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國建國後戰爭的人都知道,我們在1979年的2月到3月,這一個月的時間中我們就在對越反擊戰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在這之後,中國與越南的戰爭卻並沒有完全結束,1984年4月至1989年10月,在5年又7個月的時間裡,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雲南省麻栗坡縣老山地區,對越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攻防作戰。
老山地區地處熱帶,不僅環境惡劣,地理位置也不好,軍隊所需要的物資,補給運送困難,不是一個適合軍隊作戰的地方。因此當時的軍區領導,最初的策略是趕走越南入侵還有,就撤軍,但是越南在此之後依舊隊我軍發起大規模的反撲,勢要爭奪老山地區。因此遵照軍委把老山戰場變成一個練兵場,輪換部隊參戰,通過實戰鍛鍊部隊的指示,在統一的部署下,先後有14軍、11軍、1軍、67軍、47集團軍、27集團軍、37師到麻栗坡參戰。
在與越南軍隊進行的持久陣地戰中,我軍一直貫徹著堅守防禦中採取攻勢行動的思想,整個老山作戰,分為三個階段。1984年4月2日至4月27日,歷時26天,是炮擊作戰階段;4月28日至5月1日,歷時4天,是進攻作戰階段;5月2日至1989年10月30日,歷時5年又6個月,是防禦作戰階段。從上述時間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防禦作戰階段是老山前線歷時最長的階段,防禦是最為主要的作戰型別。不過在這之後,了配合政治外交鬥爭,對越南施加軍事壓力,我軍開始組織了規模大小不一的出擊作戰,兵力規模為一個加強步兵連。
當年我越軍也是在面對我軍的出擊作戰中,不僅出現了大量的損失,而且軍隊士氣也嚴重受挫,為此越軍一直在總結經驗,也對我軍的打法作出了深入的研究,根據記載,他們覺得我軍的出擊作戰有這4個特點:
1、圍點打援
集中兵力對敵軍(指越軍,下同)發起多路進攻,協同各兵種祕密接近目標並出其不意發起進攻,使敵軍無力抵抗,進攻某一據點時,集結大量兵力,並對臨近幾個據點採取鉗制戰術,破壞敵軍支援體系。
2、炮火急襲
集中炮火,向敵實施炮火奇襲,摧毀敵軍工事,打垮敵軍,挫傷敵人士氣,在向敵軍發起進攻前,採用炮火佯攻,將讓敵軍隱蔽在工事內,以便步兵抵近發動奇襲。
3、迂迴穿插
將正面進攻與兩翼迂迴和後翼結合,對敵軍形成分割包圍之勢,在攻佔陣地後,迅速搶佔制高點大家敵方指揮部,;同時向兩側發展進攻,配合其他各路的戰鬥。
4、車輪戰
連續多次進攻,憑藉人數優勢,以連、排規模,對敵人進行連續進攻,迫使敵軍疲於抵抗,造成心理負擔。
不得不說,越軍的總結確實非常到位,但是哪怕在了解解放軍戰術,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還是隻有戰敗的結果,紙上談兵,終究不是戰鬥的勝利之道,實力才是硬道理,要怪也就只能怪自己當初自不量力,造成的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