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中國產戰機在90年代大量湧現,到2000年以後集中裝備了一大批中國產戰機,海航和空軍都給出不少訂單。像J10、FC1和飛豹這樣的戰機技術研究大部分是從80年中後期到90年開展的,經歷了80年代末的中西方交惡和國民經濟體制大調整,所以大多數研究過程是比較曲折的。

這次我們就來說一型堪稱中國產最為艱難的戰機,這就是殲轟七戰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飛豹",大家也給可以從中品味一下,在當年資金嚴重不足,技術積累薄弱的情況下,開發一款戰機要付出多大的犧牲,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的。

殲轟七是一型完全國內自主研發的雙座雙發超音速戰機,既有殲擊機的作戰能力,又能滿足當時空軍和海航對地對海的打擊任務,之所以說"飛豹"艱難,是因為從1977年開始立項到1995年通過裝備審查,總過用時18年。

而在採購的問題上,空軍曾經一度放棄飛豹,還是海航由於缺少較先進的對海攻擊戰機,所以堅持搞下去,最後空軍看到改進型飛豹的潛力,反而訂單還超過海航。畢竟空軍當時一眾先進蘇系戰機缺少精確打擊武器,有時候還在丟鐵炸彈的,確實有點小鬱悶。

不過這都是小事,最難的還是試飛階段,實際上1988年飛豹就已經首飛,此時離立項已過去11年。當時暴露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前輪擺幅巨大,座艙錶盤因為震動嚴重看不清字,甚至儀表盤都掉了好幾塊,不過由於是首飛這些問題多少可以理解,而且也很快得到了修復。

不過在後來的幾次試飛中,問題出現的就更多了,可以說是各種"滴漏跑冒",包括但不限於航空油料滲漏、飛機壓力失衡、電子裝置不正常放電等等,甚至還有一些蒙皮的鉚接部位脫落,這可能是製造水平問題,但是也不排除是設計問題導致飛行期間的機體不穩定,如果嚴重甚至會發生強度不夠空中解體。最嚴重的一次,在雨水中測試時,飛機表面滲漏進水後導致短路,既而飛機襟翼自動通電放下,飛行姿態處於失控狀態。至於漏油什麼的就不說了,這還可以從儀表盤上發現問題。

以上問題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似乎是很誇張的,完全不應該發生。最大可能還是當年因為體制調整,各個研究所和製造工廠有經驗的工人流失嚴重,而西飛當時和國內的幾個大廠相比本來實力就不在頂尖,所以面臨的問題就要更多了。由於忙於解決試飛中暴露的各種問題,原計劃的很多驗證專案都無法按時完成,這是造成研發進度拖沓的主要原因。

當然最驚險的還是在1992年的一次試飛,這次距離首飛已經過去4年之久,距離立項已過去15年,當時駕駛飛豹的是國內的"試飛英雄"黃炳新,參與試飛工作36年經驗非常豐富。這次他駕駛飛豹到達5000米,加速到1馬赫以上時,飛機再次開始明顯的顫抖,到1.1馬赫時已無法辨認儀表盤內容,這也是飛豹4架不同的試飛機都有的問題,就在黃炳新準備收油降低速度時,突然發現腳舵已無響應,尾部也有巨大碰撞聲,黃炳新判斷尾部的方向舵已經失靈了,幸虧這部分方向舵沒有碰壞機體部分,否則可能在空中就會發生不幸。

由於是雙座戰機,此時飛機上還有另外一名飛行員楊布鑫,兩個人並沒做過多的交流,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將飛機開回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機身感測器上得到資料,找出多架戰機都有的震動問題的主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飛機的方向舵大概相當於船舵的功能,但是船沒有舵最多失去方向,通過撞擊和減速都能停穩,但是飛機在空間狀態下,沒有方向舵是非常容易墜毀的。最後在駕駛員黃炳新頑強毅力的堅持下,艱難的一點點操作飛機減速,下降高度,穩定姿態直至著陸,最後的飛豹像是步履蹣跚的孩子歪七扭八的從空中降落。這時候所有人才發現原來的方向舵已無影無蹤,能夠駕駛無方向舵的超音速戰機返航,這在世界試飛歷史上也足以留下一筆了。

通過分析帶回來的資料,很明顯西飛已現有的技術很難搞定了,最後在報請有關高層後,請到中航閻良所以及成飛還有其他系統的專家十多人進行了大會診。最後的意見還是認為方向舵的扭轉剛度設計指標不夠,導致跨越音速時激波衝擊舵面導致了嚴重的形變,因而帶動機體整體抖動。知道原因後,飛豹最後的問題也很快解決了,最終修成正果。通過以上的故事,相信大家應該能感受到,在飛機的試飛和研製時,很多重要資料都是拿生命去換的,有些資料你自己不搞,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

現在飛豹有殲轟七A和殲轟七AII兩個版本,前者在海航服役,後者在空軍服役,主要改進是增加了電子吊艙。儘管這一款在戰機遠遠談不上驚豔,也不是中國產戰機最好的代表,但是它誕生在特殊的時期,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國內航空人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會永遠留存下來。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大山軼事:禁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