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首先《狂怒》不是一個架空的故事,雖然筆者沒有找到原著劇本。但綜合影片的背景介紹、人物對話來判斷。“狂怒”號坦克車組隸屬於美陸軍第9集團軍第2裝甲師。相對於巴頓麾下威名赫赫的第3集團軍以及因為北韓戰爭而廣為國人所熟知的第8集團軍,第9集團軍在美國陸軍序列中堪稱“短命鬼”。它成立於1944年9月5日,隨著二戰終結而解算,可謂不足週歲。而其在戰場上所肩負的使命,長期以來也不過是擔任美軍進攻軸線上第1、第3集團軍的後備,以及掩護美、英兩軍的結合部而已。連集團軍司令威廉.辛普森也是一副“美國馬三立”的長相。

在兵力編成方面,第9集團軍雖然下轄3個軍。但可憐的第16軍僅編組一個步兵師(第75師),是空殼到不能再空殼的架子部隊。更可憐的是在講求個性的美國軍隊之中,第75步兵師竟然連個叫得響的諢號都沒有,只有一句乾巴巴的戰鬥格言:時刻準備著(Make Ready)好吧!以後就叫你“少先隊員”吧!

相對齊裝滿員的第13軍和第16軍麾下的步兵力量也頗為孱弱。第16軍所屬的第29、第30兩個步兵師均是諾曼底登陸戰役的一線部隊,此時已是師老兵疲。而第13軍所屬的第84師直到1944年10月1日才從美國本土海運英倫,第102師9月23日才在法國的瑟堡登陸。如果僅從步兵師的情況來看,第9集團軍頗有幾分“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的架勢。或許正是注意到了這一點,在編組這支部隊之時。艾森豪威爾有意加強了其裝甲力量,長期擔任進攻尖刀的美軍第2、第7兩個皇牌裝甲師於1944年9月18日和25日分別從前線撤回,轉入第9集團軍的序列。不得不說此舉可謂神來之筆。因為正是在第9集團軍的序列之中,第2、第7裝甲師得以休養生息、重新煥發活力,同時這兩個師開始補充和列裝“謝爾曼”主戰坦克及其改進型。畢竟3個多月的鏖戰已經令美軍各裝甲師普遍失血嚴重。諾曼底戰役中,第2裝甲師在兩天裡就損失57輛“謝爾曼”坦克,傷亡363人。許多倉促上陣的坦克只有3個乘員,而不是規定的5人。

不可否認作為美國成熟汽車工業的產物,M4系列坦克有著良好的操控性和可靠的耐久性,火力和防護也並不弱於德國陸軍“四號”中型坦克。但其高大的車身及不佳的油料、彈藥配置,使得其在北非和Continental的坦克戰中表現欠佳,一度被揶揄為廣告語為“一打就著,每打必著”的“朗森打火機”。當然“謝爾曼”坦克在戰場上連遭重創,還有美國陸軍在坦克運用上的戰術問題。在投身二戰之前,美國陸軍一度認為坦克的任務是支援步兵作戰,而敵方坦克則應交給裝備大口徑反坦克炮的坦克殲擊車去對付。

坦克殲擊車屬於自行火炮的範疇,在美軍指揮序列之中屬於炮兵的範疇。在實戰的指揮排程方面往往無法趕上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即便在北非戰役之後,美國陸軍採取1輛坦克殲擊車排配合1個坦克連作戰的混編模式,但由於坦克殲擊車自身防護能力弱於坦克,其在行進序列中也往往處於押後的位置。因此在歐洲大陸的戰場上最常見的情景是美國陸軍前出的坦克和步兵分隊被德軍坦克打的屍橫遍野,坦克殲擊車才姍姍來遲。而即便是美軍在諾曼底最為倚重M10型坦克殲擊車,在面對德軍“虎”式、“豹”式等重型坦克時也往往是有心無力。最終形成的尷尬局面就是“謝爾曼”坦克不得不直接對抗德軍裝甲部隊,而坦克殲擊車則用於支援步兵戰鬥。戰後統計美軍坦克殲擊車所發射的炮彈有多達87%是用於非直瞄射擊,每發射1發穿甲彈的同時就要發射11發高爆彈。

