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德軍已佔領烏克蘭大部分地區,克里米亞半島成了希特勒下一步計劃的“眼中釘”。
它是黑海的門戶,也是蘇聯黑海艦隊的重要基地。從這裡向東可以控制高加索地區豐富的石油;掩護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左翼;佔領克里木機場後,還能徹底解除蘇聯飛機對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威脅。
這個油田可是德軍最重要的石油供應地,兩個多月前蘇聯航空兵從克里木機場起飛轟炸了它,熊熊大火燃燒了18個小時,把希特勒氣得直跺腳。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為解除後顧之憂,1941年9月24日,希特勒派心腹大將馮·曼施坦因率領德國第11集團軍和一部分羅馬尼亞山地軍向克里米亞半島大舉進發。
經過一個多月激烈戰鬥,德軍佔領了半島大部分地區,只剩下西南端的塞瓦斯托波爾港口還在蘇軍手中。此後近9個月時間裡,十幾萬紅軍戰士在這裡與德軍殊死搏鬥,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鮮血。著名的30號炮臺從開戰之初一直怒吼到最後,打得德軍心驚肉跳,不敢回憶。
後來蘇軍彈盡糧絕,不得不被迫撤離。他們用生命和熱血將德軍牢牢釘在這裡,使希特勒進攻斯大林格勒的計劃一拖再拖。最終幾十萬德軍在冬季嚴寒中一敗塗地,成為德國失敗的轉折點。
30號炮臺
那塞瓦斯托波爾的炮臺要塞為何如此強悍呢?
一、歷史上不斷的建設強化。塞瓦斯托波爾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地理位置也極為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783年俄國得到克里米亞半島之後,便圍繞著港口修牆築壘,很快把這裡建設成一個銅牆鐵壁的軍事要塞。
到20世紀初,原先的岸防炮臺已經落伍了。火炮口徑小隻有11英寸,比不上14英寸艦炮;手動裝填慢2分鐘1發,比同期英國戰列艦主炮2發/分的射速慢了4倍。
此外,舊炮塔都集中在塞瓦斯托波爾峽灣兩側,不能抗衡30公里外開炮的新式戰艦,整個岸防體系急需升級。
1905年俄國政府總結日俄戰爭失利教訓後,決定增加2座龐大裝甲炮臺,加強塞瓦斯托波爾海岸的防禦力量。俄國軍事家同時也是作曲家的安東諾維奇·居伊將軍建議在北部約5公里的阿爾卡達高地上建造第一個炮臺。
尼古拉耶夫工程學院的N·博伊尼茨基教授採納了建議,設計新炮臺並做了大量創新。設計完成後很快獲批,1912年正式開工。
2座炮臺分踞南北,北面是30號炮臺,南面是35號炮臺。只不過一戰爆發和沙俄倒臺大大推遲了施工進度,直到1934年才陸續完工。德軍將這2座炮臺稱為“馬克西姆·高爾基一號”和“馬克西姆·高爾基二號”。
兩座炮臺一南一北
8年後,這些紅色炮臺將震驚世界,成為戰爭史上熠熠生輝的明珠。因30號炮臺離德軍更近,所以成為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中的絕對主力,也是德軍的主攻目標。
二、先進的炮臺設計。居伊-博伊尼茨基方案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炮臺設計之一。每個炮臺裝備2座Mb-2-12型雙聯裝炮塔,M1913式305 毫米火炮由戰列艦主炮發展而來,射程 44 千米。
305毫米重炮
火炮瞄準、裝填都是電動的,同時也保留了人工操作。17個電動機驅動1360 噸重的龐大炮塔做360 度旋轉,既能對付海上敵人,也能對陸攻擊。這一特點讓二戰德軍吃足了苦頭。
炮臺佈局
整個炮臺長 130米、寬 50 米;彈藥庫、發電站、生活區、武器室等都隱藏在 4 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外殼中。炮塔是唯一露出地面的部分,上面覆蓋著 406 毫米厚的鋼鐵裝甲,炮彈由特製的推車從地下鐵路運進來。
指揮中心在650米之外,深藏在地下37米處,通過地下通道與炮塔相連,還有6個隱蔽的觀察哨所。整個炮臺可以控制約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還部署了3門高炮和4挺高射機槍防空,5座重機槍堡壘防止步兵偷襲。
5000平方公里火力範圍
它是一個十足的火力要塞,堅甲巨炮讓德軍絕望。
三、優秀的指揮員和英勇無畏的紅軍戰士。1937年,海軍大尉喬治·亞歷山大被任命為30號炮臺司令,負責作戰指揮。
1941年11月1日,德軍第132步兵師先頭部隊在阿爾瑪火車站集結,準備攻擊俄羅斯海軍陸戰隊第8旅。正當德軍士兵忙碌時,一串尖利的呼嘯聲劃破長空,30號炮臺怒吼了!68枚巨大的炮彈從頭頂落下,炸的德軍人仰馬翻,士兵慌亂之中連東西南北也分不清了,原定計劃只能取消。
11月2日,炮臺又收拾了一隊在巴赫吉薩雷休息的摩托化步兵連。爆炸衝擊波、彈片和大火摧毀了40多輛卡車和坦克。
30號炮臺牛刀小試,便取得累累戰果。不過參謀人員認為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因為最初射擊太隨意,導致精度不足浪費彈藥。
於是炮兵連又在各處增加了20個觀察哨所,甚至派出觀察員空降到德軍後方,引導攻擊敵人的運輸、通訊部隊和軍需倉庫。炮臺開火次數雖然減少了,但射擊精度大幅提高,總體戰鬥力更強了。
12月28日,德軍4個步兵營在12輛坦克支援下逼近指揮中心。坦克離指揮中心一度只有300米,危急時刻亞歷山大指揮炮兵用很少使用的概略瞄準方式直接開炮!
