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人類在軍用航空領域對於“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一直沒有停過,做為一個年輕的兵種,空軍的技術發展速度遠超過陸軍和海軍,各種腦洞大開的方案也是讓人瞠目結舌。為了讓火力變得更強大,人類一次次把口徑更大的火炮搭載到飛機上,一點都沒有顧及一眾飛機的小身板。而當飛機成功把裝配的大炮投入實戰時,讓人們對更大口徑的火炮有了新的期待,直到突破天際的方案再次出現。

在1933 年至1945 年間,德國空軍列裝了多種型號、口徑各異的航空機槍、機炮作為飛機的進攻武器和防禦武器。為了達到最佳的殺傷效果,這些槍炮的口徑不斷增大,威力越來越強,甚至將某些口徑超過30 毫米的大口徑火炮也搬到了飛機上。對戰鬥機、攻擊機來說,機載槍炮主要作為固定式前射武器佈置在機翼、翼根、引擎中軸和引擎整流罩上部,有時需要安裝射擊協調器,也有以槍炮吊艙的方式加裝在飛機上;對於轟炸機、偵察機、運輸機來說,機載槍炮主要作為活動式防禦武器安裝在機身各處,比如座艙或吊艙內的活動槍架上,有人操縱炮塔或無人遙控炮塔內。

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主要的機載武器是MG15、MG17型7.92 毫米機槍和MG/FF 型20 毫米機炮。MG15/17型機槍均是萊茵金屬公司的產品,MG15設計於20 年代,30 年代初期列裝,是當時德國空軍轟炸機、偵察機的標準防禦武器,以活動機槍形式安裝在飛機上,使用75 發彈鼓供彈,儘管在1940 年底之後就被效能更好的機槍取代,但其生產和使用一直持續到戰爭末期,至1944 年1月,官方產量是17648挺。MG17型機槍於1936 年列裝,是德軍戰鬥機的標準固定前射武器,射速略高於MG15,採用500 發彈鏈供彈,廣泛裝備各種作戰飛機,產量達24271 挺。1937 年以後,德國空軍認識到小口徑機槍難以給大型飛機造成足夠的損傷,於是以瑞士厄利孔公司的FF 型20 毫米機關炮為基礎開發了MG/FF 型機炮,採用60 發或90發彈鼓供彈,裝備Bf 109、Bf 110 等戰鬥機和部分轟炸機。不過,MG/FF 並不是一件理想的武器,射速低、初速慢、備彈少,彈道效能與MG17型機槍差異明顯,使得戰鬥機難以發揮兩種武器的集火優勢,尺寸較大,不適合安裝在引擎中軸位置。儘管如此,MG/FF 型機炮仍然在戰爭初期賦予了德軍戰鬥機優於對手的火力優勢,當時歐洲各國戰鬥機仍以7.7 ~ 12.7 毫米機槍為主要武器。

He 111型轟炸機的機組成員在操作機首的MG15型7.92毫米機槍,使用150發鞍形彈鼓供彈,MG15型是德軍轟炸機的標準武器。

Bf 109E 型戰鬥機引擎上方安裝兩挺MG17型7.92毫米機槍,這種武器是戰爭初期德國空軍戰鬥機的標準前射機槍。

在1940年底之後,德國空軍對機載武器進行了升級,提高火力,以摧毀愈加堅固的敵軍目標。MG15型機槍逐漸被高射速的MG81型7.92毫米機槍和大威力的MG131型13毫米機槍所取代。MG81是毛瑟公司以著名的MG34型通用機槍為基礎開發的,1940年列裝,重量比MG15略輕,使用彈鏈供彈,雖然初速稍低,但射速高達1600發/ 分鐘,雙管型的MG81Z 達到3200發/ 分鐘,能夠提供極為密集的防禦火力,從而取代MG15成為戰爭中後期德軍飛機的標準防禦武器。但是,7.92毫米槍彈殺傷力偏弱,大口徑機槍成為德國空軍的必然選擇,這就是1940年裝備的MG131型13毫米機槍,由萊茵金屬公司研製,使用彈鏈供彈,13毫米槍彈的重量是7.92毫米槍彈的三倍,但具有相近的初速和彈道效能,MG131的尺寸又與MG17型接近,這使得MG131既能作為防禦武器取代MG15,也能作為進攻武器替換MG17,效能與美軍著名的勃朗寧M2型12.7毫米機槍相當。

