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文圖丨易健、王鈺凱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不僅僅是屬於全國人民的,也是屬於受閱官兵的。

據統計,此次活動有近15000名官兵參加,共15個徒步方隊、32個裝備方隊以及12個空中梯隊。

每個方隊也是各具特色:領導指揮方隊由25名將軍組成一個排面;陸軍方隊官兵均來自一線作戰部隊;海軍方隊的隊員平均年齡只有20.4歲……

這些方隊均保持統一的排面:橫排25人,共14排。但上場前的方隊要有些不同,有時一個排面會達到27人,包括一名替補和一名教練員。

第76集團軍某旅上士杜江就是陸軍方隊第11排面的教練員。10月1日當天,分列式的前一刻,他正處於長安街東華表往東200米陸軍方隊最後一排的位置,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教練員杜江(左一)帶領隊伍進行訓練

“能帶領陸軍方隊第11排面的所有隊員正步踢過天安門,是我最大的願望。”杜江說。

在杜江看來,作為閱兵方隊的教練員,即使不能和正式隊員一起上場,但意義同樣非凡。

沒有鮮花和掌聲

大會結束後,上萬名官兵從閱兵村陸續離去,踏上返程的列車。杜江所乘坐北京西去的列車上,並沒有同行人員——整個單位僅有他一人蔘加了此次閱兵。

列車快抵達駐地時,杜江特意將身上的便裝換成閱兵服。他還記得4年前“9.3閱兵”結束後下火車的場景:整個站臺擠滿了人,政府領導、單位戰友、駐地群眾,敲鑼打鼓、熱鬧非凡。

車進站後,杜江心情逐漸複雜:站臺上除了零星的站務人員,並沒有他預想的情景。反倒是出站時,門口的計程車司機熱情地迎了上來,“閱兵剛回來啊,衣服真帥!”司機招呼道。

乘車前往營區的途中,杜江才意識到部隊去高原駐訓還未返回——閱兵村是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手機很少能用,偶爾有聯絡外界的機會杜江基本都打給了家人。單位的情況,他也不怎麼清楚。

思索之後,杜江又換了便裝,將閱兵服疊好小心翼翼地放進小皮箱後,才進了營區的大門。

“他太低調了,知道他去閱兵的人並不多。”負責旅裡宣傳報道的通訊員李灰懿說。一直以來,李灰懿都以為單位沒有人蔘加這次閱兵,直到陸軍方隊的感謝信傳到旅裡,杜江的經歷才逐漸被大家所知。

參加“9.3閱兵”,任劈槍方隊教練員兼隊員;參加沙場閱兵,因為腰傷退出;參加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閱兵,任陸軍方隊教練員。

3次閱兵,完全不同的經歷,但杜江卻很少跟人提及。對於他這種毫不張揚的性格,營長李巍也是深有感觸。

幾個月前,由於缺少劈槍方隊的教練員,陸軍方隊緊急召集“九三閱兵”時劈槍方隊的教練員兼隊員,杜江就是其中之一。

“剛開始他還不太想去。”李巍說道。

對此,杜江給出的解釋是:一方面是以前參加過,而且腰上有傷;另一方面是準備十一休假去跟物件訂婚,“和家裡都說好了”。

但杜江的內心深處又總感覺有些遺憾。這種時候,這個快30歲的男人會選擇給母親打電話。母親回覆道:“有些東西自己決定,父母不能陪一輩子,家裡不反對,想去就去吧。”

後來,旅裡接到了上級調令,杜江跟營長報告後,立刻就前往了集訓基地。“4年沒弄這個了,能不能把當年學到的東西教給大家,能不能勝任這個教練員,是我從接到命令後就一直擔憂的。”杜江說。

