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一說起國民黨五大主力,多數人第一反應是美械部隊中央軍,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實。

國民黨軍隊的最早成立於1942年的蘭姆卡,是以新一軍為主體的駐印軍。國軍第二支的美械軍,則是1943年陸續接收美國裝備的第二次遠征軍。第三支則是卅四年甲種軍。這些美械軍有哪些裝備,那些部隊戰鬥力更強,聽我給你一一介紹。

駐印軍,主體是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後撤入印度的新22師和新38師。新22師撤入印度時,帶上第五軍直屬部隊也只有3000多人,基本沒有戰鬥力,裝備也幾乎是零。新38師稍好一些,建制基本沒問題,保留了四分之三的戰鬥力。

這兩支殘兵敗將,在中國國防部和美國代表史迪威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新一軍。名義上,新一軍包含了建立了炮兵團、化學兵團、工兵團、汽車兵團、輜重團及通訊營、戰車營等龐大部隊,然而這些部隊實際上是史迪威的直屬部隊,新一軍軍長鄭洞國根本管不了。

1944年8月,駐印軍在內地增援的情況下,擴充為兩個軍,一個是孫立人的新一軍,一個是廖耀湘的新六軍。這兩人原本是新38師和新22師的師長,鄭洞國的新一軍本來就沒有什麼軍一級機構,實際上被史迪威排擠,到現在終於理順了。

以原定計劃,國軍請美國給裝備30個師,後來談判中擴大為90個師。可是,因為美國的先歐後亞政策,對中國軍隊的裝備並不熱心。國軍調了最精銳的六個軍10個師到緬甸戰場,可是在訓練和補充美械的過程中卻很不順利,1944年5月反攻開始,也沒有也沒有完整的裝備和訓練。

遠征軍裝備美械困難比較大,主要原因是有兩個,第一個,遠征軍集結在滇西怒江東岸,所需槍支彈藥全賴運力有限的駝峰航線,當然無法與在蘭姆伽面對面接受美國全方位援助的駐印軍相比。第二個,中、美之間在軍援數量、軍援內容、軍援物件等方面的持續對立和反覆論爭,使得遠征軍所分配的各項物資較原計劃損之又損。

史迪威走了,魏德邁來了。魏德邁一到中國就計劃編練出50個美械師用於對日反共,其中第一批是9個師,加上原本的27個美械師,總數量達到36個。這項計劃就是“三十六個師整編計劃”,當然更多人把它稱作為“民國三十四年甲乙兩種軍編制表”。

就這樣,駐印軍序列的新一軍、新六軍是第一批美械軍,遠征軍序列中的第二軍、第六軍、第八軍、第五十三軍、第五十四軍、第七十一軍是第二批美械軍。第三批美械軍分別是衛戍昆明的第五軍和位於湘、鄂、黔地區的第十三軍、第十八軍、第七十三軍、第七十四軍、第九十四軍。

到1945年8月,國軍共形成了13個美械軍,39個美械師,基本上都達到了奇裝滿員。可惜,十幾天日本就投降了,這些美械軍戰鬥力怎麼樣,根本沒有在戰場上檢驗過。

三批美械軍,只有第一批的駐印軍是正牌的,其他都不怎樣。

從編制上看,駐印軍所轄每個師都比較強大,其裝備的重武器數量已經超過國內一個軍。駐印軍中每一個團的火力,已經優於國內一個師的水平。一個步兵團轄三個步兵營、一個迫擊炮連(裝備12門82毫米迫擊炮)、一個戰防炮連(裝備8門美製M3式37毫米反坦克炮)、兩個輸送連(人力、馱馬各一個)、一個通訊排、一個特務排。

等到衣衫襤褸的遠征軍與裝備精良的駐印軍會師,遠征軍也開始了全面換裝,只不過,裝備水平更多參照了國內軍隊的編制,而非美軍編制。其中,軍屬炮兵營雖然採用美式編制編成,裝備的卻是12門75毫米山炮或野炮,而非更大口徑的105毫米美製榴彈炮。甚至是,還有的部隊依然使用了蘇聯購買76.2野炮。

1945年的卅四年甲種軍,情況比遠征軍好很多了,但是依然比不上駐印軍。作為天之驕子的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彙報說“師於補充期間,因任務及防地不時更換,未能按新編制補足,目前以兵員之額,六零迫炮外餘尚堪配帶,爾後兵員充實,武器則實有不敷之感。”第十一師尚且如此,其他軍隊可想而知。

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在抗戰結束前夕,其裝備中就有3112支“美三零步槍”、330挺“比林式輕機槍”、27挺“五五戰防槍”、72挺“白朗林式重機槍”、30門火箭筒、970支“湯姆式衝鋒槍”。所以,卅四年甲種軍,介於駐印軍的全美械軍和遠征軍的半美械軍,實際上算是四分之三美械軍。

具體來說,三批美械軍裝備情況如下:

知事說:國軍的美械軍也分三六九等,這39個美械師,本來是用來對付日本鬼子的。結果成立不久就用來發動反人民的內戰。國軍學美國搞美械師,最終在解放戰爭中遇到了後勤補給這個大難題。到解放戰爭後期,國軍將士都不願意使用自動化武器,反而要求裝備日本三八式。可是國軍的積重難返註定了他們不能迅速改進裝備並且加強相應訓練。到了淮海戰役中,美械部隊稍微遇上困難就一籌莫展,等待空投物資,老蔣把整個國統區都搜刮崩潰了也養不起這些少爺兵,最終,戰爭就這樣輸掉了。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航母不是大國地位象徵嗎?為何防長紹伊古說:俄羅斯不需要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