA可以發射新型R-24R和R-24T空空導彈,這兩種導彈分別是R-23R和R-23T的改進型,改進了引導頭加大了戰鬥部,具有更好的氣動效能和機動性,北約代號仍是AA-7“頂點”。此外還可以發射R-60導彈的引導頭改進型R-60M。

1977年米格-23MLA首飛,1978年投產,北約代號“鞭笞者-G”。1981年該機接替米格-23MF和米格-23MS出口,華約國家的MLA略微簡化,其他國家的MLA就是“猴型”了。米格-23ML/MLA的總產量約1000架。

米格-23P 鞭笞者-G

蘇聯在空軍之外還有獨立的國土防空軍,負責操作蘇聯境內的雷達網路、地空導彈和截擊機來保衛領空。防空軍一開始裝備米格-19P/PM,70年代加入了蘇-9/11截擊機,到70年代末這些飛機已經老舊,需要替換。

米格-23ML就很有吸引力,該機具有良好的爬升效能,超視距和下視/下射能力也是防空軍所需的,並且在截擊作戰中機動性不足也不是個大問題。防空軍強烈要求裝備具有全自動地面引導截擊能力的米格-23,為此米格在米格-23ML基礎上研製了米格-23P(“P”表示截擊機),安裝了SAU-23P飛控系統/自動駕駛儀,該系統配合“藍天”-M資料鏈,可實現由地面遙控飛行,飛行員要做的僅僅是按照指示操縱油門。防空軍在1978~1981年間裝備了約500架米格-23P,北約代號仍是“鞭笞者-G”。米格-23P成為蘇聯防空軍80年代最主要的截擊機,經過升級後能發射R-24R/T和R-60M空空導彈。

米格-23MLD 鞭笞者-K

1982年蘇聯空軍對米格-23ML/MLA機隊實施了一次重大升級,改進氣動效能、增強電子對抗能力,改進航電。升級後的飛機編號為米格-23MLD,“D”表示升級之意。

MLD的改進內容包括:在空速管根部兩側增加渦流發生器,在翼根前緣開了缺口,這兩項措施都可以在大迎角下產生流過控制翼面上表面的渦流,以此改善大迎角操控特性,但副作用是增加了阻力。進一步加強機翼轉軸,並增加了第4檔後掠角——用於格鬥的33度。但米格-23以該後掠角飛行時的操控特性讓人捉摸不定,只有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才能駕馭。

來自米格-29的SOS-3-4飛行限制系統,防止飛機因超出機動包線而失去控制。在中線掛架整合KDS-23 6發箔條/紅外干擾彈發射器,多數MLD還在機背安裝了兩個向上發射的BVP-50-60 60發乾擾彈發射器,這些發射器的外形就像是突出於機身表面的大翼刀。

換裝進一步改進的“藍寶石”-23MLA-11雷達(N008),雷達探測距離更大,可在70公里外發現轟炸機大小的目標。雷達還增加了近距離戰鬥模式並全面增強了其他效能。MLD的其他航電和系統也得到了升級,其中包括SAU-23-18飛控系統、新的“白樺樹”雷達告警接收機、新的“調速管”數字戰術無線電和自動降落系統、改進了前起落架轉向機構、增加了耐墜毀飛行記錄儀(黑匣子)。

1984年起米格-23MLD引入了全新的R-73(北約代號AA-11“射手”)紅外製導格鬥彈,該機可在機身掛兩枚R-73,而翼套掛架繼續掛載R-24R/T導彈。米格-23MLD在服役中還增加了干擾機,如“紫丁香”SPS-141和更先進的“梔子花”干擾機,非作戰的米格-23在服役中也加裝了干擾機。米格共升級了約500架米格-23MLD,北約代號“鞭笞者-K”。

儘管蘇聯空軍的米格-23MLD都升級自老飛機,但米格為出口市場製造了全新的MLD。出口型MLD具有蘇軍型的改進航電卻沒有氣動改進,保加利亞購買了16架這樣的出口型。此外敘利亞獲得了50架進一步簡化的米格-23MLD“猴型”,出口型MLD的北約代號仍是“鞭笞者-G”,因為該機在外形上無法與米格-23ML/MLA區別。

