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國際社會佔主流的外交準則是“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無論是伊拉克還是美國的舉動都是從其利益出發,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出的反應。
就讓咱帶大家將上述問題分析如下:
一、戰爭前伊拉克概況
(一)石油儲量及出口量
伊拉克石油儲量極為豐富,圍繞石油上下游佈局的產業鏈是其經濟的支柱。境內已探明儲量高達1400億餘桶原油,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0%,在各國中高居第3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拉克的領土面積在世界各國中的排名只有第59位。
戰爭前,伊拉克日產原油至少100萬餘桶,絕大多數都用來出口,但出海口都位於周邊國家,通過管道運輸後裝船。
(二)軍事力量狀況
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前,伊拉克的軍事力量至少從紙面上看是極為龐大的,常規軍事力量即使同中國相比似乎也不落下風。
兩伊戰爭雖然雙方兩敗俱傷,但伊拉克的軍隊在此期間急速膨脹,當時伊拉克有120餘萬軍隊,2600餘輛坦克,4000餘輛裝甲車,3000餘門火炮,這也是薩達姆敢於發動戰爭的資本,也是24小時內即攻佔了科威特全境的原因。
二、入侵科威特原因
入侵科威特在薩達姆看來簡直是一舉四得,既可以解決出海口問題,還可以同時一勞永逸的解決邊境糾紛、債務問題和極大增加石油產量。
(一)搶佔出海口
由於歷史原因,伊拉克的出海口在南部只有區區50公里左右,這五十公里還是幼發拉底河形成的沖積扇平原,不具備建設深海港的條件。
伊拉克相對其他中東國家,人口較多,農業又欠發達,嚴重依賴石油出口帶來的收入。因為沒有較為便利的出海口,伊拉克的經濟命脈就相當於掌握在了別人手中,這是政治強人薩達姆無法容忍的。
周邊擁有出海口的國家只有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都是中東大國,兩伊戰爭證明伊朗吃不下,沙烏地阿拉伯又與美國關係極為交好,敘利亞本身出海口也小並和伊拉克歷來關係不錯,那麼就只剩下南部的科威特了。
(二)其他原因
入侵科威特前,因歷史問題,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邊境線一直懸而未決,爭端不斷。同時,科威特領土雖然不大,卻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幾乎完全將伊拉克封堵成了內陸國。另外,人口較少,軍事力量薄弱的科威特,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有近1100億桶,幾乎跟伊拉克持平。
科威特就像一隻肥羊,整天在餓狼面前走來走去,不僅意識不到危險,還趾高氣揚的上躥下跳,受到攻擊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三、美國干預的原因
(一)石油美元不允許哪怕是潛在的挑戰者
美國的霸權是建立在石油美元之上的,這是美國持續當前輝煌的基石,也是能夠褥世界羊毛的基礎工具。
如果放任薩達姆攻佔了科威特,那麼佔世界儲量將近20%的石油將由其掌控,基本上可以操控世界石油價格和交易方式。以其強硬作風,完全有可能拋棄美元,用其他貨幣或者自己搞一個貨幣出來對石油標價。
這種情況一旦出現,那麼美國印鈔就可以在全世界買買買的做法將受到致命打擊,這就讓美國面臨兩個選擇,要麼消滅伊拉克,要麼重新回到美元和黃金直接掛鉤的時代。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美元的發行量將會受到嚴格限制,回購和儲存黃金的成本極為巨大,這是習慣了成本極低的印鈔的美國絕對無法容忍的。
(二)絕對的碾壓式實力
一是,美國的綜合國力在當時可以說仍是一超獨霸的狀態,任何國家在經濟、軍事、科技等各方面都難以比擬,伊拉克實力盡管很強也沒辦法與其相比。
二是,美國有成熟的盟友體系,且多為發達多家,有較為完善的機制可以快速聯合起來展開一致行動,這樣讓雙方的實力對比進一步拉開。
三是,伊拉克吞併科威特的做法同樣不符合美國及其盟友以外的主要國家的利益,包括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等等。缺乏強力盟友支援的伊拉克更像是一匹孤狼,在面對群鷹的襲擊時,落敗也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