宛如原始叢林般殘酷的戰場環境,督促著各類主戰兵器的自我進化。不過最早在“謝爾曼”身上動的腦筋並不是美國人,而是大量接受美國軍事援助的英國人。而這一改裝多少也有些因陋就簡,早在1942年初英國陸軍就已認識到,有必要生產安裝大威力17磅火炮的坦克,以對抗日新月異的德國裝甲猛獸。但是英國當時現役的中國產坦克沒有容納新型火炮的大炮塔。應急生產的A30型“挑戰者”又遲遲無法投入大規模量產。一番折騰之後,英國人發現將17磅火炮塞進美製“謝爾曼”的做法最為經濟實惠。於是乎,一款名為“螢火蟲”的新型坦克就此橫空出世了。

美國人對“謝爾曼”改進的熱情雖然晚於其英國同行,但憑藉著強大的工業能力為後盾,第一款“謝爾曼”坦克的改進型M4A3E2從設計到開赴戰場只用了短短5個月的時間。由於極大限度的提升防禦性能,因此M4A3E2的體型看起來格外肥碩,江湖人稱“小飛象”(Jumbo)。不過“小飛象”雖然皮糙肉厚,但其卓越的戰場生存能力卻以犧牲其機動性和懸掛系統穩定性來實現的。在生產了254輛之後,便由於其所承擔的戰場使命轉由M26“潘興”重型坦克承擔而停產。而根據美國軍方的調撥記錄,運抵戰場的M4A3E2主要分配給了美第1、第3集團軍,第9集團軍只分到了可憐的20輛,且主要裝備幾個獨立坦克營。第2、第7裝甲師巨大的裝備缺口,除了美國本土庫存的“謝爾曼”坦克早期生產型號外,便只能依靠該系列最新的改進型M4A3E8來填補。

作為“謝爾曼”系列二戰中的最後一款改進型,M4A3E8不僅在火力、裝甲、機動性均有了極大的提升。更難得的是其實現了各項能力之間的均衡。長身管的76.2毫米主炮配合新型的制退器,使其能在500米內擊穿139毫米的鋼板,理論上可以摧毀“虎”式坦克的前裝甲。其64毫米而且折算47°傾角後為90毫米等深的前裝甲,防護能力與蘇聯的T-34/85相當。改變彈藥佈置和加裝彈藥水套的措施使得擊穿後起火率降到15%。HVSS水平懸掛系統的應用和馬力強勁的發動機使得這款30多噸的坦克,不僅時速仍然達到45公里,而且開的很穩。種種優點很快便令M4A3E8在美軍坦克兵中贏得了“簡單八”的口碑,儼然一副“有了它,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戰績”的樣子。

馳援阿登

隨著戰爭踏著阿爾卑斯山脈的雪,腳步蹣跚的逼近1945年,第9集團軍開始逐漸時來運轉起來。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於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交界的森林地帶發動了著名的“阿登反擊戰”。在不到一週的時間裡,德軍在撕裂的美第1、第3集團軍戰線上形成了一個寬約100公里、縱深30公里至50公里的突出部。為了便於指揮,身為歐洲盟軍總司令的艾森豪威爾決定將阿登森林以北的美第1集團軍及其側後茫然無措的第9集團軍歸入英國人蒙哥馬利的指揮序列之下。

