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本質上來說蘇聯的轟炸機有兩種,第一種是設計出來攻擊航母和大型軍艦的。主要是Tu-22和Tu-22M這類的高速轟炸機。這種轟炸機可以快速的突破航母的防禦圈,並進入戰位發射反艦導彈。
尤其是Tu-22這種轟炸機,突防時候的速度可以達到1.42馬赫,航程3000公里,這種形似戰鬥機的轟炸機只需要一枚導彈就可以撕破航母的防禦圈。
而蘇聯主要的核打擊力量在於使用彈道導彈進行攻擊。彈道導彈的一個優勢就是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兼之毀滅能力極大,一直被蘇聯所大力發展。
如果以蘇聯時期的打擊方式來看,在第一波核打擊命令下達後,美國的2400多個目標會在半個小時內被蘇聯的彈道導彈所擊毀,而隨後幾個小時的時間內還會再來第二波彈道導彈攻擊,第二波會對500個目標進行打擊。
在兩輪彈道導彈攻擊之後才是蘇聯的轟炸機登場去補漏呢。
那麼咱們要說的第二種蘇聯轟炸機就是去核彈已經洗地後的美國本土補漏的工具了。
起初這個補漏的任務交給了Tu-95。在蘇聯末期生產的Tu-160其實是Tu-95的替代品。
Tu-95雖然大家看著是一架以螺旋槳為動力的“老式”轟炸機,但是要知道這是一型擁有最大螺旋槳推力的大型飛機,最大的飛行速度每小時925公里。在高空,925公里/小時的速度基本上相當於0.95馬赫的速度,這實際上比當時很多美國戰鬥機的巡航速度還要高很多。依靠美國的戰鬥機是難以捕獲Tu-95的。
接替Tu-95的Tu-160,基本上還是以高空突防的思路進行設計。從Tu-160的設計上來說,這是一種採用可變後掠翼四發大型轟炸機
飛行速度快、時間長。僅載油量就有170噸,可以長時間待命飛行。
具有極高的突防能力,當然,這裡說的突防能力是指核彈洗地後的末世突防。本身美國的各種防禦設施和指揮設定都被打擊破壞。
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這兩個特點在中國和俄羅斯的轟炸機上都表露的很明顯。就是以高空突防為主要作戰手段的轟炸機會配以白色塗裝。
大家知道的高空飛機有幾種?U-2、SR-71、M-17等等,是不是有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就是黑色塗裝。
在高空,黑色才是最好的保護色,如果是使用白色而不是黑色其中就必然有著自己的目的了——白色塗裝對輻射的吸收率最低,可以有效的保護機內成員不受到輻射傷害。
所以說如果不是設計可以通過核戰區的話,那麼沒有必要塗白色。
作戰方式決定了武器需求,而武器需求勾畫了武器形態。Tu-160作為一款核戰爭中使用的遠端轟炸機,單就效能來說已經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轟炸機了。但其上世紀80年代的設計還是有自己的時代特性的。
那個時候的轟炸機有點過於專注於某一些事情而忽略掉了其他因素。在現代戰爭中,Tu-160就會有些束手束腳的感覺了。如果說執行常規任務,Tu-160則遠遠不如B-2了。但B-2其實也不適合執行常規轟炸任務,於是現在美國就在弄丐版的B-2,也就是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