米格-23B 鞭笞者-F

米格設計局在研製米格-23的同時也在發展該機的對地攻擊型。蘇聯空軍在60年代的主力攻擊機是米格-17,之後又裝備了蘇聯第一種專用噴氣式攻擊機——蘇-7B。雖然在60年代末期米格-17已經非常過時,但蘇-7B作為攻擊機的效率還沒有米格-17高。

蘇聯空軍於是提出研製一種新型攻擊機,蘇霍伊和米格設計局的方案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蘇霍伊提出蘇-7B的可變翼改型蘇-17,米格設計局在考慮了多種方案後決定在米格-23的礎上研製攻擊機,這樣耗時最短也最便宜,並且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米格-23攻擊機概念被稱為米格-23Sh,“Sh”是俄語強擊機(斯圖莫維克)的意思。

第4架23-11原型機被用於驗證米格-23Sh概念,在4個掛架上掛了沉重的炸彈展開試飛。試飛發現了米格-23基本設計對於攻擊機來說的不足之處,如需要改善飛行員的視野、增加發動機推力、加強起落架等。米格設計局在心裡有數後修改了原始設計並製造了一架全尺寸模型。1969年末蘇聯空軍高層視察了模型,1970年初批准了米格的方案。1971年2月18日亞歷山大·費多托夫駕駛米格-23B原型機首飛,編號中的“B”表示轟炸。

米格-23B原型機和早期米格-23一樣安裝1型機翼,但平尾和垂尾後移。該機的機鼻沒有雷達且向下傾斜以增加前下方視界。米格-23B改用留裡卡AL-21F-300發動機,最大推力7800千克,加力推力11200千克。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AL-21F原是為蘇-24設計的,據說是通用電氣J79發動機的仿製品,仿製原型來自越戰中被擊落的F-4“鬼怪”。1970年一架米格-23原型機安裝AL-21F驗證發動機進行了試飛。

米格-23B相對於米格-23S來說增加了兩個機身油箱,內油增加到5750升。機身油箱配備了惰性氣體填充系統,以避免被擊中後起火。座艙配備有防彈玻璃和裝甲,還加厚了機腹蒙皮來保護髮動機。該機保留了米格-23S的起落架總體設計,但加強了結構以適應增加的重量,此外還更換了低壓輪胎以適應無鋪裝跑道。

米格-23B安裝有完備的“雄鷹”-23S導航-攻擊系統,集成了“背景”鐳射測距儀/目標指示器。座艙配備了用於水平和俯衝攻擊的ASP-17反射式瞄準具和用於甩投轟炸的PBK-3瞄準具。飛控系統和導航系統可與電羅經、多普勒雷達、雷達高度表、無線電測向儀、無線電導航系統接收機交聯。此外導航系統還能控制自動駕駛儀,讓飛機按照簡單程式設計的航線飛行。此外米格-23B還安裝了可對西方地空導彈和高炮的火控雷達實施干擾的“紫丁香”-Fsh射頻干擾機,以及“警笛”-10M雷達告警接收機。

米格-23B保留了GSh-23L雙管機炮,在後機身下方增加了一對掛架,可掛載一對火箭助推器或最大重量250千克的航彈。該機最大外掛重量3噸,機腹中線掛架通常掛載副油箱。米格-23B的最愛是火箭巢,通常會在翼套和前機身掛架掛4個16管或32管57毫米火箭巢,當然還能掛更重型的20管85毫米和5管122毫米火箭巢,甚至單枚240毫米巨形火箭。該機當然也可以掛載種類繁多的自由落體炸彈。

米格-23B的翼套掛架可掛兩個GSh-23L機炮吊艙或兩枚R-13S/AA-2“環礁”空空導彈,或者用雙聯掛架掛載4枚R-60/AA-8“蚜蟲”,前機身掛架也可以掛這種雙聯“蚜蟲”掛架。