一聲巨響山崩地裂,剛才還耀武揚威的德國坦克消失了。地面上只留下一個大坑和一堆無法辨認的金屬碎片。蘇軍趁機反擊,德軍狼狽的退回貝爾貝克山谷。30號炮臺在此後的戰鬥中屢屢發威,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價。
四、德軍攻擊手段不足。德軍曾試圖從空中轟炸,但炮臺被偽裝網和灌木叢嚴密的包裹起來,德軍飛行員找不到目標。周邊高射炮組又都是經驗豐富的老手,打的又快又準,德軍飛機也不敢停留。
曼施坦因無計可施,只能從德國調來600毫米“卡爾”臼炮和800毫米“朵拉”大炮。這些巨炮是為法國馬奇諾防線準備的,但當年德軍從阿登森林繞過防線,沒有用到它們。曼施坦因很熟悉它們的威力。
“卡爾”臼炮炮彈重2噸多,能摧毀3.5~4.5米鋼筋混凝土裝甲。更恐怖的 “朵拉”巨炮 ,800毫米炮彈重7噸多,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或8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層。
不過,巨炮在手的德軍仍然拿炮臺無可奈何。“朵拉”巨炮威力雖大,精度卻不怎麼樣,炮彈也不多。48次發射中只有一枚炮彈擊中一個軍火庫,其餘戰果乏善可陳。此後便退出戰鬥,運往北方支援列寧格勒戰役了。
威脅更大是“卡爾”臼炮。它射程不遠只有3.5千米,但精確度更高,炮彈也多。6月6日,“卡爾”臼炮炸壞了一號炮塔的兩塊裝甲板,第二天又在鋼筋混凝土外殼上打了個洞。
6月6日~14日,“卡爾”臼炮一共發射172枚反混凝土炮彈和25枚高爆彈。就是炮彈品質差了點,據說有40% 的炮彈沒爆炸。
“朵拉”巨炮
德國空軍也發動了600餘次空襲,用1噸多的炸彈狂轟濫炸,但30號炮臺4米厚的混凝土外殼根本不怕它們。
五、蘇聯大後方的全力支援。塞瓦斯托波爾是一個港口城市,可以從海上補給增援。德國海軍太差,從來沒取得過黑海制海權。所以蘇聯組織了大批船隻運送物資彈藥,又增援了8萬多援軍。英勇的紅軍戰士和堅固炮臺一起頂住了德軍一波又一波進攻。
12月份蘇軍在刻赤半島登陸,德軍腹背受敵。曼施坦因不得不停止進攻,掉過頭來解除刻赤半島威脅。直到第二年5月中旬,刻赤半島戰鬥才全部結束。
六、尾聲。1942年6月17日,德軍向30號炮臺發起總攻。炮臺打光了所有炮彈,連訓練彈都用完了。炮兵們又發射火藥包,70多公斤的藥包能產生1000℃高溫氣流,消滅大量德軍步兵。
德軍步兵和工兵沿著彈坑,一步步跳躍到炮塔附近,用炸藥摧毀了最後一門主炮。30號炮臺的怒吼聲終於停止了,它光榮的完成了所有任務,即將走到終點。
6月22日,亞歷山大下令突圍,但北面被德軍機槍封鎖,第一小組只有幾個人成功逃出。德軍把汽油倒入炮臺縫隙裡點燃,逼他們投降。
亞歷山大讓人炸燬所有炮塔、發動機和裝置,讓其他人前往南方的克里米亞山區加入游擊隊。他和幾名炮手最後從地下通道離開,第二天不幸被德軍包圍,被俘後壯烈犧牲。
直到戰鬥結束,德軍也沒能奪取30號炮臺的戰旗。據說它被蘇軍燒燬了,也可能封存在某一面牆裡儲存至今。
德軍佔領炮臺後,工程師進行了詳細考察,繪製了圖紙,他們稱讚這些炮臺是“軍事工程史上的傑作”。曼施坦因巡視炮臺,得意的笑了。這是他最後一次微笑了,此後一連串的失敗讓他痛苦難言。
戰爭結束後,蘇聯重建30號炮臺並升級了主炮。指揮中心也加裝了先進的雷達和火控系統,可以更快的向海上目標開火。炮臺能承受化學攻擊,能抵禦2噸重的反混凝土炮彈打擊,甚至能抵禦戰術核爆炸。
現在重建的炮塔
現在岸防炮兵已撤離,但它仍在編制內,如果需要,一個月內就能恢復射擊。它仍然是塞瓦斯托波爾的神聖守衛,將繼續譜寫新的傳奇!35號炮臺沒有重建,它改建成博物館,供後世的人們參觀,永遠記住那段殘酷的歷史。
-
1 #
-
2 #
莫斯科方向吃緊,蘇軍主力都調到莫斯科去了,無力援助塞瓦要塞,否則還能堅持更久。
-
3 #
說再多也沒用,還是被攻破了,
-
4 #
是蘇聯人強!頂了九個月
側檢視上寫的305裝甲,406裝甲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