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E系列的開發者們意識到必須對德國坦克(傳動裝置前置)的傳統佈局進行革新,否則很難在坦克總體設計上取得突破,於是,他們將傳動裝置重新設計並使之緊湊化,再與動力裝置結合在一起,統統後置(傳動裝置可靠性低一直是德國重型坦克的一大頑疾,不過從1945年初的黑豹開始,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E系列這樣做的背後證明德國重型坦克終於成熟了)。驅動輪也跟著“搬家”,發動機也引入了渦輪增壓和新式冷卻技術,大大提高了發動機功率(這又是德國重型坦克成熟的一種表現)。
德國為了應付盟軍和蘇軍的強大的坦克攻勢,提出了E系列坦克計劃,也就是通用坦克計劃。E系列的設計理念較為先進,其通用化的設計思想也相當富有前瞻性。但隨著德國在戰爭中節節敗退,希特勒將希望寄託於各種稀奇古怪的新式武器,留給E系列的研發資源並不多。E系列也沒能真正投產併發揮設計中的用途。最後,隨著第三帝國的垮臺,E系列和其他各種新奇的設計方案一起被盟軍繳獲,淪為今天軍事愛好者們的談資。
高效能輕型戰車——E10
E-10重10-25噸,又分為三種設想。
⑴KHD公司的驅逐戰車38(D),這個設計是後世認知度較高的方案,用於取代追獵者坦克殲擊車(Hetzer)。它採用捷克38(D)坦克底盤,原型車裝75毫米Pak39 L/48炮,生產型裝75毫米Pak42/1 L/70炮,戰鬥力和“黑豹”相當,正面裝甲厚80毫米,傾角和“追獵者”相同.該車有幾處創新:一是發動機,採用梅巴赫HL64燃油噴射式發動機;二是懸掛,為全輪獨立式液壓懸掛;三是變速裝置和發動機後置使維護簡捷,同時加大了戰鬥室的有效空間。E-10的外形緊湊,全重16噸,車高1.75米。從側面看非常扁平,擁有良好的防彈外形和隱蔽性。載彈量55發,設計公路時速70公里/小時。
⑵輕型多用途坦克,同樣以38(D)坦克為基礎,裝Pak42/1 L/70炮。
⑶輕型標準化自行火炮,用以取代德軍原有的105毫米以下口徑全部牽引和自行火炮。
後兩個方案由於種種原因,並未獲得廣泛的認知。
實際上,E系列作為著名的紙面計劃,被國內的軍事愛好者廣泛認知,也要到20世紀90年代之後了。由於E系列計劃在可操作性上優於很多同期的德國新式武器,在部分崇拜德軍技術的愛好者中產生了較大的反響。但這並不能改變紙面計劃的本質,在當時的技術和財力下,1944年後的德國根本沒有能力量產E系列。作為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在計劃上的替代者,E10也僅僅只能是紙面上的替代者。
E-10的效能資料
戰鬥全重(噸):12噸
乘員(人):3人
發動機型號:Maybach HL 100 / 400hp Argus / 300hp
武器裝備:75mm Pak 39 L/48 (原型車)
保時捷博士的又一力作——E-25
E-25實際上是指重25~50噸重的戰車,用來替代老舊的三號、四號坦克及其變型車。這個方案有3家著名公司參與競爭——保時捷、阿格斯和阿得勒參與。計劃的專案有:中型驅逐戰車、突擊炮和重型自行火炮等。
保時捷博士設計的E-25驅逐戰車具備E-10的所有優點,不過由於車體加大,E-25的戰鬥力也隨之提高。它的主炮是新型的75毫米Pak44/2 L/70炮(還可裝配先進的“食雀鷹”FG1250型紅外夜視瞄準具),理論上可在1600米外正面擊毀蘇軍的IS-2坦克,但沒有實際戰例。但有人認為,其威力和黑豹F型坦克上的KwK44/1相同,後者在1200米外用鎢芯彈可擊穿IS-2中期型(1944年型,這也是IS-2的標準量產型)的炮塔正面裝甲。而KwK44在KwK42的基礎上改進了後座裝置,後坐力由12噸加大到了18噸,火炮威力增幅不詳。
