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不少軍迷朋友喜歡看最新的軍事裝備,最勁爆的黑科技,但是相比於現在,上實際80-90年代更多的則是暗流之下的擦槍走火,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當年的保密內容也都慢慢解密了。隨便說一件都是驚濤駭浪,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們海軍有今天的成就,真的是一步一個腳印,一件事一件事積累的結果,絕不是拽點高科技名詞就行的,所以鍵盤雖不能強軍,但是我願意用鍵盤為大家講述這一段海空先烈們奮鬥的史詩。

一、什麼是"五八"任務?

這個任務我們以下為了方便簡稱為580,在70年代末期,國家確定了"三抓"任務為重點工作重心,三抓就是抓洲際導彈(東風5)、抓潛地導彈(巨浪)、抓通訊衛星(東方紅2號),而其中又以洲際導彈為核心,因為洲際導彈既是潛地導彈的基礎,又是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關鍵。

當時張愛萍將軍和錢學森同志,一文一武同掛帥,在上海組織了協調會,當時有8個部委、20多個省市、4所院校、40個工廠、33個研究院(所)參加,可以不誇張的說是集中了大半個中國的科學技術人才。當時除了相關洲際導彈的實驗外 ,最重要的是就是海軍要在2年後完成兩條特種測量和打撈船的製造和測試工作,同時要準備組織遠洋艦隊趕赴導彈落點在第一時間取回相關實驗資料。

而這次全程導彈飛行試驗,以及組織特混艦隊快速進入南太平洋海上落區打撈資料,就是多年來不為人所知的"580"任務。

二、任務困難重重

雖然"580"任務是海軍牽頭負責打撈,但是其中很多環節當時海軍也無法控制,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其一是在落點問題上,打撈工作能否快速完成,關鍵在於落點是否精確,落點的氣候環境要提前檢測,確保適合打撈。但是當時東風5在進行全程測試之前都不太順利,1971年第一枚測試彈在酒泉因為計算機軟體故障,發動機提前關機,偏離落點500KM; 1972年的第二枚實驗彈發動機故障再次失敗;1973年導彈第三次測試升空後43秒就自毀了。不過航空工業就是如此,成功就是建立在無數次失敗之上,不過代價還是很大的。

因為洲際導彈全程測試一定是落在遠離領海之外的公海之上,所以這次準備4發,至少發射2發,也是為了確保成功獲得足夠多的資料,但是對海軍打撈難度上來說就比較大了。

其二是因為保密問題,因為專案集中了很多人和單位,而且很多專案需要提前提供資料,比如天氣水文,相關海域周邊國家的態度,所以具體打撈方向和位置會不會洩露?會不會有別的國家海軍來湊熱鬧?畢竟太平洋上有美國兩個大艦隊,印度洋海域又有蘇聯勢力,而DF5當年防備的就是蘇聯,高層領導明確指出:有了DF5覆蓋蘇聯,他們在要有所動作就要考慮考慮了。

三、再生變數

當時為了保證580任務,七機部副部長兼一院院長張鐮斧直接在一院總指揮部負責工作,而鄭天翔部長每週都參加洲際導彈排程會,現場解決協調問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導彈各部件必須要是優質品,這樣才能保證品質,否則試射不成功,特混艦隊也無法在準確地域進行打撈。但是此時又出現了一個變數,就是打撈位置有變化,最早這個區域是選擇在印度洋的,因為這裡是蘇聯勢力和美國勢力分界的薄弱地帶,而且印度洋和東南亞周邊有幾個國家和我們關係不錯,進出都方便。(未完待續)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同樣是一代名槍,為何56式衝鋒槍全面退役,81式突擊步槍還在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