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11月22日報道,近日美國海軍"藍嶺"號指揮艦在"地球最深處"即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附近海域停泊期間,"藍嶺"號艦上水兵舉行了跳水游泳活動,場面頗為有趣。這艘"藍嶺"號對於我們來說也完全不陌生,因為它在西太平洋的活動是最頻繁的。這樣一艘看似不起眼的軍艦,卻有很多值得探討與學習的地方。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早並且也是目前唯一使用航母編隊專用指揮艦的國家。上世紀60年代美國組織的北約例行海軍聯合演習,一週之內編隊指揮司令部收到的各類電報厚達1.8米,指揮人員需要以平均兩分鐘一份速度來閱讀和處理這些情報,由此花費的時間、精力和指揮的效果可想而知。"藍嶺"號指揮艦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該艦滿載排水量約18000噸,16節航速時續航力為13000海里。職員編制821人,指揮部人員190人。上述效能資料來平淡無奇,但其核心即"指揮中心"就很不一般了。
這是一個大型綜合通訊及資訊處理系統,它同近兩百臺通訊收發裝置連線在一起,同三組衛星通訊裝置相通,以毎秒3000位元組速度同外界進行資訊交流。接收的全部密碼自動進行翻譯,通過艦內自動裝置將譯出的電文送到指揮人員手中,同時可將這些資訊儲存在綜合情報
中心的計算機。"藍嶺"號使美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功能齊全、效能先進的大型海上指控中心,在技術上徹底解決了大規模海上聯合作戰的指揮問題。為了充分保證資訊交流順暢這一"指揮艦"必須保障的功能,"藍嶺"號的設計非常花心思。近兩萬噸排水量使"藍嶺"號有足夠的甲板面積以佈置數量眾多的大型通訊天線,它的無線電臺數目比航母等其它艦艇多一倍,能夠避免因天線配置密集而相互干擾的問題。為了減少電磁波干擾,該艦各種繫留裝置和補給裝置都儘量佈置在上甲板以下,上甲板表面配置有衛星通訊天線和遠距離通用短波天線,為了避免工作時相互干擾,收發信天線分開佈置,艦首甲板大多安裝發信用天線,艦尾甲板安裝收信用天線。
航母編隊需要面臨對空、對海、對潛和對岸多種作戰樣式,在複雜海區環境和電磁環境下需要應付對方的飽和攻擊,需要使各型別兵力在作戰中密切配合,發揮整體合力,指揮協同的難度相當大。而"藍嶺"號指揮艦使得美國太平洋航母艦隊的指揮協同水平提高了一個檔次,這也是這艘老艦仍然不可或缺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