米格-23B可以發射Kh-23/AS-7“克里牛”空地導彈,這是一種由飛行員通過資料鏈遙控的“眼球”制導武器,相當於美國的“小鬥犬”空地導彈。Kh-23導彈掛在米格-23B的翼套掛架上,Delta-N資料鏈天線就安裝在該機右翼套前緣的小短艙中。米格-23B具有核打擊能力,可在一個前機身加固掛架上掛一枚戰術核彈。

第一架米格-23B原型機沒有安裝全套“雄鷹”-23S導航-攻擊系統,第二第三架原型機不僅安裝了全套“雄鷹”-23S,還更換了2型機翼,也就是有鋸齒無前緣襟翼的那種。1972年米格-23B結束試飛,年底在勞動旗幟工廠投產。米格-23B總產量僅20多架,其中半數被用於測試評估,北約代號“鞭笞者-F”。

由於AL-21F-300發動機要優先提供蘇-24和蘇-17戰鬥轟炸機,並且發動機成本很高,所以米格設計局迅速為米格-23攻擊機找了一種替代發動機——R-29B-300。這種發動機派生自圖曼斯基R-29系列,由聯盟設計局專為米格-23攻擊機進行了優化,最大推力7850千克,加力推力10600千克。儘管R-29B-300的油耗高於AL-21F-300,但為低空高亞音速飛行進行了優化,其尾噴管明顯變短。R-29B-300價格便宜且易於維護,而且也更接近米格-23戰鬥機所使用的R-29-300。

米格-23BN 鞭笞者-H

換裝了R-29B-300發動機的米格-23攻擊機編號為米格-23BN,尾噴管明顯短於米格-23B,北約代號“鞭笞者-H”。米格-23BN除發動機外還安裝了具有細微改進的“雄鷹”-23N導航-攻擊系統及後視鏡。1973年勞動旗幟工廠開始生產米格-23BN,該機早期批次同樣具有早期型米格-23戰鬥機機身強度不足的問題,後期批次經過結構加強成為真正“運泥巴的戰鬥機”。蘇聯飛行員把該機稱為“鴨嘴”或者“鱷魚格納”(一個受歡迎的卡通角色)。

到1985年勞動旗幟工廠共製造了約624架米格-23BN,其中只有大約100架裝備蘇聯前線空軍,其餘都出口了。這其中涉及AL-21發動機被棄用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該發動機還處於保密階段不允許出口。華沙成員國的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東德獲得的是米格-23BN A型,與蘇聯空軍自用型非常接近,甚至保留了核打擊能力。阿爾及利亞、古巴、埃及、衣索比亞、印度、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則獲得是B型“猴版”,沒有電子對抗套件,其他航電也大幅縮水。

印度是米格-23BN的大客戶,共購買了95架用於防空壓制和戰術偵察任務,可掛載英制“紅男爵”偵察吊艙。

伊拉克裝備了80架米格-23BN,其中部分加裝了與“Phantom”F.1類似的空中加油探杆。伊拉克的米格-23BN在兩伊戰爭中對伊朗目標實施了遠端打擊,伊拉克甚至為該機配備了法制ATLIS鐳射瞄準吊艙來引導Kh-29L(北約代號AS-14“小錨”)鐳射制導空地導彈。

米格-27 鞭笞者-D

蘇聯空軍裝備少量米格-23BN的原因就是米格設計局已經在研製更先進的米格-23BM,也就是後來的米格-27。

米格-27保留了米格-23BN的R-29B-300發動機,取消了米格-23戰鬥機和攻擊機一直以來都具備的進氣口可調斜板/附面層隔板,改用較短的固定式附面層隔板。新進氣口使米格-27最大速度降到M1.7,但對於攻擊機來說也足夠了,而且進氣口還減輕了約300千克的重量並簡化了維護。米格-27的起落架進一步加強,同時還加強了外掛點,最大外掛重量增加到4噸。

od

米格-27的前機身掛架後移到進氣口之後,在掛載炸彈時有如下典型配置:

每側翼套掛架掛載一枚凝固汽油彈、或者串列掛兩枚FAB-500 500千克炸彈、或者用4聯掛架掛4枚FAB-250 250千克炸彈、或者用6聯掛架掛載6枚FAB-100 100千克炸彈。

每側後機身掛架掛載一枚凝固汽油彈、或者串列掛兩枚FAB-500、或者用4聯掛架掛4枚FAB-250炸彈。

中線掛架可掛載一個副油箱、也可以掛一枚FAB-500、或用4聯掛架掛4枚FAB-100炸彈。中線掛架的後掛點很少使用,但在必要時也可掛一枚FAB-250或FAB-100。

米格-27右翼套前緣改用更先進的Delta-NM Kh-23/AS-7“克里牛”空地導彈資料鏈,減輕了操作負擔,左翼套前緣增加了一個外形類似的照相槍短艙。

米格-27用GSh-6-30 6管30毫米加特林機炮取代了GSh-23L雙管機炮,其火力大大超過GSh-23L。300發彈藥箱安裝在機身中段,為了避免射擊後座力導致機頭上仰,GSh-6-30有1.3度的下傾安裝角。

GSh-6-30的威力相當於A-10的GAU-8機炮,具有極大的殺傷力,但由於後座力太大,米格設計局廢了很大勁才將其整合在米格-27上。說起來加特林機炮是典型的美式武器,但在蘇聯已經存在很長的使用歷史,早在19世紀沙俄就仿造出了高希可夫加特林機槍。

米格-27換裝了新的PRnK-23導航-攻擊系統,計算方式從模擬式升級為數字式,其投彈精度在遠高於老式“雄鷹”-23S的同時還減輕了飛行員負擔。該機還換裝了ASP-17VG-1平顯/瞄準具,除此之外的航電不變。米格-27的每側翼套根部都增加了向上發射的6發箔條-紅外干擾彈發射器。

1972年11月17日瓦列裡·門涅斯基駕駛第一架米格-27原型機首飛。1973年末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GAZ-124國家工廠開始生產米格-27,1975年該機進入蘇聯前線空軍服役,北約代號“鞭笞者-D”,到1977年共製造360架。

米格-27K 鞭笞者-J2

接下來出現的改進型號是米格-27K,該機一開始被稱為米格-27BK,除航電升級外在其他方面與米格-27一致。

米格-27K安裝了新型PrNK-23SK導航-攻擊系統,處理器計算能力更為強大。此外還用“海雀”-23鐳射目標指示器取代了“背景”,前者與大多數西方同類產品一樣具有旋轉轉塔,在鎖定目標後可無需飛行員介入自動保持跟蹤。

米格-27K還使用SPO-15L“白樺樹”雷達告警接收機取代“警笛”,為此在翼套前緣根部有明顯鼓包。這些鼓包事實上起到了邊條的作用,帶了來增加大迎角飛行穩定性的額外好處。米格-27K早期批次的在進氣口下方安裝有天線。

米格-27K安裝了改進型“紫丁香”干擾機,型號可在SPS-141、SPS-142、SPS-143中選擇,每種型號覆蓋不同的頻率。在實際使用中米格-27K編隊會配備齊三種干擾機實施寬頻干擾。“紫丁香”干擾機使米格-27K的機鼻有明顯的凸起。

米格-27K還具有新型導航和助降裝置、雷達高度表、飛行資料記錄儀、自動駕駛儀,儀表儀器也得到了改進,並更換了IPP-2-53平顯。

米格-27K的新型鐳射/光學瞄準系統可以引導蘇聯新一代鐳射制導武器——KAB-500L 500千克鐳射制導炸彈、Kh-25ML(北約代號AS-10“克倫人”)和Kh-29L鐳射制導空地導彈,還有新一代電視制導武器——KAB-500Kr電視制導炸彈和Kh-29T電視制導空地導彈。除此之外米格-27K還可以在前機身右側掛架上掛一個“暴風雪”定位吊艙,支援Kh-25MP(北約代號AS-12“擊球手”)反輻射導彈以及後繼型號Kh-27PS的發射。