雖然MG/FF 型20毫米機炮的效能並不理想,但在戰爭前期仍普遍裝備德軍戰機,圖為Fw 190型戰鬥機主翼外側的MG/FF型機炮。

Fw 189型偵察機座艙後部安裝的MG81Z 型7.92毫米雙管機槍

Fw 190型戰鬥機掛載的雙聯MG151/20型20毫米機炮吊艙。

Hs 129型攻擊機機腹下方的MK103型30毫米機炮在裝填彈藥。

毛瑟公司在1940 年也推出了MG151/15型15毫米機槍,擁有比MG131型更高的初速,但射速較低,重量較大,因此沒有普遍裝備部隊,只是作為MG/FF 型機炮的短期替代品安裝在Bf 109F型上。毛瑟公司在1941 年將其口徑擴大,產生了MG151/20型20 毫米機炮,15 毫米機槍僅需要更換槍管和少許改動就能改為20 毫米機炮,其效能十分出色,擁有比MG/FF 更高的初速、更好的精度和更遠的射程,而且配發特殊的爆破榴彈,強化了殺傷力,尺寸上也適合安裝在引擎中軸。MG151/20型機炮一經問世,迅速取代了MG/FF成為德國空軍制式機炮,廣泛裝備各型作戰飛機。然而,隨著1942年B-17、蘭開斯特等英美四發重型轟炸機出現在德國上空,MG151/20型機炮的威力也不能讓德國空軍滿意了,測試表明20毫米炮彈需要命中18 ~ 20發才能擊落一架四發重轟,而要摧毀B-17更需25發炮彈之多!於是,德國軍工部門著手研發更大威力的30毫米機炮,以應對新的威脅。1943年,萊茵金屬公司完成了MK101型30毫米機炮的研製,其設計目標是在盟軍轟炸機自衛機槍射程外摧毀目標,這種武器具有高初速、大威力、精度優良的特點,但是射速偏低,過於沉重,不適合安裝在輕型戰鬥機上,限制了裝備規模,僅配備少量重型戰鬥機。此外,MK101型機炮能在300米距離上擊穿75毫米裝甲,也被Hs 129等對地攻擊機作為反坦克武器使用。針對MK101的缺點,萊茵金屬公司進行了改進,製成了MK103型,採取電擊發方式,提高了射速,減輕了重量,供彈方式由彈匣改為彈鏈,增加了彈藥攜帶量,雖然初速降低,總體效能十分出色,也被Hs 129用於對地攻擊。但是,MK103的重量對於Bf 109等單發戰鬥機來說依然較大,僅有少量Fw 190A/F 型戰鬥機在機翼下吊掛MK103型機炮吊艙,用於反轟炸機或反坦克作戰。很快,在MK103基礎上又發展出MK108型,炮管截短,雖然初速較低、射程較近,但重量更輕,結構更緊湊,射速更高,只需4發炮彈就能摧毀一架B-17,即使單發戰鬥機也能配備1 ~ 2門MK108,從而獲得更強的攻擊力,因此MK108成為戰爭末期德國空軍的主力機炮,裝備了多種型號的作戰飛機。

MK108型30毫米機炮因為重量較輕、結構緊湊、殺傷力大而成為戰爭後期德國空軍戰鬥機的標準武器

除了常規的20、30 毫米機炮,德國空軍還列裝了BK 系列大口徑機炮,包括BK3.7、BK5和BK7.5等幾種型號,作為截殺重轟炸機和地面裝甲目標的殺手鐗。BK3.7由Flak18 型37 毫米高射炮改進而成,BK5以陸軍的KwK39型50 毫米坦克炮為基礎,BK7.5則是陸軍PaK40型75 毫米反坦克炮的機載型號,它們都具有一擊必殺的威力,但同時都存在重量體積過大、後坐力強、攜彈量少的缺點,對飛機的飛行效能影響很大,所以只有少量裝備。

德國空軍機載武器的彈藥尺寸對比:A、美軍7.62 毫米和12.7毫米機槍子彈 B、MG17 型7.92 毫米機槍子彈 C、MG131 型13毫米機槍子彈 D、MG151/15 型15 毫米機槍子彈 E、MG/FF 型20 毫米機炮炮彈 F、MG151/20 型20 毫米機炮炮彈 G、MK108型30 毫米機炮炮彈 H、MK101/103 型30 毫米機炮炮彈。