李巍感受卻完全不同,“感覺他悄無聲息地就走了,除了我沒幾個人知道。”李營長說。

如同他的性格,從閱兵開始到閱兵結束,杜江在沒有鮮花和掌聲的世界裡,默默履行著屬於閱兵教練員的神聖職責。

也想跟隊員們上場

閱兵的強度能夠通過資料很好的展現。

長180米的訓練場上,隊員們每天訓練11個小時,走近60個來回,超過20公里。中午、下午、晚上要各換一次溼衣服,210天的訓練時間平均每人能踢壞5雙鞋。

▲受閱隊員踢壞的皮鞋

這一切,只是為了從東華表走到西華表的那96米,128步,66秒。

有時,杜江也會將排面的1號隊員換下來,跟著排面一起走。“這樣能更好地發現一些問題,還能感受上場的氛圍。”杜江說,內心也還是想上場的。

杜江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跟著排面走的感受,“像上場了一樣”。

但他也清楚自己的差距,隊員們每天20多公里的齊步加正步,是教練員比不了的。

▲炎熱的天氣考驗著每一名受閱隊員

剛到集訓隊時,被分到11排面的杜江就對著所有隊員們說:“沒太多的想法,就想帶著在站的每個人走過天安門,讓你們都不留遺憾。”

後來杜江完成了這個承諾。他還記得,只有一個人去了裝備方隊,叫吳成偉,不過也上場了。

開始並不順利。第一次考核,內容是“單個軍人佇列動作”,11排面排名第七。不好不差,沒挨批評,也沒被表揚。

但杜江是個愛拼的人,“不想當中遊,想把排面往前三帶。”杜江就白天訓練,晚上翻看指導書,找差距。

▲杜江組織隊員進行訓練

7月下旬到8月初的這段時間是杜江最焦慮的。各排面不斷的考核、評比,杜江壓力越來越大,加上奶奶身體不好住了一週的醫院,杜江整夜的睡不著。

一天晚上訓練結束,回到宿舍正在脫鞋的杜江被7號隊員胥子龍叫住了。

抬頭望去,那是讓杜江至今難以忘懷的笑容——兩個眼睛眯成了一條縫,汗水鋪滿了整個面部和額頭,身上還穿著訓練結束時沒更換的陸襯,從胸部溼到兩邊袖子,唯獨腰部是乾的。

這個在原單位任衛生員的小男孩,氣喘吁吁地遞過來兩盒安神補腦液,是他在訓練結束後偷偷跑到衛生室拿的。“教練,我發現你最近老是不睡覺,喝點這個應該有用。睡好了才好教我們。”胥子龍笑道。

與7號的故事還在繼續。一次,杜江發現7號和10號隊員偷懶,就命令他們用腳尖站軍姿作為“懲罰”。

於是,在閱兵村採訪的中國軍網抖音主編範若琳看到這樣一個畫面——訓練用的白色長條梯子,僅與黑色皮鞋的腳尖部分接觸,腳掌和腳跟都懸在空中。

抓拍下這一幕後,這條短視訊成為“中國軍網”在閱兵宣傳報道視窗期播放量最高的一條短視訊。“這也是我們閱兵宣傳報道期間第一個播放量過億的短視訊。”範若琳說。

▲訓練視訊一經發布迅速走紅網路

視訊火了,但很少有人能在這個1億5千多萬播放量、600多萬點贊量的視訊中發現杜江的身影——他在隊伍的最末段,仔細檢視,才能看到一絲身著迷彩服的背影。

即便上不了場,杜江還是發揮著教練員的“幕後”身份,為隊員們架起一座“橋樑”,從閱兵村出發,一直通向長安街。

畢竟不是三軍儀仗隊

杜江的第一個人生目標是在2009年10月1日定下的。

那天,剛剛考上大學的杜江,在食堂百無聊賴地刷著手中的諾基亞5320。手機螢幕裡,在QQ空間裡搶車位和收菜是當時年輕人比較流行做的事。

按照學校要求,學生們需要統一收看國慶閱兵活動。當看到電視螢幕中,三軍儀仗隊護旗手做出扛旗、甩旗的動作時,杜江瞬間被打動了。

“太帥了,我也要去。”杜江定了目標,一個月後報名,年底就攜筆從戎了。

2014年,當兵的第5年,杜江做起了復員的打算,“畢竟不是三軍儀仗隊,想上閱兵場談何容易。”杜江說。

就在這時,單位接到了招閱兵教練員的訊息,杜江感覺“機會來了”。於是,他套了中士軍銜,隨即報名參加了閱兵教練員集訓。

集訓初期,杜江就後悔了,“來錯地方,不該來。”12月的北京,天寒地凍不說,訓練穿的冬常服裡面只有一個襯衣。有時訓練強度大了,冬常服也會溼透,“簡直是冰火兩重天”。

