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一、這個客家人也是中國兩彈一星功臣!

張其彬,廣東河源客家人,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中國兩彈一星功臣。曾先後49次參加和組織指揮東風二號甲、東風三號首次發射試驗,東風二號甲定型試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我國第一顆定點試驗通訊衛星東方紅二號和東方紅三號挖潛增程試驗等,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獲嘉獎11次。在原子彈、導彈結合實驗中被譽為“七勇士”之一。

1935年,張其彬出生於廣東省河源縣黃村鎮(現東源縣黃村鎮)三洞村。高中畢業時,剛好海軍提前招兵,學校選送體檢,他被選上了。1957年,入伍兩年後,張其彬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工程系自動控制專業。由此,部隊衛張其彬開啟了一道讀書報國之門。

張其彬在發射中心

1964年,張其彬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分配至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他坐上基地的專列,於夜裡秘密到達實驗基地。當時酒泉航天基地剛剛建立,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全靠從外邊運進,而國家又剛剛度過了3年饑饉,先前去的科研人員每天都是隻能吃窩窩頭。到基地後,張其彬負責臨時發射基地的建設、試驗技術協調、編制測試發射程式即操作規程。

按計劃,兩彈的發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為防止意外事件,當時蘭新鐵路停運,數百萬群眾緊急轉疏散。10月26日21時,地面準備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員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負責發射控制的,只留下了7個人:政委高震亞、參謀長王世成、技術助理張其彬、技師董連捷和劉啟泉,操作手徐虹、中隊長顏振清。

張其彬工作的地下室上方外景

當時的兩彈結合發射塔,距離他們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約100米,深度4米。地下室面積總共十幾平方米,一旦出現意外,誰也不能保證能活命。於是,張其彬在日記本寫下了這樣的句子勉勵自己:活著,為黨的事業而戰鬥;死了,為黨的事業而獻身!“兩彈”結合發射試驗成功後,他們被譽為“七勇士”,又稱“敢死隊”。

10月27日8時59分,參謀長下達命令:一分鐘準備,開始倒計時!上午9點按時發射。地下室裡,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會神地眼睛緊盯著儀器。一片靜寂中,只聽表在嘀嗒嘀嗒地響,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發射!一陣火焰噴射,導彈攜原子彈呼嘯著騰空而去,轉瞬間消失在浩渺無垠的天幕。

2014年11月3日,河源市政協主辦《大漠壯士 航天翹楚——河源籍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張其彬歷史圖片展》,張其彬及夫人田紹華與觀展學生合影。

從1966年兩彈結合實驗至今,48年過去,張其彬參與了共和國49次不同型別的發射工作,其中包括1970年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研製,1984年第一顆通訊衛星研製以及1985年戰略導彈研製。

直至16年後的1982年,髮妻田紹華才第一次從電視上得知,丈夫張其彬原來一直從事航天事業。2014年12月15日下午,張其彬,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79歲。

二、這位客家人被稱為“海南文昌航天之父” ,耄耋之年打造了智慧航天城!

從青年時代參與研發中國“兩彈一星”,到中年時期發起併力推建設海南文昌發射中心,再到如今耄耋之年推動建設智慧航天城,何質彬的一生都在實踐中國人的“航天夢”。他說,自己已經圓了“兩彈一星”夢和“航天強國”夢,現在他正在為第三個夢努力。

何質彬,廣東興寧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知名航天專家,中國航天夢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踐行者。曾參與“兩彈一星”的研發工作,並榮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後發起並推動建設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被譽為“海南文昌航天之父”。

嚴守標準:“千萬無一失”被贊“何可靠”

何質彬是廣東興寧人,他的“航天夢”萌芽於上高中時。“那時候很愛看飛機起起落落。我特別憧憬天空,希望將來自己也能在天上駕駛飛機。”

高考時,成績優異的何質彬,填報的所有專業都和飛行有關。後來,他被武漢測繪學院航空攝影測量專業錄取,之後又被保送到華中科技大學自動控制專業學習。

1962年,大學畢業後的何質彬被挑選進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工作。當時,中科院也承擔原子彈的研發,他就此走上了中國“兩彈一星”的研發道路,陸續參與了原子彈、導彈、衛星、飛船等研發工作。