E-25的輔助武器是一門可以360度懸轉的20毫米機關炮。
E-25的正面裝甲與E-10相同,也是80毫米,不過為了加大車內空間而使車體正面傾角由E-10的30度增為45度,車體高度也比E-10高,和追獵者相當(追獵者的車高為2.17米)。
E-25的車重為27噸,發動機為梅巴赫HL100型(400馬力),導致速度達不到預想值,因此計劃換裝功率更大的600馬力發動機(研發中)。這樣E-25整車的單位功率為20hp/t以上,設計效能超過蘇軍的Su-85/100坦克殲擊車。
根據盟軍戰後找到的德軍1945年1月23日的報告顯示,已經有一些裝備梅巴赫HL100型400馬力發動機的E-25車體完工,但沒有更確切的情報來證實有完全裝配成形的實車。這也是德國後期大部分新式武器計劃的通病。或許正因為沒有實車,反而給後人留下了更多遐想的空間。E-25的技術性能
戰鬥全重(噸):27噸
乘員(人):
發動機型號:Maybach / 400hpArgus / 600hpMaybach HL 230 P 30 / 12-cylinder / 700hp
武器裝備:75mm Pak 39 L/48 75mm Pak 42 L/706
E-50和E-75是德國人設計的兩種標準戰車,它們僅僅存在於圖紙上。E-50重50-60噸,計劃取代“豹”和“虎”式。它和E-75的外形幾乎一樣(注意只是車體,量產型E-75的炮塔外形類似於虎王坦克),E-50和E-75的懸掛系統,裝甲厚度和重量不同。E-50的綜合防彈能力比黑豹F提高了50%左右,它採用和黑豹2型一樣的 88毫米KwK43L71火炮。
E-50車體每側6個負重輪。懸掛系統為萊恩博士設計的外接盤式螺旋懸掛裝置,不佔用車內空間。它和E-75一樣採用動力系統後置,節約了近一噸的重量,另外取消車體傳動軸後,車高也降為2.60米。發動機為HL-234型,最高輸出功率為900馬力/3200轉。因此E-50可以達到60KM的公路時速!!這甚至已經超過了60年代的戰後二代坦克的水平了。(這種HL-234發動機的改良型HL234+型,比以前的HL234有大幅度的技術躍進,同時採用先進的燃油噴射和渦輪增壓技術以及特種冷卻液。最大輸出功率竟達到與後世挑戰者坦克帕金斯發動機相當的1100~1200馬力!!這又是當年德國的一項絕活,包括蘇聯美國在內的其它國家坦克發動機到了70年代才達到如此水平,比德國又晚了20多年)
E-50的二戰後期,E系列的開發者們意識到必須對德國坦克(傳動裝置前置)的傳統佈局進行革新,否則很難在坦克總體設計上取得突破,於是,他們將傳動裝置重新設計並使之緊湊化,再與動力裝置結合在一起,統統後置(傳動裝置可靠性低一直是德國重型坦克的一大頑疾,不過從1945年初的黑豹開始,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E系列這樣做的背後證明德國重型坦克終於成熟了)。驅動輪也跟著“搬家”,發動機也引入了渦輪增壓和新式冷卻技術,大大提高了發動機功率(這又是德國重型坦克成熟的一種表現)。
E50重型坦克
更重要的是E系列的設計者們還就如何使坦克內部空間分配更趨合理展開了探討:現代坦克的內部空間分配是:
E-50的火力與虎王同級,這我就不多說了,我們主要來看看E-50的裝甲防禦。
E-50的正面上車體裝甲為90毫米/30度(而且上車體裝甲沒有任何開口,)連機槍都沒有,防禦力相當不錯),下車體裝甲為70毫米/40度。車體側裝甲與虎王相同,為80毫米/75度。E-50的炮塔外形基本與黑豹F相當,不過加厚了側甲厚度。E-50的炮塔前甲厚130毫米,筒形火炮防盾厚120毫米。炮塔側甲 後甲均厚70毫米。