不得不說自從老對手隆美爾死了之後,登陸歐洲大陸的蒙哥馬利一度性情大變,完全找不到昔日在北非戰場畏首畏尾的模樣。1944年秋,他一手導演了以三個空降師奪取橋樑,保障機械化部隊快速挺進,鯨吞整個荷蘭的“市場—花園”行動。蒙哥馬利指望可以藉此一舉殺入德國本土,提前結束戰爭。但這一過於冒險的行動,最終換來的是英國第1空降師和波蘭傘兵旅在“遙遠的橋”畔幾乎全軍覆沒。在這一盤冷水的當頭痛澆之下,蒙哥馬利再度謹小慎微起來。因此當德軍精銳裝甲部隊在阿登森林狼奔豕突之際,蒙哥馬利雖然第一時間出現在了遭遇重創美第1集團軍司令部,但除了擺出一副救世主姿態(美國人稱當時的蒙哥馬利就像是“來打掃神殿的耶穌”)之外,這個英國人並沒有動用位於戰線以北的英軍和加拿大部隊投入戰鬥,支援前線的重擔自然落在了第9集團軍的身上。

當時的第9集團軍方面,第75步兵師還未抵達戰區。第29和第102兩個步兵師在亞琛前線與德軍對峙。可以用於阿登突出部的僅有第2、第7兩個裝甲師和第30、第84兩個步兵師。而他們首先要做是阻止德軍進一步擴大戰果。首先投入戰鬥的是第30步兵師,在第1集團軍第3裝甲師的協同之下,這支第9集團軍的先頭部隊,成功堵住了德國威名赫赫的“派普戰鬥群”,當然這是在對手油料耗盡,且第30步兵師意外“撿到”了第1集團軍後方軍械庫裡14輛“謝爾曼”式坦克的基礎之上。在隨後幾天的戰鬥之中,憑藉著空中和炮火的優勢,第30步兵師最終配合兄弟部隊,最終逼迫曾經擔任過希姆萊副官的約亨.派普丟棄所有機械化裝備帶領數百殘兵徒步突圍。

與第30步兵師的好運氣相比,奔赴戰略要衝聖維特的第7裝甲師可謂流年不利。作為連線美第18空降軍與後方的交通樞紐,德軍對聖維特可謂志在必得。面對以元首衛隊旅為前鋒的德國第6集團軍群的猛攻,第7裝甲師在苦熬了7天之後最終敗下陣來,根據戰後的統計資料,該師共計損失59輛“謝爾曼”型坦克,29輛輕型坦克和25輛其他車輛。以美軍裝甲師平均裝備168輛中型坦克計算,該師的戰鬥力折損超三分之一,的確無力再戰了。而如果不是風雪、泥濘和德軍方面道路的擁堵,第7裝甲師本無可能逃出聖維特方向德軍的圍攻。

有趣的是,得知自己即將陷入重圍的美第18空降軍軍長李奇威,一度氣呼呼的跑到聖維特找第7裝甲師師長哈斯布魯克理論。而就在雙方鬧得不可交之時,蒙哥馬利親自跑到一線。李奇威和蒙哥馬利是老冤家。兩人在北非共事期間就齟齬不斷。為此艾森豪威爾曾在一次高階將領會議上不點名的告誡李奇威說:“你可以罵他是婊子養的。不過你如果罵他是一個‘英國婊子養的’,那你就捲鋪蓋給我滾回美國去!”不知道是艾森豪威爾的話起了作用,還是經過李奇威的現場勘查,的確也認為聖維特守不住。總之李奇威最終認可蒙哥馬利的決定,只能要求自己麾下的第101空降師在巴斯托尼固守待援。

長期以來聖維特之戰對整個阿登戰役的貢獻,都被掩蓋在第101空降師堅守巴斯托尼的光輝之下。但平心而論,第7裝甲師及其指揮下的其他部隊在聖維特的堅守不僅極大了延緩了德軍的推進速度,更為第18空降軍建立有效的縱深防禦贏得了最為寶貴的時間。而同樣保護著第18空降軍側翼的還有第9集團軍的第84步兵師,他們在馬爾什通往巴斯托尼的公路上頂住了德軍第2裝甲師的試探性進攻,並堅持到後方美第2裝甲師趕到戰場。

