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二戰中,德軍最為心驚膽顫的,就是蘇聯喀秋莎火箭炮那呼嘯而至,如同暴雨一樣的火箭彈。在這種可怕的武器面前,不知道多少德軍官兵被炸的灰飛煙滅,為他們的元首盡忠去了。然而,德軍其實也有自己的火箭炮,雖然投入不大,但是也讓盟軍和蘇軍士兵不寒而慄。

一、德國的火箭炮開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軸心國施加了嚴厲的懲罰。德國不僅僅要賠付天價的戰爭賠款,還要將軍隊大幅度縮水,部隊別說火炮,甚至連重機槍都不准許擁有了。

被協約國制裁後建立的德國國防軍,軍力和童子軍也沒有區別了。如果明天協約國就打過來,那德國就可以等死了。畢竟這就是小孩和壯漢打架,那是根本沒法贏的。

不過德國國防軍可不希望自己被協約國踩一輩子,為了繞開《凡爾賽條約》的壓迫,德國國防軍想出了許多奇招歪招。既然不讓有重機槍,那我就開發通用機槍。那你不讓我用火炮,那我就開發火箭炮。雖然戰後的德國,經歷了政治動亂、經濟蕭條和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天災人禍,但是德國人的研究熱情是一點都沒有降低。

此時的德國爆發出了驚人的動力和熱情,在1925年,赫曼·奧伯澤繼續了關於固態火箭的研究。1928年,弗利茲·馮·歐佩爾把火箭技術用在他的歐寶汽車上,搞出了一輛火箭推進汽車,當然這種東西肯定是不能量產的。

不過在1929年,火箭助推的飛機開始試飛,當然了一樣也用不了。而到了1931年,溫克勒發明了第一款液態火箭,更是把德國的火箭技術推向世界領先的地位。

此時面對這些成功或是不成功的嘗試,讓德國國防軍意識到,現在是時候開發一款火箭為推理的投射武器,以繞開那該死的凡爾賽條約禁止他們擁有火炮的規定了。對於那些經歷過1915年的毒氣大戰的老派將領也認為,是時候開發一種反應迅速,口徑夠大,射程也夠遠的武器,用來應對未來的化學戰。當年來說化學戰還屬於一種高大上的戰法呢,國際上也對化學戰沒有相應的嚴格公約來進行限制。

而對於那些有軍事革命思維的德國國防軍年輕軍官眼裡,火箭炮不僅結構簡單,而且短時間內就能往敵方陣地投擲大量的大口徑彈藥,將對方陣地化為一片火海。

而且打完彈藥之後,可以由車輛牽引迅速轉移,讓對方找都找不到你。如此方便的東西,現在不開發,更待何時啊?於是在德國國防軍炮兵專家,貝克博士的領導下,德國開始了以火箭為動力的武器的研究。

二、各式各樣不合格的火箭炮

一開始德國人打算採用自旋控制火箭,以期達到飛行穩定,而不是和蘇聯人一樣通過給火箭裝個尾翼來實現。不過這條路子其實比較難,效果也不好,英國和瑞典在19世紀末其實就試過了,精度是個大問題。

德國人這次研究出來的110毫米特種火箭(德語Wa.Prf.11)重15千克,發射管採用長3250毫米的長方形框架,用電點火器點火,最大射程4500米。計劃每個化學作戰營裝備18架這種發射裝置。

而經過實驗,德國人證明了英國人和瑞典人的結論是正確的,精度是不好。火箭彈的散佈點過大,差不多是都偏出去了,遠遠超過了軍方的底線。因此這種火箭炮也就成了失敗品,沒能進入量產。畢竟這種東西拿出去,如果精度如此之差,那麼可能毒氣都沒怎麼傷到敵人,全傷到自己人了。

而德國空軍赫爾曼·戈林團所裝備,編號為35式煙霧發射器的火箭發射裝置,也不是多成功。口徑100毫米,採用13倍口徑的炮管,發射速度為10~17發/分鐘。所發射彈藥分為35式破片殺傷彈、35式煙霧彈和35式化學彈,最大射程3250米,彈長43.3釐米,重6.8千克,採用6片尾翼控制飛行的穩定。

不過這玩意其實就是個火箭增程迫擊炮,比起正經八板的迫擊炮來說,除了射程和射速還湊合,剩下的那基本沒得看,造價過高,裝藥量,操作性,可靠性上都有問題,遠不如原來的100MM迫擊炮,重量還更重了。

而升級過來的48式煙霧發射器,雖然射程和射速都提高了許多,但是重量增加了八倍,成本提升了九倍。這種典型的德國風格差點沒把德國國防軍氣的暈過去,當場就把這種武器剔除了。

不過德國倒也不是沒有一點合格的東西,在經過研究後,德國人開發出了DO38型火箭彈。這種火箭彈和過去的不同,德國人另闢蹊徑,把火箭發動機放在火箭彈的前端,即戰鬥部的前面,在彈體周圍開了若干個分別傾斜14度的噴嘴,以便火箭彈旋轉並保持穩定。