除了機鼻上方的“紫丁香”鼓包和翼套前緣根部的“白樺樹”鼓包外,米格-27K的空速管也從米格-27的機鼻左上方移到了機鼻左側,機鼻右側安裝儀表著陸系統天線。新航電系統大幅增加了米格-27K的重量,為此不得不拆除了座艙兩側裝甲。蘇聯前線空軍認為使用防區外發射武器可降低對飛行員的保護,不過這個想法在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中被證明是錯誤的,部署在該地區的米格-27M(米格-27K的簡化型)還是裝回了座艙裝甲。為了補償重量的增加,阿富汗的米格-27M拆除了翼套上的Delta-NM和照相槍短艙,反正可以通過外掛資料鏈吊艙發射Kh-23。

1974年12月30日阿維亞德·法斯特涅茲駕駛米格-27K原型機首飛。由於航電套件非常複雜拖延了研製進度,該機直到1980年才通過蘇聯空軍稽核,由伊爾庫茨克工廠製造了197架。米格設計局曾提出在米格-27K基礎上研製一種無武裝偵察型——米格-27R,該機機鼻將安裝照相機、在座艙後安裝紅外行掃描器和電子情報套件,此外還可能外掛側視雷達吊艙,不過最終沒被採納。米格-27K的北約代號是“鞭笞者-J2”,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前面的“鞭笞者-J”是誰?

米格-27M 鞭笞者-J

實際上“鞭笞者-J”反而是米格-27K的派生型,由於K型的航電過於複雜,所以米格設計局設計了該機的簡化型——米格-27M。可能由於情報的不準確,北約賦予米格-27M“鞭笞者-J”的代號。米格-27M保留了K型的電子對抗套件,如“白樺樹”雷達告警接收機和“紫丁香”干擾機,換裝了更簡單更便宜的PrNK-23M導航-攻擊系統,該系統圍繞著“楓樹”-PM鐳射指示器/測距儀設計。

米格-27M可掛載除KAB-500L鐳射制導炸彈外所有米格-27K的彈藥,在外觀上除了機鼻外形和米格-27K完全一樣。1976年4月一架改裝自米格-27的米格-23M原型機首飛,1978年西伯利亞烏蘭烏德工廠開始批生產,1982年停產時共製造了162架。

米格-27M的產量非常有限,但1982年蘇聯空軍決定把大部分米格-27升級到M型標準並略微改進導航系統,編號米格-27D(“D”表示改進之意),到1989年改裝了約300架。米格-27D更受部隊的歡迎,因為伊爾庫茨克工廠的產品品質明顯高於烏蘭烏德。

g\u0002\u0018\u0006$

印度是唯一按許可證製造米格-27M的國家,80年代中期蘇印雙方簽訂協議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生產該機。HAL使用伊爾庫茨克提供的套件組裝的第一架飛機在1986年1月11日首飛,最終生產了165架米格-27M,頭50架使用伊爾庫茨克提供的散件製造,後續飛機逐步提高了中國產化率。這些飛機有時也被稱為米格-27ML,於1996年交付完畢,該機的航電經過簡化並安裝印度指定的裝置。米格-23ML也是最後製造的“鞭笞者”。

最新評論
  • 1 #

    冷戰時代的武器,是暴力美學的體現!

  • 2 #

    米格23從研製、裝備、改進…一路走下來,始終也沒能根治可變翼飛機的固有缺陷;美國的F14 走不下去了,估計核心問題上都差不多,可變翼轉軸部分是個薄弱點,引起一系列複雜問題。

  • 3 #

    這東西需要超一流飛行員才能完全飛出他的終極效能同時從蘇聯到俄羅斯航電裝置一直非常落後,嚴重影響戰機效能

  • 4 #

    很好,就是有點長

  • 5 #

    你們網站怎麼打不開了。我都收藏了

  • 6 #

    三代機機動性都不是很好,同時代的F4也這樣。

  • 7 #

    空軍之翼的感覺,喜歡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蒼龍號航母的罪惡一生2--東方的夢魘在印度洋上空一手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