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針鋒相對:冷戰產物米-28

米-28NM直升機,是俄羅斯米-28N直升機的升級版本。而米-28N直升機又是米-28直升機的更新版本。米-28這個系列的直升機,是蘇聯/俄羅斯的第一款專用作戰直升機。它的誕生,則是冷戰美蘇對峙的產物。

作為當代戰場明星、坦克殺手的軍用直升機,其實歷史並不長,二戰後才真正投入使用。最早的直升機主要用於向戰場運輸兵力兵器。美軍在越南戰場上投入了大批武裝直升機。在實戰中,美軍發現直升機居高臨下攻擊的優勢,遂決定研發專門的作戰直升機。

1967年,美軍服役了AH-1“眼鏡蛇”直升機,用於向地面部隊提供支援火力。1973年,美軍又提出了“先進武裝直升機計劃”,研發具有強大反坦克能力的專用直升機,以對抗蘇聯和華約的鋼鐵洪流。1976年末,確立修斯公司的方案,由此誕生的即大名鼎鼎的AH-64“阿帕奇”直升機。阿帕奇在1984年正式服役。

(眼鏡蛇)

對手的動態,蘇聯一直在盯著,並且加以仿效。AH-1眼鏡蛇剛剛服役,蘇聯立刻在1968年確定了米-24的專案,並在1970年批量裝備服役。得知美國研發專門反坦克直升機阿帕奇,蘇聯軍方也針鋒相對,在阿帕奇專案確立後僅僅6天,要求蘇聯的米里和卡莫夫兩家直升機設計局研製新型武裝直升機加以對抗。

最初,米里設計局的米-28設計方案勝出。1980年米-28開始設計。1982年,米-28首飛成功。作為專用的反坦克和反直升機武器,米=28去掉了之前的運兵艙,同時具備更高的機動性和爬升率,也有更好的生存能力。米-28的最早的設計,以橫向雙旋翼佈局,機翼兩側的發動機上各配備一副直徑10.3米的旋翼,尾部還有一副推進螺旋槳。安裝兩臺TV3-117F發動機,每臺功率2230馬力。

出師未捷:屢屢失望的米-28A

米-28最早的實用型別為米-28A,也就是普通的反坦克作戰型號,北約對其代號為“浩劫A”。80年代中期,米-28A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到1987年,冷戰接近尾聲,蘇聯軍工系統出現一些動盪。就在1987年12月,蘇聯軍方一度決定中止米-28A的研製,代之以競爭對手卡-50。所幸蘇軍很快決定繼續米-28A。

1988年1月7日,米-28A原型機032號首飛。相對於最早的原型機,該機安裝了全新的X型尾槳,發動機排氣管重新設計,感測器也有所改進,還在翼尖的整流罩內安裝了干擾彈發射器,用於對抗敵方導彈。米-28A長16.85米,旋翼直徑17.2米,空重7噸,最大起飛重量11噸,最大時速350公里,航程470公里。武器包括機頭下方炮塔內的2A42型30毫米機炮,反坦克導彈,以及火箭發射巢。也可攜帶空對空導彈與敵方直升機對抗。米-28直升機還裝有先進的電子裝置,以及火控雷達、前視紅外系統、光學瞄準系統、多普勒自動導航系統、晝夜目視系統和火控系統等。

1989年6月,米-28A的032號原型機在巴黎航展亮相。而在1990年,伊拉克總統薩達姆還和蘇聯簽約,購買28架米-28,並打算引入生產線。

眼看著米-28A就要步入正軌,那曉得平地一聲驚雷,海灣戰爭爆發,薩達姆被美軍打得稀爛,購買米-28A的協議自然作廢。隨後蘇聯解體,米-28A的經費大打折扣。米里設計局的員工們只能用可憐巴巴的錢,一步一蹭地進行研發。1993年5月,米-28A進行了第一次翻筋斗機動,又完成了滾轉機動。在測試中,工程師給米-28A安裝了光學觀瞄轉塔。此外,為了能遙控反坦克導彈,在飛機前面的“鼻子”安裝了雷達裝置。此外,還計劃在轉塔兩側的圓形視窗內安裝紅外夜視觀測系統,不過因為經費和技術原因,最後沒有實現。