一段時間後,杜江感覺自己已經做得很標準了,但教官還是說不行。為此,杜江還頂過嘴。

▲受閱隊員分排面進行訓練

“佇列裡只有服從,說你不好就是不好。不想幹,走人!”教練員給了個下馬威。

杜江是個自尊心強的人,“你越說我不好,我就越要做好。”

對杜江而言,訓練中最大的問題還是他的體型——瘦。杜江的胸比同樣身高的隊員要小點。“胸挺不起來,必須把腰反弓起來,變成一個c型,靠腰往前頂,再收小腹,將整個胸往上提。”杜江說。

漫長的堅持,終於迎來了上場的那一刻。

▲“攻堅英雄連”英模方隊受閱誓師動員

2015年9月2日晚,杜江一直處於亢奮之中,“躺在床上,即使閉著眼,大腦也是清醒的。”凌晨2點多,杜江起床,換上受閱服裝,吃飯洗漱後便坐上大巴車前往長安街。

東長安街,公安部的對面,杜江靜靜地站在那裡。他的身後是南池子大街,如果向右前方望去,可以看到國家歷史博物館。

▲“九三閱兵”,受閱隊員刻苦訓練

“敬禮!”漫長的等待後,前方傳來方隊領隊的聲音。杜江用力向右擺頭45度,同時行舉槍禮。

“同志們好。”他看到了在檢閱車上向大家揮手的主席。

“首——長——好!”杜江用盡所有力氣喊出這三個字。那一刻,他感覺大腦一片空白,心跳得飛快。

▲“九三閱兵”,習主席乘坐檢閱車檢閱部隊

檢閱車開過去後,心跳慢了下來,杜江覺得心裡特別溫暖,主席跟平時在電視上看到的不同,格外和藹。

回到閱兵村後,杜江給所有的親朋好友都打了電話。“他就屬於精力特別旺盛的那種。”一同參加“九三閱兵”的中士楊曉棟說,“我累得回去倒頭就睡了。”

▲“九三閱兵”,直升機擺出70造型飛過天安門上空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目標都能實現。

2017年,杜江也參加了沙場閱兵。由於是掛槍閱兵,主要靠軍姿,受腰傷的困擾,杜江在最後選人的時候退出了。

後來看直播的時候,杜江感到心裡很不是滋味。“如果再堅持一下可能就上場了,很遺憾。”杜江說。

▲沙場閱兵現場圖片

今年回到單位已經是10月11日了,杜江準備把一些後留工作做完再回家。為此,物件鬧了情緒——9月中下旬,杜江曾跟物件保證過,閱兵結束直接休假,很快能見到。

杜江還能想起最近的一次電話內容——

“有事沒?”“有事。”“啥事?”“想給你打個電話。”“再沒啥事了吧?”“嗯。”

嘟嘟嘟……電話就斷了。在同班戰友謝江林的眼裡,杜江就是一個“直男”,“連安慰人的話都不會說。”

談起現在的目標,已經休假回家的杜江說:“儘快結婚吧,也算給物件、給家裡人一個交代,畢竟年齡也不小了。”

▲杜江與未婚妻合影

尾 聲

10月1日,當《紅旗頌》奏響整個長安街,杜江看到,21輛禮賓車組成的“致敬”方陣正從面前的緩緩駛過。

杜江挺了挺胸脯,向車上的老兵送去最高敬意。

他不知道的是,其中一輛禮賓車上,95歲的退伍老兵吳會明正坐在那裡。75年前,彭雪楓將軍犧牲時,老人正是將軍身邊的號長。

而杜江所在的部隊,也是由彭雪楓將軍一手建立的。

當年的雪楓老兵和今天的雪楓傳人相遇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會,這一偶然時刻,彷彿在告訴世人,雪楓精神,永不磨滅,生生不息。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虎式坦克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