平心而論,E-50在火力 機動等方面都超過了蘇聯戰爭末期的T-44坦克,其整車裝甲防禦力除了正面上車體裝甲稍弱外(T-44正面上車體裝甲為120毫米/30度)外,其它也基本與T-44相當(T-44車體側裝甲為75毫米垂直裝甲,炮塔前甲厚90毫米),綜合戰鬥能力E-50更優。(E-50還裝有體視式測距儀和紅外夜視瞄準具,其火炮精度比黑豹還高)
斯滕貝克的亨舍爾公司的工廠中生產。這輛戰車主要的武器為一門170毫米反坦克炮,射程可達4公里,能夠對付該範圍內的一切裝甲目標。原計劃裝備一門類似“鼠”式坦克上的75毫米同軸火炮,但是因為過於擠佔彈藥和乘員空間而被放棄。其戰鬥室外形狀和與車體的結合方式令人想起“獵豹”坦克殲擊車,車體正面有30度的傾斜裝甲,厚度可達200毫米。該車由一臺1,200馬力發動機驅動,使用新的傳動裝置,計劃中可以達到40公里的時速。但是這個狂想無論是德國當時的科技還是戰爭的時間都是不允許的。所以從來沒被實踐過
從二戰中期開始,德軍戰車為了追求全面的戰鬥效能而使車重結結攀升。超重的車體給德軍帶來了數不盡的麻煩。不過事情總是兩面的,這些數不盡的麻煩也使德軍對重型車輛技術下了一番苦心加以研究,只要肯付出,那就總是會有回報的。到了E系列問世,德國終於完全突破了困撓其重型坦克發展的兩個技術瓶頸——高功率坦克發動機和可靠的傳動系統。對比戰後蘇聯那些傳動系和動力系毛病不斷的IS-3 IS-4 IS-7,應該說德國人的苦心還是值得的。(蘇軍重坦克的毛病可以從蘇軍自己的報告中看出,這些毛病蘇軍自己也是承認的。這主要是因為蘇軍除了戰爭初期並不成功的52噸級的KV-2外,其大戰中的主力戰車都是30~40噸級,由於忽視了對重型戰車的開發,你要他們戰後一下跳到60~70噸級肯定不行。在戰後的和平時光中,蘇聯走完這個過程用了5~10年的時間)
雖說長得很像虎王,但E-75實際上卻是全新的一款戰車,同時它也擁有E系列戰車中最強的戰鬥效能德國E-75主戰重型坦克並不是虎王的簡單加強型,它吸收了二戰末期德國在坦克開發上苦心研究所得的大量高新技術。是一種綜合性能相當平衡優秀的重型主戰坦克,它和E-50主戰中型坦克一道當之無愧的成為現代主戰坦克的真正先驅,為世界主戰坦克發展開創了先河,其先進的技術和優異的效能,不僅使它們足以幫助德國陸軍應付戰場上的嚴Journey脅,同時也照亮了世界坦克技術發展上的未來道路!
E-75與 虎王坦克對比(括號內為虎王)
火炮: 88毫米L100、105毫米L68 、128毫米L55、128毫米L68、( 88毫米L71、105毫米L68)
彈藥: 可燃/半可燃式藥筒彈藥 (普通鋼製彈殼彈藥)裝甲: 特種裝甲(後期) (普通鋼裝甲)
火炮測距儀:有 (無)
火炮穩定器: 有 (無)夜戰裝置 : “食雀鷹”FG1250型 (無)
發動機 : 1200馬力渦輪增壓發動機 (700馬力)
E-75的效能資料
戰鬥全重:75~80噸
發動機型號: HL234+ 1200馬力武器裝備:88mm L/100 105mm L/68 128mm L/55 128mm L/68
車體裝甲:前首上裝甲160毫米/30°,前首下裝甲145毫米/45°,側裝甲120毫米/75°,車體後部裝甲為80毫米(角度與虎王一樣)
炮塔裝甲:早期型炮塔前185、側85、後85,重甲型炮塔前252、側160、後160。
在一些西方資料中,E-75有時也被稱為虎3(注意,在E-100 系列中有一種E-100 Ausf B型,它重90噸,採用了一種與虎王類似的炮塔,有些西方人稱它為E-90,也稱它為虎3。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其實E系列戰車中並沒有E-90這個編號 ,而虎3這個稱號是錯誤的 E系列是單獨的一個系列)不過虎3這個稱號其實也該用在E-75的身上才稱得上真正正確)。E-75真正與E-50有較大不同的是其炮 火炮配置及更為強力的發動機上(蘇軍的T-44/T-54以及美英的M46/百夫長I以及美國重坦T29、T32的裝甲在這三種炮(88毫米L100 105毫米L68 128毫米L55)面前將像紙一樣被捅破。以及蘇軍的重型坦克IS-3、IS-7能否抵擋它們的攻擊還是一個問號。)另外,後期型E-75坦克上的彈藥將換用可燃/半可燃式藥筒。(這是今天主戰坦克的標準配備,其實,它們也是二戰中的德國最先發明的)