1993年,米-28參加巴黎航展。1995年10月,俄軍運送1架米-28A到瑞典,參加瑞典軍方的招標活動,競爭對手正是美國的AH-64阿帕奇。對抗模擬演習中,直升機要完成兩項科目:第一項是掩護己方裝甲部隊,第二項是突擊敵方目標。演習結束後,瑞典人對米-28A評價頗高。瑞典飛行員駕駛米-28A在距離目標900米外懸停發射反坦克導彈,又在距離目標470米外以200公里的時速發射反坦克導彈,都準確地命中了靶標。隨後又以160公里時速對4000米外目標發射火箭彈,以220公里的時速對2000米外目標發射火箭彈,效果均非常不錯。演習中米-28A的一臺發動機出現故障,機載裝置自動指示另一臺發動機緊急提升功率,使得飛機安全降落。此外米-28還曾以超低空飛行躲過瑞典軍方的雷達偵察。

瑞典軍方對米-28A的表現頗為讚賞。他們評價說:“米-28A具有令人驚歎的超負載能力。它的機載光學瞄準系統性能良好,操縱性也很好。即使是技術不夠嫻熟的機組成員也可以很快掌握。米-28A的生存能力很強,駕駛座艙和機載裝置可以抵禦敵防空火力的攻擊。這種直升機能夠在遠距離和地形複雜的條件下,在敵之前發現和打擊敵人,並且具有20米以下的超低空突防能力。”但是,瑞典人也指出米-28A的致命弱點:沒有安裝夜視裝備,夜間無法作戰。而且其武器老化,在與敵人防空火力對抗時難以消滅目標。瑞典人原本計劃購買20架米-28A,最終卻無疾而終。

這時,俄羅斯的重心已經從原本的米-28A轉移到具備夜戰能力的米-28N。米-28A一方面無法獲得充足的經費,另一方面又不能利用先定型的優勢拿下訂單,它的命運也就基本註定。進入新世紀,米-28A依然未能列裝部隊,實際上漸漸退出了世界直升機的歷史舞臺。

一波三折:姍姍來遲的米28N

米-28的另一個衍生型號是具備夜戰能力的米-28N,北約對其標記為“浩劫B”。這也是米-28系列中真正服役和參戰的型號。

米-28N最早是在1991年9月提出研發的。當時海灣戰爭已經打完,薩達姆的米-28A訂單取消,米-28A前途未卜。此時蘇聯軍方要求米里設計局研製米-28夜戰型。於是米里設計局把米-28A的資源抽出來搞米-28N。但三個月後蘇聯解體,米里局的研發經費十分困窘,因此米-28N的進展也較為緩慢。1996年,米-28N完成首次試飛,1997年參加了巴黎航展。俄軍計劃在1999年實現量產。但因為當時葉利欽時代,俄國面對美國和北約的欺凌,焦頭爛額,故而計劃擱淺了。

普京上臺後,俄羅斯恢復強勢,米-28N的研發速度得到提升。米-28N的第二架樣機到2002年開始試驗,2004年試飛。2006年,米-28N的第一階段國家級試飛順利完成。2007年,米-28N參加“和平使命”反恐演習,俄羅斯空軍宣佈下達了191架米-28N的訂單。2008年,米-28N開始交付俄羅斯部隊。2013年,米-28N正式服役。值得一提的是,伊拉克政府在2014年買走了第一批出口型的米-28N。這筆交易,薩達姆在20多年前想做而沒有做成。2016年,米-28N開始被部署到敘利亞戰場實戰。沙爾油氣田附近的戰鬥中,俄軍米-28N為敘利亞的炮兵進行校射,待炮火準備完畢後,敘利亞步兵發起進攻,米-28N武裝直升機又搜尋出尚在頑抗的叛軍火力點,發射導彈將其摧毀。敘利亞步兵攻佔極端組織陣地後,米-28N又對撤退的敵軍進行追擊。在2017年4月,一架米-28N在敘利亞墜毀,兩名飛行員遇難,據稱並非作戰失利,而是在夜航中與障礙物相撞。

