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在現代戰爭中,隨著反坦克武器效能的進化,坦克被攻擊後“脫帽”(炮塔被炸飛)的情況比較常見,不過在二戰中,身為“鋼鐵巨獸”的戰列艦,擁有數百噸的主炮塔,其實也有“脫帽”的時候。
“脫帽”禮:3萬9千噸鉅艦被炸飛主炮塔
陸奧號是長門級戰列艦的二號艦,1920年下水,改裝後標準排水量為3萬9130噸,擁有410毫米主炮8門,是一戰至二戰期間著名的戰列艦“Big Seven”之一,和長門號一樣,屬於世界上當時主炮口徑最大、航速最快的戰列艦。
不過陸奧號的結局比較慘淡,相比較於同時參加二戰的日本戰列艦,大多戰沉在大海的結局,兩艘長門級戰列艦則命運迥異,長門號被美國人拉去用於“蘑菇彈”實驗,而陸奧號則以“自爆”的方式了結了自己。
1943年6月8日陸奧號突然發生了大規模爆炸,艦體直接斷成兩截沉沒,由於正好是3號主炮塔彈藥庫發生了爆炸,其重達360噸的三號炮塔直接被巨大的爆炸能量掀起,飛到了與艦橋同高的高度。
這艘沒有因為海戰沉沒的鉅艦,被自己炸飛了主炮塔,還帶走了包括自己艦長在內的1121條生命。
防護能力偏科:炮塔裝甲比俾斯麥號還厚
標準排水量3萬2000多噸的陸奧號,全部裝甲總重量達1萬3023噸,其主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457毫米,相比之下俾斯麥號主炮塔旋轉部分的正面裝甲是360毫米,主炮塔的防護能力相當驚人。
陸奧號的側舷裝甲帶最後處為305毫米,而俾斯麥號側舷裝甲最厚處為320毫米,其他如司令塔等部位也都不如噸位比自己“大半圈”的俾斯麥號。
當然,陸奧號所屬的長門級戰列艦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超高”,也被很多軍迷戲稱為“違章建築”,其前主桅採用了7根支柱支撐,上面形成了一個高大的圓錐結構檣式桅樓,頂端為射擊指揮所,其艦橋是多重檣式,將艦橋與桅樓合為一體的方式也很“日式”,不過由於過於靠近煙囪,也造成了艦橋內指揮人員的困擾:黑煙倒灌,造成長期“PM2.5指數過高”。
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陸奧號的貢獻也不大,它曾參與過中途島海戰,不過在這場航母為核心,海軍航母兵為主導的海戰中,“年齡偏大”的陸奧號基本沒什麼露臉的機會,就回到了日本,早早的沉沒,也錯過了萊特灣海戰等大規模海戰,和許多戰列艦一樣,只留下了個“鉅艦”的名聲和“鋼鐵巨獸”的影像記錄之後,就沉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