而且這種火箭彈,連定向管都不需要,火箭發射時能導向就行。可以說,在經過一系列不成功的開發之後,在1938年,德國人終於搞出來一個可以用的火箭彈。

三、德味火箭炮

不過當時的DO38火箭彈還是有問題的,主要是單管發射的話,那火箭彈的意義何在?於是在1938年,德國人乾脆搞了一個六聯發射管加Pak36反坦克炮的炮架組合到一起的新型火箭炮。

該火箭炮俯仰角為5至45度,發射管長1300毫米,每個發射管內有三條導向滑軌,六個發射管呈順時針排列。發射時按下電點火器,按照發射順序點火即可。發射間隔為2秒,裝填時間90秒。當然了,按順序發射不是強迫症,而是為了受力均勻平衡。

按說這玩兒意其實不錯,不過當時的德國陸軍嫌棄這玩兒意威力小(150MM火箭彈還小?),而且機動性差,只能拖著走,所以不願意使用。不過當時德國陸軍的滑雪部隊急著找個玩兒意替代迫擊炮來發射煙霧彈,於是這種火箭炮就被化學部隊笑納了,並將其命名為41式150毫米煙霧發射器,綽號噴煙者41。

噴煙者41其實一開始在法國戰役裡非常的不出彩,原因是當時進度太快,不需要它去發射高爆彈打擊敵人。不過僅有的幾次發射,效果奇佳。

當時那巨大的聲響,都要把法國人和英國人嚇壞了,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飛過來了,更別提之後落地的爆炸了。在之後的北非戰場,噴煙者也有不俗的表現,可以說炸的英軍是人仰馬翻。不過當時德國陸軍還是把噴煙者41嚴格保管,不多加使用,通常只是打打煙霧彈罷了。

但這種情況在入侵蘇聯時發生了變化,這主要是在1941年7月14日的奧爾沙地區,德軍突然遭到火箭彈襲擊,鋪天蓋地的火箭彈呼嘯而至,讓德軍品味到了被炸的人仰馬翻的感覺。面對這種喀秋莎火箭炮,德軍的選擇就是用噴煙者41還擊。

不過噴煙者41雖然威力夠了,後繼者210毫米火箭炮威力更是強大。但是火箭彈數量卻比不了喀秋莎了,而且喀秋莎自己會跑,噴煙者41需要有人拖著走,那當然是比不過喀秋莎的。所以在和喀秋莎火箭炮的對抗裡,都被打的找不到北。

此時德軍就有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把火箭彈越造越大,最為奇葩的就是把320毫米火箭彈和300毫米火箭彈直接裝到包裝箱裡,然後打出去,節約發射成本。40式發射箱乾脆就是個木頭架子加導軌,41式好點,鐵片加導軌,一個發射箱裡4至6發火箭彈。

戰鬥時直接把這些發射箱放到陣地上架好,然後挨個點燃點火線,一個戰鬥部隊三十秒裡能發射出去160枚火箭彈,發射箱可以回收,也不考慮敵人反擊。當然缺點就是架設慢,也基本沒有可能二次發射。

另一個方式就是把噴煙者41或是40式火箭炮(就是那個鐵皮框架)按照發射角佈置在自家的SdKfz251/1半履帶裝甲車上,合成一個自行火箭炮。

或者把一個80毫米多管火箭炮放到法國製造的索瑪303半履帶裝甲車上,一次打出去48枚80MM高爆火箭彈。前者因為火力強大,所以綽號“陸上斯圖卡”。後者因為是武裝黨衛軍才有,而且還不是制式裝備,所以被戲稱為“希姆萊管風琴”。

而在戰爭中,這些火箭炮部隊對盟軍和蘇軍都形成了巨大的打擊。在東線戰場,無論是突破斯大林防線,還是在攻陷塞瓦斯托波爾時,德國火箭炮部隊都立下了大功。

而在西線的阿登反擊戰中,把美國第八軍的兩個師炸的人仰馬翻,戰線崩潰,也正是德國火箭炮部隊的1662門各型火箭炮所為。鋪天蓋地的火箭彈,幾乎炸的美軍官兵精神崩潰。

結語

德國火箭炮部隊是典型的從二線部隊,提升為一線主力。和那些被老牌支援的重炮部隊相比,雖然火箭炮部隊數量沒那麼多,但是戰績卻有過之而不及。

不過作為納粹幫凶,這些形形色色的德國火箭炮,最後也只能和納粹德國一起滅亡。而德國在火箭領域的研究,則被美蘇瓜分,在另一個時代相互對抗。

參考文獻:《二戰兵器圖鑑系列——戰地集結》

《二戰尖端武器鑑賞指南》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島鏈變通途,中國三種高超音速武器服役,新概念裝備顛覆傳統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