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949年1月,隨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相繼勝利,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軍隊損失殆盡,偌大的北中國實際已成為共產黨的天下,蔣介石100餘萬殘軍紛紛退守長江以南。這樣,我各野戰軍的作戰範圍必將突破地域的界限,掃平南中國、從根本上推翻蔣家王朝已是指日可待。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先前以地域命名的野戰軍番號已不合時宜。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於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將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
在這次整編中,中央軍委還將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華北野戰軍",受毛澤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下轄第18、第19、第20兵團共11個軍。不久(即1949年3月17日),中央軍委又決定組織以徐向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太原前線司令部和以徐向前為書記的黨的總前委,統一指揮"華野"各部隊。
華北軍區的此次建制調整,只組建了華北軍區轄下的三個野戰兵團,即:華北軍區第一兵團、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和華北軍區第三兵團。
中央軍委沒有單獨成立"華北野戰軍"建制,沒有任命"野戰軍"指揮班子成員,也沒建立"野戰軍"指揮機構,這與其他"四大野戰軍"完整的建制番號和指揮機構完全不同。
為什麼"華北野戰軍"不被改變成“第五野戰軍”?原因有三:
其一當時各野戰軍的進攻目標明確,一野是大西北,二野是大西南,三野是華東和臺灣,四野是華南,這樣華北野戰軍已經沒有戰略方向。
其二太原戰役後華北野戰軍已經被拆分,18兵團在賀龍的帶領下去加強二野,19兵團被劃給了一野,加強了解放大西北的力量,只剩下20兵團留守華北。這些都是中央早已的戰略安排,因此不可能再有第五野戰軍了。
其三華北軍區的野戰軍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中共中央的“御林軍”和總預備隊,因為他的部隊經常不是歸中共中央軍委直接調動就是劃歸某個野戰軍指揮。比如在進行“平津戰役”時,華北軍區的野戰軍就隸屬第四野戰軍,配合四野共同勝利完成“平津戰役”。
不過,華北野戰軍雖然不能同三野比,但和一野和四野還是有的一比的,其實戰績還是不錯的,徐帥橫掃山西,楊羅耿殲滅羅歷絨和解放石家莊,殲滅傅作義的看家和王牌三十五軍,楊李兵團活動於綏遠,最後一起解放頑固和易守難攻的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