其實E-75採用這種炮塔是有其原因的,大家看看它那長長的火炮,是不是很奇特,這是德國人為E-75裝配的88毫米L100火炮,其身管倍徑高達100!!這種超級火炮的威力遠遠超過了虎王坦克上著名的88毫米L71,但它的後座力也非常巨大,為了給這種超級火炮留下足夠的空間以及出於炮塔配平的需要(蘇聯重型坦克的龜殼狀炮塔是前重後輕,這樣當它們處於斜坡上時,將由於重力的影響使火炮自然滑向低處,結果將無法攻擊側面的目標,E-75則沒有這種麻煩)。於是,E-75採用了這種大型帶尾艙炮塔。
E-75重75~80噸,其車體大小,裝甲配置都與E-50基本相同(不過E-75由於較重,其車體每側有8個負重輪,而E-50只有6個)。E-75真正與E-50有較大不同的是其炮塔 火炮配置及更為強力的發動機上。其實E-75正式量產型採用的並不是E-50那樣的小炮塔,而是與虎王后期型相類似的大型帶尾艙炮塔(這種虎王后期型大家應該沒見過,它原預計於1945年夏生產,不過由於德國的戰敗而沒有投產。西方資料中把這種虎王稱為虎王坦克1945年7月生產型。其實它也就是國內資料《兵器》中提到的那種經過了20多項技術改進的新型虎王,其炮塔和發動機艙細節與標準型虎王有所不同,它是E-75正式入役前的過渡產品)。
E-75可以採用4種火炮,88毫米L100 105毫米L68 128毫米L55以及威力更大的128毫米L68。其中前兩種火炮也是虎王升級計劃中的換代火炮,其理論上威力遠超舊式虎王的88毫米L71,威力能與鼠式坦克原型車上的128毫米L55和E-100上的150毫米L38並齊 。而128mm KwK45 L68是八號鼠式超重型坦克主炮128mm KwK45 L71的壓力減輕縮小型,同時也是“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的升級換代主炮,其穿深是貨真價實的305mm!!!其強大的火力足以有效制服戰爭末期出現的盟軍各種新式坦克!另外,後期型E-75坦克上的彈藥將準備換用可燃/半可燃式藥筒,他們也是大德意志第三帝國最先發明並投入生產的。
裝甲
E-75車體裝甲厚度與虎王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其側裝甲為120毫米/75度。正裝甲為160毫米/30度,同時取消了虎王車體正面的機槍射擊口(坦克裝甲設計最忌的就是在前裝甲上開洞,E-75這麼做提高了前裝甲的強度,蘇聯IS-2重型坦克的主炮D25-T打在虎王上面會造成裝甲大面積崩落,而打在E-75上面根本就像雞蛋打在石頭上,也只能對內部成員造成一些震盪,根本無法對E-75本身造成任何傷害)。經過這兩項改進後的E-75正面車體防禦力超過了虎王,其實也與比它更重的E-100相等(E-100的車體正面裝甲為200毫米/45度)。
E-75的炮塔前甲初期為180毫米,與虎王一樣,但德國人為它留下了提升空間,E-75的車體由於取消了傳動軸,加上行走部分進行了簡化(每邊都比虎王少了一個負重輪),減輕了1噸多的重量,所以其車體重量與虎王相當或略輕。但的E-75整車重量卻比虎王重了10%。除了換裝大威力火炮有一定增重外,E-75的重甲型炮塔前裝甲已強化到252毫米(與獵虎一樣),側後裝甲也強化到了160毫米,後期型的E-75還可以換裝特種裝甲(其實這也就是今天坦克所用的複合裝甲的前身,德國人早在二戰期間就展開了這種先進裝甲的研製,並頗有所獲)
