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年10月25日,“雄赳赳氣昂昂,跨國鴨綠江……”正式出兵朝鮮,拉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的序幕,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場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字,整整經歷了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終於打敗了美帝野心狼。
中國人民志願軍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巨大犧牲和代價,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俘虜美軍官兵近4000多人,俘虜英軍945人,以及數萬南朝鮮軍官兵,但是美國的飛機大炮與志願軍裝備水平的巨大差距,我們犧牲了18萬志願軍戰士,2.14萬人被俘,而在被俘的志願軍戰士中,還有部分女兵,其中有一名女兵名叫楊玉華。
歸國戰俘張澤石,曾經著有一本書——《我的朝鮮戰爭》,書中提到了楊玉華:1952年4月5日,美國俘虜營中出現了一箇中國女孩,美軍讓張澤石去為一名新來的女戰俘登記,知道了這位女戰俘名叫楊玉華,當時才16歲。
楊玉華告訴張澤石,180師突圍的時候,自己當時正在生病,行走都有困難,沒能及時跟上隊伍,導致被後面追上來的美軍俘虜。
戰場打仗,女孩子哪顧得上收拾妝容,特別是頭髮,為了方便當然更便於視力不受影響,頭髮剪的很短,和男生一樣的頭髮,又是穿著和男生一樣的軍裝,所以被俘以後一直沒有被發現,楊玉華其實是個女兵。
時間很快過去了兩個月,還是被美軍女醫生看出了破綻,最終被發現送去了女戰俘營。
楊玉華還說,當時一起的還有另外3名女護士,敵人衝上來後,大家都四散分開,最終只有自己被俘,其他三人不知去向。
楊玉華身世其實很悲慘,剛剛16歲的她已經在朝鮮戰場奮勇殺敵,可她從未見過自己的父母,自幼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想想今天的16歲還被稱作孩子,還在父母的監督下完成作業,心裡還有對父母管教嚴厲的不滿。
楊玉華一晃到了13歲,那年考上了四川衛生學校,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還有一句話大家應該都會覺得有道理,那就是窮人的孩子愛學習,成績優異的楊玉華跳級參加了中專考試併入學。
三年學習完畢,楊玉華自告奮勇來到了朝鮮戰場,在那個年代,年輕人都是能為祖國作貢獻,為自己進步的動力與驕傲,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楊玉華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戰士,作風勤儉,在戰場上被人稱讚為軍中綠花。
楊玉華年紀雖小,卻非常富有同情心,更加富有愛心,看到兵哥哥受傷,常常傷心得淚流滿面,心疼至極。
1951年12月,長津湖戰役打響,180師奉命堅守,遭到了敵人的瘋狂攻擊,由於裝備與人員方面的懸殊,我軍雖拼死抵抗,但損失慘重。
看著滿地的傷員,楊玉華雖然還生著病,卻不忍離去,悄悄進入戰壕,並安慰那些受傷的戰士,最終由於有病在身,行走不便,被美軍俘虜,受到美軍慘無人道的虐待。
志願軍文工團成員胡一山,曾經在板門店親自參加了遣返戰俘接待的工作,後來在他所著《相逢相思在戰場》一書中,是這樣描寫楊玉華::“她(楊玉華)哭著告訴我,當時和她關在一起的還有另外4名女同志,那4名戰友後來都因為不堪忍受美軍的凌辱,相繼自殺或遇害。她們生前曾囑咐楊玉華,讓她無論如何要活著回去,告訴祖國和人民她們沒有給祖國、人民丟臉。”
美國軍隊當時覺得為一個女戰俘開一個戰俘營也不合適,把楊玉華送到朝鮮人民軍的女戰俘營裡面,朝鮮人民軍被俘的女兵很多,同她們一同關押。
戰俘被美軍抓到,折磨虐待可想而知,楊玉華那麼年輕的戰士,受到的生死考驗與慘無人道,絕對比我們今日所瞭解的要殘暴兇惡百倍,看看當年伊拉克戰場上,美軍對於伊拉克平民與俘虜的毫無人性,再看看前段時間曝出的澳大利亞軍隊對於阿富汗平民和俘虜的隨意殺戮,就不難想象60多年前,我們的志願軍戰士特別是女戰士被俘虜後經歷了什麼。
上世紀80年代,曾經出版了第一部反映志願軍戰俘的紀實文學——《志願軍戰俘紀事》,書中還有胡一山對於當時女俘虜的講述,也許從另一個方面可以得到進一步證實女俘虜曾經的苦難。
《志願軍戰俘紀事》書中是這樣說的:當時有5名被俘的志願軍女兵,美軍士兵失去人性,強拖女俘入帳篷凌辱,女兵們拼死反抗,其中有一位女兵意圖奪槍自衛,惹惱了兇殘的美軍士兵,結果4名女兵被打死,一名女兵因被其他4位女兵壓在身子底下得以倖存下來。
《志願軍戰俘紀事》書中沒有提到這名倖存女兵的名字,在相對保守的80年代,也許是出於對女兵的保護,但如果再看胡一山《相逢相思在戰場》一書提到的相關內容,很容易進行聯想或者推斷,這名堅強的女兵很有可能就是楊玉華。
事實上,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女兵主要從事搶救傷員與醫護工作,數量不會太多,我們在觀看電影《上甘嶺》時,女衛生員玉蘭就是其中一個,撤退轉移之時,女兵肩負的任務很重,當然也是重點保護的物件。
被俘後,面對毫無人性、兇殘至極的美軍,16歲的楊玉華表現出了過人的膽量,怒斥敵人無恥做派,不受誘惑,更有絕食抗議,表明自己的志向。
回到北京以後,部隊組織上安排楊玉華去軍區醫院上班,在這裡認識了一位男人,繼而結婚成家,但是這段婚姻給楊玉華帶來了莫大的傷害。
楊玉華曾經深愛丈夫,婚姻卻是不幸,觀念不同無法融洽生活,最後丈夫無情地背叛了楊玉華。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楊玉華自願轉回老家,離開繁華熱鬧的大城市,去了偏遠的小山村,在一所偏僻的小學一邊教書,一邊帶著年幼的孩子,很多學生由此得到了再上學的機會,改變了一個個人生,直到楊玉華1986年退休。
楊玉華對於鄉村教育的奉獻,當地百姓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支援。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讓觀眾再次瞭解那段歷史,曾經那些為國為民、保家衛國,奔赴朝鮮戰場的英勇志願軍戰士,我們該有怎樣的尊重與敬畏,他們不僅僅是那個時代最可愛的人,更是我們當今甚至以後永遠最可愛的人,國家與人民當千秋萬代永生銘記。
在娛樂圈娛樂至上的今天,在小鮮肉比比霸屏的今天,16歲的志願軍女戰士楊玉華的故事該給我們年輕人怎樣的思考,我們的正能量該給當今年輕人帶來什麼樣的榜樣作用,這是我們每個人的社會責任,不容忽視,你們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