1968年起,何質彬開始參與衛星研發。“火箭送衛星上天,都是一次使用系統,如果這個系統出問題,點火以後,就算你知道問題在哪裡,也回天乏術。可想而知,保障這些系統的可靠性,有多麼重要。”為此,當時中國空間研究院控制工程研究所成立了航天可靠性與質量保障工程小組,何質彬被抽調去擔任該工程小組組長。他領銜的該項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何質彬和同事們制定了最嚴格的技術標準,所有元器件都要滿足這個標準,才能透過他們這一關。“周總理對航天事業提出了‘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要求,我們做的標準比‘萬無一失’還更嚴,可以稱作‘百萬無一失’‘千萬無一失’。”

因為何質彬一絲不苟的把關,同事們再也不直呼其名,而是送了他一個雅號“何可靠”。因為貢獻突出,何質彬先後榮立了一等功、二等功。

十年圓夢:四處奔走選新址助建火箭發射場

1988年,何質彬結束在巴西、秘魯等國的航天合作工作回國,之後進入海南省科技廳工作。

1989年,日本科技廳帶領六大財團考察海南,希望在亞龍灣建設亞洲最大航天港。雖然設想最終沒透過,卻讓航天人何質彬燃起了在海南建設發射中心的夢想。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老一輩航天專家就指出,海南是我國最適合建設衛星發射中心的地方。

何質彬說,在海南建設發射中心,好處顯而易見。首先,可以節省大量費用。地球同步衛星需要發射到赤道平面,海南緯度低,與中高緯度地區相比,發射距離更短,更節省發射燃料。另外,在海南發射的衛星進入軌道後所耗燃料最少,衛星壽命將延長2至3年。

更重要的是,在海南建設發射中心能持續發展我國航天事業。當時,我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提高運載能力必須增大火箭直徑,但當時我國三個發射基地都地處偏遠,運送火箭要靠專列。“火箭做大了,火車放不下,就算把火車做大,隧道又通不過——這就是瓶頸。但海南不存在這些問題,火箭可以透過海運。”

此後,何質彬開始為在海南建設衛星發射中心四處奔走。他繞著海南島的海岸線走了一圈進行詳細調查,為發射中心選址,又到北京組織專家組進行論證。經過十多年努力,2007年9月,中國開始籌劃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設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場。

此時,何質彬已退休多年。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光是海口飛北京的機票,何質彬都積攢了160多張。他說:“那時候有人說我‘發瘋了’,我也確實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但一開始覺得不可能的事,最後還是辦成了。”

老驥伏櫪:力推智慧航天城培養航天接班人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文昌發射中心建設完成後,何質彬又開始做起了他的第三個夢,讓普通人近距離接觸航天,共享航天夢。現在,他正在力推建設廣東智慧航天城。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航天科技發展,尤其是加深年輕一代對航天精神的認識。”何質彬說,雖然自己現在快八十歲了,但是想在有生之年,讓老百姓都能獲得到航天科技的成果分享。

這個想法在何質彬的心裡醞釀了多年。尤其是在他去美國參觀了太空公園後,建設智慧航天城的願望便越來越強烈。他認為,到目前為止,人們只能從電視螢幕上感受到中國航天領域的輝煌。

如此一來,人們即使不能遊覽航天發射中心,但是可以到智慧航天城來體驗火箭、衛星、飛船、登月艙、空間站等。這些都以實物比例進行仿製,並透過類似“遙感”的形式,使大家能置身其中。

何質彬口中的智慧航天城,主要是用航天模擬技術和模擬技術,透過計算機程式操作,模擬火箭發射、衛星升空、遨遊太空、登陸月球、空間站工作生活等情景,再加上強大的虛擬技術打造而成的。

此外,何質彬還在馬不停蹄地為培養下一代航天人努力。這位院士經常出現在大中小學,為孩子們開講座。他還在廣東籌備建設青少年微型衛星研究院。他表示,要提前發現一批有天賦的青少年,啟迪智慧,培養創造精神,為航天事業培養接班人。

綜合河源釋出、河源網、廣視嶺南少年、大洋網、南方日報等

29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我軍入朝作戰許多“第一次”讓人啼笑皆非,至今依然令人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