米-28N的形態、速度引數基本與米-28A相當。米-28N保持了前一型號的優點,如大推重比、強大的攻擊力和頑強的生存力,同時增加了夜戰和惡劣環境下的戰鬥效能。其座艙配備防彈玻璃,能承受12.7毫米子彈的直接射擊,所有重要部件和系統都有防彈遮蔽。米-28N配備帶有減震器的起落架,即使直升機以每秒12米垂直速度緊急著陸時,乘員也能保證生存。在發動機方面,米-28N採用兩臺TB3-117BM渦軸發動機,單臺額定功率增加到2500馬力,還配備全許可權數位電子控制系統和效率更好的BP-29主減速器,可在離地5米的高度超低空飛行。

為了適宜夜戰,米-28N裝備有自動跟蹤系統和多路通訊系統,配備高分辨能力的毫米波和釐米波雙波段雷達系統,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作戰。航線上的障礙和目標在液晶顯示器上展現,便於飛行員跟蹤和攻擊。巧妙的是,其雷達安裝在螺旋槳上方,使得直升機可以躲在山丘之類的隱蔽物後面,只把雷達伸出“偷窺”敵情。米-28N還配備微光電視、鐳射測距儀、頭盔目標指示器、全球定位系統等。即使在複雜地形上空,也能以10米高度擦地飛行。當發現目標時,米-28N能更快速地做好戰備,先敵攻擊。

更上層樓:米28NM的戰力分析

至於本次被俄方官宣的米-28NM,則是米-28N的改進型。2009年俄總統韋德韋傑夫簽署法令准許米—28NM服役,同年米里設計局就開始了前衛-3專案,研發米-28NM。2015年,米-28NM首次完成懸停測試,2018年首次對外展覽亮相。

在米-28N的基礎上,米-28NM進行了諸多改進升級。動力方面,其使用新型的VK-2500P型發動機,在緊急模式下功率能達到2800馬力,常規起飛模式下為2500馬力,最大的特點是維護間隔期長,飛行3000小時才會進行首次大型技術維護,使用壽命則是1.2萬小時。

在控制系統上,米-28NM配備了兩套控制系統。米-28NM的兩名機組成員包括一名駕駛員和一名炮手,如果駕駛員傷亡,飛機就極為危險。而米-28NM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由炮手駕駛,這大大提高了存活能力。其旋翼系統採用了新的設計,氣動佈局更加優化。再加上發動機的優化,其最大飛行速度比米-28N<提高了10%左右。

米-28NM該安裝了“阿爾巴特”專案研製的新型BREO-28M航電套件。這個套件包括BRLK-28雷達系統、OPS-28M光電轉塔和SUO-280NM武器管理系統。該機還具有新的LSN-296鐳射導彈制導系統。毫米波雷達可以360度全方位探測和跟蹤目標,也可引導雷達制導導彈攻擊目標。其引導攻擊目標數從米-28N的4個增加到6個。航電系統使用新型的裝置,既減少了重量和體積,也獲得了更高的戰鬥效率。米-28NM外形相對米-28N變化不大,最顯著的就是少了機頭前面那一個大鼻子。而那個大鼻子其實是雷達罩。對於飛行員來說,這個大鼻子很讓人頭疼,正好遮蓋了前方視線,但又少不了。現在新的米-28NM通過優化雷達系統,卸下這個大鼻子,極大開闊了視野。

