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六爺”(殲-6)滿天飛,“七爺”(殲-7)算高階,“八爺”(殲-8)就算是鎮國之寶的20世紀80年代,對於缺乏重型戰鬥機的中國空軍來說,可以說過的非常艱難。因為就在這個時期,美國和蘇聯,都已經裝備了重型戰鬥機。
上世紀80年代末,破裂了許久的中蘇關係,恢復了正常化。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訪問中國時,提議恢復中蘇軍售。之所以戈爾巴喬夫提出這個建議,主要是因為他在成為蘇聯領導人的頭幾年,給蘇聯國防工業企業佈置的任務是,轉換生產民用商品。但這種轉換並不成功,導致蘇聯國防工業的狀況在“改革和加快改革”這一情況下變得越來越越差。
1990年12月28日,中蘇雙方在經過異常艱難的談判後,於北京國際貿易中心,簽署了採購24架蘇-27SK/UBK(其中K代表的是Kitai,意為中國)單座型/雙座教練型的協議。雖然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但是俄羅斯聯邦第一任總統葉利欽,仍信守協議,於1992年6月份開始,準備將第一批蘇-27“側衛”戰鬥機交付中國。
我們都知道,雖然蘇制武器還算不錯,但出口的大多都是閹割過的“猴版”,要多坑爹有多坑爹。而中國當時購買的,卻是與俄軍自用一致的版本。出現這一意外情況,主要是因為當時俄羅斯的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而蘇霍伊公司,在俄軍沒錢裝備新飛機的情況下,瀕臨崩潰。而中國這個價值30億人民幣的訂單,讓蘇霍伊公司絕處逢生。
按照計劃,首批交付的,為8架蘇-27SK型和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由於這12架裡面有部分飛機,是直接調撥俄羅斯遠東軍區的現役飛機,所以當時規劃的路線,是從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的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領空,飛抵位於安徽蕪湖的空軍基地。
1992年8月4日,由俄羅斯飛行員駕駛,首批12架蘇-27“側衛”戰鬥機起飛,前往中國。
因為俄羅斯先按照之前的慣例,沒有向蒙古通報過境請求,而蒙古在蘇聯解體之後,有美國撐腰底氣很足,稱沒有通報就不能從其領空經過,如果俄軍飛機非要過境的話就要開火。最後,蒙古向我方收了20萬美元類似“過路費”性質的“保障費用”,問題才得以解決。
在運送飛機經停時,中方為俄方飛行員安排了晚餐,但未備酒水,因為第二天就要起飛到蕪湖,畢竟酒後連車都不能駕,怎麼可以駕機。但是對於沒吃沒喝都行,但沒酒不行的俄方飛行員來說,這怎麼能行。
據悉,這幫俄方飛行員,當時向中方人員拍胸脯保證稱,合同規定,到安徽蕪湖才算真正交貨,如果半途出了問題,算俄羅斯的損失。結果,當天俄方飛行員把伏特加喝得暢快淋漓。天亮之後,所有蘇-27戰鬥機全部順利起飛,並安全抵達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