1944年12月23日,美第2裝甲師克服了冬季泥濘不堪的道路艱險,在22個小時內完成了長達112公里的長途奔襲抵達戰場。而代價是在交通事故中損失了包括8輛坦克在內的30臺各型車輛。而在描寫接下來的幾天裡戰史中,幾乎所有的聚光燈都打在巴斯托尼方向,因為在聖誕節當天德軍對這座小鎮發動了最為凶猛的進攻,而幾乎與此同時,隸屬於美第3集團軍的第4裝甲師夥同第26、第80步兵師也在進行解圍的努力。雙方犬牙交錯的鏖兵一直持續到12月27日凌晨1點,隨著第4裝甲師基本肅清了巴斯托尼南方的公路,第4裝甲師以損失100輛坦克的代價,打通第18空降軍的生命通道。諷刺的是當第4裝甲師的坦克開進巴斯托尼時,該師的一位上尉驚奇的發現:“這些傘兵服裝整齊,連鬍子都颳得乾乾淨淨,相比之下,我們這些坦克兵倒是邋遢的很,在我看來,巴斯托尼的情況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糟糕!”

從整個戰區的形式來看,這位名叫德威特上尉的話不無道理。畢竟德軍圍攻巴斯托尼的兵力不過1個加強師,炮兵火力甚至還不如包圍圈內的美軍。德軍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在這幾天裡其實正在聖維特西北的曼海以及巴斯托尼以北的馬爾什方向與美第7、第2裝甲師激戰。衝向曼海方向的是德國黨衛隊第2裝甲師。事實證明雖然這支昔日威名赫赫的“帝國”師已經在東線被打成了殘廢,但其戰鬥力仍不容小覷。12月24日,該師以一輛繳獲的“謝爾曼”為前導,輕鬆消滅了曼海鎮外美第7裝甲師3個坦克排,驚慌失措的美軍被黨衛軍的突擊徹底打蒙,在撤出曼海的過程中至少又損失了20輛坦克。

此前剛剛在聖維特被美第7裝甲師師長哈斯布魯克擺了一道的李奇威,豈能放過這個報一箭仇的機會。他隨即嚴令第7裝甲師收復曼海鎮。在接下來的2天裡哈斯布魯克組織了3次徒勞無功的進攻。直到第7裝甲師筋疲力盡,李奇威才召喚出大量的轟炸機配合8個炮兵營將曼海方向炸了底朝天,最後讓第82空降師出動一個營攻入曼海鎮內。此時美國人才發現黨衛軍第2裝甲師早已撤出了戰鬥。

就在第7裝甲師在曼海方向損兵折將的同時,美第2裝甲師卻在馬爾什以西的戰場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12月24日中午,美第2裝甲師師長哈蒙發現自己當面的德國第2裝甲師停止了進攻,綜合戰場情報分析。他認為這個方向的德國裝甲部隊已經耗盡了汽油,於是力主發動一場戰術反攻。經過英美兩國高層的一番扯皮,反攻最終於12月25日正式打響。而事實證明哈蒙猜中了結果卻完全誤解了原因。德第2裝甲師之所以停止正面進攻完全是為了繼續向西挺進。而這麼一來其美第2裝甲師的進攻恰好切斷了其先頭部隊與後方的聯絡。德軍方面雖然意識到了問題,並隨即投入精銳的裝甲教導師和第9裝甲師試圖挽回局面,但最終均在美第2裝甲師的阻擊下無功而返。