為了對抗盟軍日益猛烈的地面攻勢和戰略轟炸,德國竟然將坦克炮搬上了戰機。

今天介紹的兩款機炮,就是德國空軍的瘋狂作品——萊茵金屬-博希格公司的BK 5 50毫米口徑機炮與BK 7,5 75毫米口徑機炮。

Bordkanone BK 5

BK 5機炮

1943年,蘇德戰場戰事愈發焦灼,萊茵金屬-博希格公司奉命將陸軍的50毫米 KwK39/1 L/60反坦克炮改裝為航空武器,以便德國空軍的攻擊機可以從天空摧毀裝甲愈發堅實厚重的蘇聯重型坦克。這門火炮被首先安裝在Me410重型戰鬥機上,並在44年2月中旬,與美國P-38戰鬥機的戰鬥中,一炮就將敵機打的七零八落,最終擊落3架P-38。1943年,Rheinmetall被授予一份合同,將Panzer III坦克的50 mm (2 in) KwK 39 L/60 坦克炮加以改造,用於雙引擎的ME-410上。它們被稱為改裝套件四型安裝到Me 410 A-1/U4和兩架Me 262 A-1a/U4上。BK 5武器系統的半圓形彈倉可以攜帶21發機炮炮彈。萊茵金屬公司大約生產了300門BK 5航空火炮,除了裝配Me 410 A-1/U4,還有Ju 88 P-4。在地面用繳獲的B-17進行射擊測試,發現一發50 mm炮彈就足以擊毀重型轟炸機。在後續的試驗中該炮出現了容易卡彈(連續射擊超過5發)。未配備消焰裝置,導致飛行員夜間短暫致盲等缺點。

在1943年,Me-410還可以對美國陸航無戰鬥機護送的轟炸機造成很大的損害。但是當盟軍的遠端護航戰鬥機出現時,Me-410明顯不是他們的對手。時間進入1944年,Me-410的面前出現了更多的護航戰鬥機,他們飛在轟炸機編隊前面,為轟炸機開闢前進的道路。去年Me-410取得成功,現在完全被自身的損失所抵消。其中一個例子是1944年3月6日美國陸航第八航空隊750架轟炸機去轟炸柏林,前去攔截Me-410自身損失16架,只擊落8架轟炸機。不過也有很罕見的成功戰例,在4月11日,ZG 26的Me-410擊落10架B-17而無自身損失。到戰爭結束,共53架Me 410裝配了BK-5航炮。

德國在各種戰機平臺上都實驗了這種毀滅性的機炮,包括世界上首款噴氣式戰鬥機Me262Swift“風暴鳥”。

裝備BK 5的Me262

這是一門可以自動裝填、快速射擊的彈夾炮,能夠發射與地面原型火炮相同的穿甲彈藥,在發射PzGr. 40硬芯穿甲彈時,穿深甚至能達到130毫米,可以在空中擊毀當時任何坦克。

MK 214A是由Mauser Werke AG設計的50毫米口徑火炮,用於Me 262和Me 410型戰鬥機。MK214的原型是5cm PK38反坦克炮,在隨後的試驗發現,MK214被發現過於複雜,精簡設計後出現了MK214A型,遲到1945年2月才由卡爾·鮑爾進行測試,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實際應用

雖然已經研發出了如此變態的武器,但德國人並未就此滿足,他們有一個更加瘋狂的設計,那就是把75毫米反坦克炮送上飛機。

Bordkanone BK 7,5

BK 7,5 在Hs129的安裝方式

1944年,德國空軍決定將75毫米 PaK 40反坦克炮搬上飛機。這是一門在攻擊機上絕無僅有的強力火炮,安裝在了Hs129、He177、Ju88等雙發飛機上,拿這門炮打盟軍飛機實在是過於浪費了,所以主要用於對地攻擊。炮身結構安裝了一部12發彈盤式自動裝彈機。

BK 7,5 的自動裝彈機

火炮本身效能優秀,射速為30-35發/分鐘,炮口初速725米/秒,即使是在450米,炮彈穿深也有112毫米。

德國Düka 75機載火炮

Bf 110 C-6

最初是傘兵和山地部隊使用的無後坐力炮,因為輕便的緣故,後來被改造用於機載武器。1940年8月,一門75 mm口徑,長度3067 mm的輕型無後坐力炮安裝到Me-110的機身下一個封閉艙。射擊實驗是把2.4公斤的彈丸拋射6.5km,雖然Me-110安裝了3毫米的格擋還是被火炮的廢氣嚴重損傷。為了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把研究交給了斯柯達/ CSR公司。在那裡進行了新的設計,排氣通過兩個噴嘴排出,每門炮都有一個與軸線30°的偏差,排出的廢氣被引導到機身的底部和表面。但新的設計只進行了一次試驗就發生了火災。戰爭結束後,該炮被美國人運走做進一步研究。

德國Düka 88mm機載火炮

(Ju-88p-5)

研發於1944年,備彈10發,彈速765m/s,1500m穿深達到了90mm,地面測試令軍方滿意,但沒有批准生產。

從各型大口徑機載火炮發展來看,德國和蘇聯研發的型號都很多,尤其以德國研發的腦洞最大,極為喪心病狂的356 mm都要搬到飛機上,簡直就是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啊。而成熟的型號要數德國的BK-5和美國的T13E1,相對可靠的效能,讓兩個型號的火炮在實戰中取得了不錯的戰果。當二戰結束後,制導武器開始橫行於戰場,但機載大口徑火炮也沒有完全淡出人們的視線,而是搭載到炮艇機上,以更有效的作戰方式打擊敵人。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俄的“幽靈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