應該說,強化後的E-75正面炮塔防禦力不僅超過了虎王,同樣也超過了比它更重的E-100(E-100的A型炮塔正面裝甲為220毫米,因為是弧形,所以實際厚度為246毫米。)
機動力:E-75由於車體增重,其發動機採用的是先進的1200馬力渦輪增壓發動機HL234+型,強大的動力足以使龐大的E-75以57千米/小時的車速在道路上賓士,結合改良後可靠的傳動系統,E-75的機動性與動力不足的虎王重型坦克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二戰德軍的E系列戰車裡面的一種:E-100超重型坦克;由亨舍爾公司負責製造,只有一輛原形車問世,未能投入批量生產。
該車載員5人,重140噸,車長10。27米,車寬4。48,車高3。29米;該車採用梅巴赫HL234發動機,設定8個前進擋,4個後退擋,最大時速40千米每小時(很快吧),一次性最大作戰半徑範圍為120千米;安裝使用FU65無線電裝置。主要武器裝備:一門KWK44型38倍口徑150毫米炮,一門KWK44型36。5倍口徑75毫米炮(並列炮),一挺7MG-34型並列機槍。
火炮旋轉範圍360度,俯仰範圍-7度到+23度,採用ZF瞄準具;攜彈量:150炮炮彈32發、75毫米炮彈200發;裝甲厚度炮塔正面厚度240毫米(圓弧形)、炮塔側面200毫米(30度傾角)、炮塔後面200毫米(7度傾角)、炮塔頂部40毫米(90度傾角);車體前部裝甲150-200毫米(傾角40-60度)、車體側面60+120(附加裝甲)毫米或120毫米(零-20度傾角)、後部車體150毫米(30度傾角)、頂部車體40毫米(90度傾角)、底部車體80毫米(90度傾角)。豬頭型火炮防盾為240毫米。
E-100的研製和開發工作從1943年夏初就已經開始,但是其製造過程卻並不順利,往往不得不為一些戰場上急需的坦克讓路,就這樣磕磕絆絆好不容易快要研製完成的時候,希特勒卻忽然終止了所有超重型坦克的研製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亨舍爾公司撤出了E-100的大部分研製人員,轉而投入其他生產任務重,只留下3名阿德爾公司的人對已基本成型的E-100各部分零件進行組裝工作,可不久德國戰敗投降,不過,E-100的樣車底盤在戰爭結束時已經完成,只是炮塔不知去向,E-100超重型坦克計劃最終安裝170毫米坦克炮。
E-100採用前驅動的傳動佈局,懸掛系統採用外接筒式螺旋彈簧懸掛裝置。
動力和傳動裝置佔38%
乘員和內部物品(包括燃油)佔48%
彈藥佔6%
火炮的活動空間佔8%
令人驚訝而又欽佩的是,60年前的E系列的內部空間分配與上述指標僅僅只是略有差異,十分接近。它們是當之無愧的現代主戰坦克的真正雛型!!!(這一點上它們遠遠超越了同時代的美蘇坦克)
請大家注意的是:機動 火力 防護 這三大效能只是坦克的外表,而合理的內部空間分配卻是坦克的內涵,這一點對坦克來說同樣不容忽視。一輛真正優秀的坦克應該是表裡合一的。 車體是在黑豹G型的基礎上加長,其實際大小已與虎王同級,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覺得E-50的炮塔有點偏小(這只是視覺錯誤)。
PS:E50坦克模型已經結緣,故無法提供原作相片,見諒。
-
1 #
-
2 #
二戰時期的德國軍工確實強悍
-
3 #
大白兔改成這樣在十級房也就沒有268什麼事了吧
-
4 #
同樣的時代,人家德國當時在幹什麼,中國當時又在幹什麼。差距還是很大。
-
5 #
我覺得即便是二戰再晚五年結束,e50 有可能出現,e75 就別想太多了。根本不可能,太扯了。
這文章。。。大部分從《兵器》複製貼上來的吧,多年前有一期《兵器》講過E系列,文章內容和用詞基本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