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蘇兩國幾乎同時步入噴氣時代,但除了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各有千秋以外,蘇聯直至解體從未在戰鬥機領域全面趕上美國,這不是偶然的。
蘇聯的第一種二代機米格21雖然也是一代經典,且數量位居二代之最,但機頭進氣的佈局卻使其在超視距空戰中處於絕對劣勢,只有捱打的份,毫無還手之力。儘管在越戰中米格21乃至殲6都打得沒有機炮的F4落花流水,但那是充分利用特殊地形地貌,且戰術運用得當的結果,沒有普遍意義,蘇聯無法依靠這樣的勝利打贏未來戰爭,戰術也不足以彌補技術上的差距。以弱勝強的限制條件非常苛刻,只會偶爾發生,有強大技術優勢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蘇聯領導人對此心知肚明。
其貌不揚的F4儘管很笨重,但它開啟了美國的領先之旅
沒有人以落後為榮,因此蘇聯很早就開始研製兩側進氣的米格23,且於1967早首飛並在1970年裝備,但在就在同一年,美國第一種真正三代機F14的原型機也實現首飛,首次對蘇聯建立了代差優勢,F14不再只是玩超視距空戰了,儘管其雷達和導彈也非常牛,它改行玩機動性了!依照冷戰高峰期的瘋狂節奏,僅僅過了兩年,陸基型三代機F15的首飛又鞏固了這一優勢,這還是在美國在深陷越戰泥潭的情況下完成的,彰顯了其強大的國力。蘇聯即便使出吃奶的勁仍然要慢半拍,面對美國即將建立的品質和數量上的雙重代勢,蘇聯必須絕地奮發,才可能有一線希望。
T10原型機設計過於保守,擔不起大國重器的重責
1969年,蘇聯才由蘇霍伊開始設計自己的三代機,這就是T10,其帶翼刀的S形機翼非常有特色。但蘇聯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F15一鱗半爪的資訊,但即使是這此殘缺不全的資料,也反映了一個殘酷的事實:T10不足以改變蘇聯的空中劣勢,可這個結論下的太晚了,此時T10已經完成設計並造了好幾架原型機,下一步就要進入量產階段了。
接替蘇霍伊任總設計師的西蒙諾夫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他克服了重重阻力,堅持將T10
推倒重來,這就是重新設計的T10S,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蘇27。與其選擇一種明知落後和沒有未來的機型,不如壯士斷腕,為了國家總體戰略,捨棄狹隘的部門利益。這個道理誰都懂,可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那就另當別論了。不能抗衡F15的戰鬥機對蘇聯而言是毫無價值的,為此付出多少努力都是枉然。蘇聯這麼多年的巨大國防壓力都挺過來了,也不差再熬上幾年,可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這一等就是近十年。
蘇27的總設計師西蒙諾夫,沒有他的執著,也就沒有後來發生在蘇27身上的一切了
蘇27的設計思想非常大膽和激進,將由F14開啟的中央升力體佈局的優點發揮到了極致。其優秀的總體設計有力的彌補了蘇聯在材料和航電方面的巨大劣勢,儘管它超出了蘇聯航空材料所能達到的水平,使得蘇27及其各種改進型一直處於補強的境地。但從總體和長期而言,蘇27是成功的,它讓蘇聯在子系統大幅落後的情況下,達到了與F15相抗衡的目標,並以其不菲的改進潛力擁有巨大的生命力。
殲20實際上起到了當年蘇27起的作用,而且做得更好
蘇27的故事與20年後中國的殲20何其相似,它們闡明了同一個道理:在戰鬥機設計中,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前提下,效能也要全面均衡的提升,不能存在明顯短板,也不能把希望都寄託於西蒙諾夫那樣的大師身上,畢竟這樣的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要力求建立足夠大的技術優勢,使得就算是一群並不優秀的設計者,也能造就超越時代的戰鬥機!
-
1 #
-
2 #
沒有蘇27,中國航空工業就沒有如此跨越式的進步!
-
3 #
我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新中國近七十年的努力結果!
-
4 #
然後蘇27還是被判徒洩密給了美國
-
5 #
蘇一27讓中國國防前進最少二十年。向祖國科技工作者致敬。
-
6 #
中國會造出更好的飛機✈️!
-
7 #
這張鬼怪式的塗裝是我見到的最好看的,有藝術感
-
8 #
先要有,再快速完善,
蘇27是最好看的一款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