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1981年,蘇聯霸氣的“西方-81”演習,五十萬人的規模確實讓全世界都感到震撼,如果這個時候蘇聯進攻西歐成功率有多高?,我們來假設一下,

當時,蘇聯四分之三的地面部隊已在歐洲地區完成戰略展開,五十六個地面作戰師已採取戰略進攻的縱深梯次配置,其中蘇駐歐前線地區的陸軍師有三十一個。這三十一個師分別部署在東德(二十個師)、捷克(五個師)、波蘭'(二個師)、匈牙利(四個師),而且都是齊裝滿員的一類作戰師(十六個坦克師、十五個縻步師),坦克已達一萬三千六百輛、戰術飛機二千三百架、中程導彈五百八十三枚。此外正在加緊裝備武裝直升機、新式渡河架橋器材和水陸兩用車輛。這些師平時處於髙度戰備狀態,戰時可立即投入戰鬥。

與此同時蘇聯本土距西歐鐵路幹線較多,有直接通往西歐的陸上交通線,來自蘇本土的第一批作戰師,在開始動員後約需五天時間即可到達西歐戰區,此後將以每天到達三個師的速度持續下去。兩週內兵力將迅速達到高峰,華約與北約交戰雙方可能形成的兵力比例是:兵員為一點五比一至二比一,坦克為二點四比一,飛機為二點三比一,北約部隊動員以後達到高峰要三十天時間。

由於蘇聯及其東歐盟國軍隊與北約中歐戰區軍隊處於直接對峙狀態,蘇軍可以利用中歐的橫向公路和鐵路,從左翼、右翼或中線實施首次突擊。此外,西歐的大城市、主要工業設施和交通中心都在蘇聯作戰飛機的作戰半徑和中程導彈的射程以內,蘇軍從內線陣地就能使北約幾乎在地面戰鬥打響以前完全喪失戰鬥力。北約兵力較弱的英、比、荷軍隊部署在易受攻擊的北德平原,而裝備優良的駐歐美軍卻部署在較易防守的地區。中歐戰區公路、鐵路網密佈,尤其是西德的北部平原、富耳達山谷、霜夫走廊和多瑙河流域均有良好的東西向道路網,蘇軍裝甲部隊如進攻順利開戰後的三天內進抵萊因河。

不過西方目前擁有先進電子情報和高階衛星偵察手段,蘇軍發動無預警的突然進攻是難以做到的,由於平時蘇軍三分之二的坦克和裝甲輸送車(包括步兵戰鬥車)是封存的,蘇駐東德地面作戰師所在位置平均距西德邊境約一百二十公里,蘇駐捷克地面作戰師的位置約離西德邊境一百至三百公里。這些作戰師需開進一百至三百公里才能抵達北約防禦前沿。另外捷克和波蘭的大部分地面作戰師兵力不滿員,需用幾周時間動員和擴充兵力,所以在蘇聯進行全面總動員之前,北約有最少四十八小時,最多八至十四天的預警時間。

從以上幾方面來看,如果蘇聯進攻西歐成功率相當之高,不過西德境內城市和森林地較多,蘇軍沿西德境內主要進攻通道前進,每隔四十至六十公里就有一座城市,平均前進九十公里就須越過一條大河;前邊二十五至三十公里,就須越過一條中等河流;前進五至十公里就須越過一條小河,北約部隊如能有效地利用城市和河流進行防禦,就會阻滯蘇軍裝甲部隊的快速進攻,

再加上蘇軍後勤更大程度上依賴容易受到空軍、游擊隊或空降突擊隊的襲擊的鐵路,蘇軍國內的鐵路比東歐的鐵路寬,這必然在運送補給品方面受到耽擱。蘇軍裝甲部隊在進攻中推進一百英里,其大部分坦克會遭損壞。但蘇軍地面作戰師所屬維修營僅編有二百人,不可能完成維修五百輛裝甲戰鬥車輛和上千輛其他車輛的任務。北約能不能擋住進攻,關鍵在於蘇軍後勤有多強大了。

最新評論
  • 1 #

    蘇聯進攻西歐的作戰理論是戰術核武器開路,這個問題應該分析一下啊!

  • 2 #

    你光從戰術上分析了。但是你忘記了戰略。武器越多越先進,樹敵就越多。東歐跟他不是一條心的,兔子跟他是死對頭,還有大洋彼岸他攻擊不到的燈塔國,加國,澳洲,印度,整個英聯邦,整個世界,他對付的了嗎?即使不動用核武,他也沒有取勝的把握。打起來的結果只有一個:毛熊亡國滅種。

  • 3 #

    很多年以前我看過一個雜誌上寫的美軍自己的評估,基本也是這個調調,野外根本沒法守也跑不掉,可能北約的部隊還沒在預設陣地展開,蘇軍都已經衝過來了。所以要多利用德國的中小城市,和在比利時荷蘭的一樣,這些中小城鎮都在交通線的交匯處,蘇軍不可能繞開這些城鎮高速推進而後勤不受到影響。但美軍自己也說,如果蘇軍拿出柏林戰役時候的勁頭,直接火炮洗地,不顧平民傷亡的話,中小城鎮的要塞化效果也不會太好

  • 4 #

    所以當時歐洲的策略就是最大程度遲滯蘇聯進攻速度,等待黴菌增援。

  • 5 #

    蘇聯戰略縱身很大,反過來看他需要防禦的地方也很大,而且很遠,蘇聯根本不敢

  • 6 #

    不可能發動進攻蘇聯東方還有個巨人需要防範,蘇聯最後失敗就是東西二面樹敵太多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國逼出來的鎮國神器:空警2000,有哪些創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