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話說,1972年的時候,美國和蘇聯簽訂了一個條約,名叫《反彈道導彈條約》(2001年12月,美國總統布什正式宣佈退出該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我們今天看來很怪異:規定美國和蘇聯雙方,都得限制各自用導彈攔截對方導彈的技術和能力。

換句話說,如果蘇聯向美國發射了導彈,美國人能用的手段很少,幾乎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在自己的領土上爆炸,反過來也是一樣。當然條約規定的細節很複雜,我們都略過。

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這個奇怪的邏輯。

1972年的時候,美國和蘇聯是敵對國。居然簽訂了一個互相不準防禦的的條約。這就等於說,我和一個關係不好的鄰居,不是約定鄰居不能來我家偷東西,而是約定我們互相家門不上鎖。

這可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過去,國家和國家之間的軍事戰略協定,基本上只有一個模式,那就是限制雙方或者其中一方的軍事武力的數量或者規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凡爾賽條約》和《華盛頓海軍條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和奧匈帝國被打敗了。奧匈帝國直接被肢解,德國雖然可以繼續存在下去,但是為了避免它再一次發動戰爭,協約國對德國的軍事力量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比如,在陸軍方面,德國只允許保留十萬軍隊,而且不能擁有坦克、重炮等等,甚至重機槍這樣的重型武器。海軍方面,德國不能有潛艇、航母、戰列艦這樣的大型戰艦,最多隻能保留幾艘老式的巡洋艦,人數也不能超過一萬五千人。

說白了,就是讓德國完全喪失進攻的能力,不讓它再有機會興風作浪。

而且,限制對方力量這個邏輯,不只是在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存在,在戰勝國之間也是一樣,這就要提到《華盛頓海軍條約》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法美日這幾個結盟的國家之間,也展開了一場軍備競賽,誰對誰都不放心。

其中擴建海軍是最燒錢的,一艘戰列艦或者航空母艦可是動輒上億的軍費。美國當然財大氣粗,別的國家都不放在眼裡,直接向傳統海軍最強的大英帝國挑戰,美國製定了五年內生產137艘軍艦的計劃。

大英帝國當然也不能丟了面子了,眼看自己的海軍優勢要被美國人超越,於是公開表示:哪怕我們花光最後一分錢,也要保持海軍世界第一的優勢。

英國和美國還沒分出勝負,日本又插了一槓子,宣佈要搞一個“八八艦隊”計劃。就是說,日本要擁有兩個主力艦隊,每個艦隊的標配是八艘戰列艦和八艘巡洋艦組成,而且保持八年一次的更新速度。隨後,法國和義大利也跑過來湊熱鬧。

但這可是擴建海軍,太燒錢了!比如,日本為了搞那個”八八艦隊“的計劃,給海軍的撥款已經達到整個國家預算的三分之一,而且即使這樣,都還不夠。

這幾個國家一看,要再這麼玩下去的話,不用別人打,自己的財政就得先垮了。所以後來就由美國牽頭,幾個國家來美國開了一個華盛頓會議,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這個條約的另一個名字是“限制海軍軍備條約”。

這個條約就規定,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義大利五個國家的主力艦的比例是,1:1:0.6:0.35:0.35。也就是說,美國和英國之間誰也別壓過誰,別比了,保持勢均力敵的狀態就行了;而日本的主力艦數量,最多是英美的60%,不能再多了,多了就要拆掉;法國和義大利就只能是35%。

這個比例剛提出的時候,法國和義大利倒沒什麼,他們的主力艦還不到35%的規定比例呢,可以繼續造。但是日本就不行了,因為他現有的主力艦已經超過60%的比例了,所以日本強烈要求把比例上調為70%。

美國當然不幹,直接威脅道:如果你不同意這個比例的話,你造一艘戰艦,我們就造四艘。日本沒辦法,拼國力拼不過,只好簽字。

你看,這才是正常的思路:我用棒子,你就不能用弓箭;我用槍,你就不能用炮;我有十門炮,你就不能有一百門炮。過去的國際力量博弈,都是圍繞限制對方力量的思路展開的。

可是回到我們一開頭講的,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它的思路正好相反,是限制防禦對方的力量,這是為啥?

原因是核武器。道理很簡單,核武器不同於以往的任何武器,它一旦使用,就是超大範圍的無差別毀滅。也就是說,一旦打起核戰爭來,誰都不可能倖存。這個時候,再限制對方的武力就沒有意義了。

即使我有一千顆原子彈,而你只有十顆,那又怎樣?我也不敢打你啊,我連一顆原子彈也吃不消。所以,問題發生了逆轉,雙方要確保安全,恰恰不是限制對方力量的規模,而是要確保我對你的威懾是有效的。

這就是美國人說的,叫“確保互相摧毀”。一旦核戰爭爆發,我就可以沒有顧忌的向你投射所有核彈,一定要把你徹底摧毀,以至於雙方都不敢動手。

我們再清理一下這個邏輯。

在常規武器時代,相當於兩個人打架,當然是想辦法限制對方手裡的武器。你赤手空拳,我就不拿武器;你使兵刃,我就用兵刃;你用槍,我也用槍。

但是核武器時代呢?相當於兩個人都已經用刀頂在對方的要害了。那要確保安全和公平怎麼辦?只能是你放下,我也放下,我們倆同時放下。這就是1972年《反彈道導彈條約》這個奇怪邏輯的來歷。不限制進攻力量,而是限制防禦力量。

我們今天說這個話題,是因為想說一個詞,叫“相互依存”。所有個人、企業、組織、國家,它的生存狀態,都在向相互依存的方向演化。

在最開始的時候,任何人、組織的生存,靠的是自己的力量。在相互競爭的時候,著眼點也是力量對比。但是技術、經濟、社會向前演化,不管是核武器的發明,還是全球市場的發展,反正最終造成了一種狀態——

他人的存在是我們自身存在的前提,別人不能生存,我們也生存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競爭的方式也在悄悄發生變化,通過力量對比來衡量勝負,不再是唯一取勝方式,甚至已經不是取勝的方式。

假如,你現在把紐約佔領了,紐約的財富能歸你嗎?不會的,華爾街的生意做不成,豐富的連線、協作沒有了,紐約的財富會瞬間消失。

再比如,北上廣深的人要是把鄉下人全部趕走了,最終誰吃虧?鄉下人不能打工掙錢,自然吃虧;但是大城市的人可能連早點都吃不上,更別說經濟繁榮了。

今天,從《反彈道導彈條約》這個故事來看,現在的競爭,其實切換了一個邏輯:我的力量強大與否已經沒那麼重要,反正是相互依存的。想要勝出,只有一個辦法,我得讓所有人相信,我對你沒有威脅,願意跟你合作,遇到了矛盾我願意和你談判協商,我能和更多的人組織協作。因此我不僅更有力量,我也更加安全。

有一個比方說得好,過去時代的競爭,是拳擊賽,比的是能否把對方擊倒。而現在的競爭,是拔河賽,繩子不能斷,每一個競爭的參與者能做的,只是讓綁在一起的價值鏈條,向更有利於自己的方向挪動一點而已。

互相依存,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競爭的底層邏輯。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國陸軍下一代小隊武器競賽,RM277的設計最為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