米-28NM的火控系統得到升級,能更快獲得目標的資訊。在乘員操控方面,增加了先進的頭盔瞄準系統。這種頭盔配有多個感測器和攝像機,不但連線了外部資訊裝置,還可檢測飛行員頭部的位置變化,根據此相應地調整資訊的顯示位置。頭盔上的攝像機對準飛行員的眼睛,可以確定飛行員的視線方向。直升機的資料、航線沿途的地形、目標分佈和武器系統的選擇資訊等,都會被投影儀打在飛行員視線方向上的頭盔玻璃上。這個系統還能自主對戰場態勢進行分析,並給出幾個備選的戰術甚至決策,飛行員只需確認即可。這大大縮短了米-28NM的目標指示時間,從而縮短了攻擊目標所需的時間,使其能夠在敵方防空系統反應過來以前就完成對敵目標的打擊。在武器上,米-28NM武器系統包括 “菊花-V”反坦克導彈系統,威力強大,也進一步增加了米-28NM的綜合戰鬥力和威懾力。難怪,這款新式飛機被稱為俄羅斯未來10年武裝部隊的主力直升機。

魔道鬥法:米28NM與阿帕奇的競爭

米-28系列最早研發,就是為了同美軍的阿帕奇比肩競爭。那麼,今天來看兩者的強弱對比如何呢?咱們就來考較一番。

需要說明的是,從問世時間上來說,美國的阿帕奇最早型號AH-64A是在70年代立項,1986年正式服役。此後進行了多次升級,最新的AH-64E在2012年左右簽訂合同。而俄羅斯的米-28系列立項時間與阿帕奇差不多,米-28N服役時間卻推遲到了2013年,比AH-64A足足晚了20多年。米-28NM更是剛剛才官宣的新面孔。這使得俄機某些方面具備“後發優勢”。

從兩款戰機的體型上,米-28NM機長約17米,旋翼直徑17米,空重約7.5噸,最大起飛重量12.5噸。而阿帕奇長17.76米,旋翼直徑14.6米,空重5噸,最大起飛重量10.5噸。資料對比可以看出,米-28NM比阿帕奇要稍微短一點,空重大2.5噸左右,而有效負載與阿帕奇相當。發動機功率上,阿帕奇為1732馬力X2,米-28NM為2500馬力X2,米-28NM的馬力更大,使得在自己自身重量更大的情況下,能夠實現相當的負載。

在速度上,米-28NM的最大時速350公里,最大巡航時速265公里,最大爬升率17.4米/秒,實用升限5500米,作戰半徑240公里。而阿帕奇的最大飛行時速365公里,實用升限6400米,作戰半徑480公里, 最大爬升率12.7米/秒。由這個對比可知,兩者的平飛速度相差無幾(阿帕奇略大),實用升限阿帕奇要大一些,但最大爬升率米-28NM則要高。阿帕奇最大的優勢是在作戰半徑上,基本比米-28NM要多一倍。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兩者有效負載差不多,而阿帕奇自身重量只有米-28NM的三分之二,用差不多的油料自然可以航行更遠了。

武器裝備上,阿帕奇的4個外掛點,每個外掛點可掛載一具M-261型19聯裝2.75英寸 (70mm)海蛇怪-70火箭發射器或一組4聯裝AGM-114地獄火(Hellfire)反坦克導彈,輔助武器為30毫米M-203鏈炮,備彈1200發。米-28NM則裝備一門30毫米2A42機炮(備彈300發),4個掛點最多可掛載4枚AT-6反坦克導彈及4個火箭發射巢或者16枚AT-16“旋風”反坦克導彈和4枚R-60空對空導彈或500千克航空炸彈。雙方的武器裝備格局相當,但從效能威力上說,2A42機炮有效射程達4000米,每分鐘發射900發,而M-261有效射程3000米,每分鐘發射625發。因此,雖然阿帕奇的載彈量更大,但在近距離衝突中,米-28NM處於優勢。再加上米-28NM直升機裝備更先進的雷達系統,其探測範疇更遠,火控能力更強,因此,其綜合作戰能力是勝於阿帕奇的。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打仗時為何新兵一有時間就拼命裝彈匣,而老兵卻絕不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