1944年12月27日,被美軍裝入所謂的“策勒斯口袋”中的德第2裝甲師一部被係數殲滅。根據戰後美第2裝甲師的戰報,其在這個方向的戰鬥中,共殲滅德軍2500人,俘虜1213人。摧毀和繳獲德軍坦克82輛,火炮83門,441輛各型車輛。與之相比己方僅損失5輛輕型坦克和22輛“謝爾曼”,17人陣亡、26人失蹤,201人受傷。雖然這個數字未必可信,但美第2裝甲師經過此戰徹底斬斷了德軍進攻的裝甲矛頭卻是不爭的事實。而取得這一輝煌戰果的背後更與美第2裝甲師雄厚的兵力不無關係。美第2裝甲師編制有2個六個營編制(2個輕型坦克營,4箇中型坦克營)的坦克團和1個三營制的裝甲步兵團。總計擁有232輛中型坦克和158輛輕型坦克。而與之相比,德軍裝甲教導師齊裝滿員的狀態也不過裝備有183輛坦克。而從一些戰場的細節更說明,在新型M4A3E8型“謝爾曼”的面前德軍“豹”式坦克再也無法橫行無忌了——12月26日,德軍第9裝甲師曾組織了15輛“豹”式坦克掩護一個裝甲擲彈兵發動進攻,但連續三輪進攻均被美軍第66裝甲團I連擊退。而按照電影的設計,“狂怒”號坦克正來自於這個美軍最為古老的坦克團。同時第2裝甲師的主力兵員是許多在大蕭條時期參軍的南方人。因此我們在“狂怒”號的車組裡見到了兩個操著墨西哥口音的拉丁裔。

從萊茵蘭到魯爾

12月26日夜,當美第12集團軍群司令布拉德利獲悉美第2裝甲師所取得的輝煌戰果之後,隨即撥通了艾森豪威的電話。果斷的預言說:“他們就要後撤了——若不是在今晚,那肯定是在明天”。艾森豪威爾隨即要求蒙哥馬利與布萊德利南北對進,一舉全殲阿登突出部德軍。但“老成持重”的蒙哥馬利不但自說自話的將總攻時間由1945年1月1日推遲了兩天。更在推進的過程中嚴格執行一天一公里的進度限制。如果這些還不夠令美國人惱火的話,蒙哥馬利在1月7日召開的戰地記者會上的表現可謂是火上澆油的最好詮釋。

在這次記者招待會上,蒙哥馬利將成功擊退德軍反擊的功勞完全攬了自己的身上。對於美軍的貢獻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團結贏得戰鬥,戰鬥勝利贏得戰爭,在我們的團隊,隊長是艾森豪威爾將軍。”身為“美國隊長”的艾森豪威爾或許還能容忍蒙哥馬利的狂傲,但身為美軍一線指揮官的布拉德利和巴頓卻早已按捺不住了,他們紛紛以辭職相要挾,要求撤換蒙哥馬利。雖然這次風波最終以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的出面調停而歸於平靜。但是北部戰線蒙哥馬利和南部戰線的布拉德利、巴頓的關係算是徹底鬧僵了。無奈之下,艾森豪威爾只能將原先歸入英軍指揮序列的第1集團軍獨立出來,由其在戰場中部獨立行動。而第9集團軍雖然繼續留在蒙哥馬利的麾下,但其地位卻由通房丫頭升級為了當家姨太。畢竟用俾斯麥的話說:“英國在歐洲的政策就是找一個用身體替他擋子彈的傻瓜”。

1945年2月,美第9集團軍首次作為一線部隊參與了旨在突破德軍河網防線的“萊茵戰役”。不過由於首先發起進攻的加拿大第1集團軍,但未能按照計劃奪取魯爾水壩。直接導致德軍開閘放水後將第9集團軍的進攻道路淹成了一片澤國。不知道是出於門戶之見還是眼前的道路情況的確不適合進攻,總之美第9集團軍一直盤桓到了2月23日才正式發動進攻,而此時加拿大第1集團軍已經和正面的德軍激戰了了大半個月,付出了1.5萬人的傷亡。面對南北兩線的夾擊,負責守備荷蘭和萊茵河北段的德國“H”集團軍群被迫不得不放棄萊茵河以西地區。

在蒙哥馬利的進攻告一段落之後,布拉德利也指揮第12集團軍群發起了全線猛攻。以防禦戰見長的德“B”集團軍群指揮官莫德爾此時銳氣全無,只能要求全軍退守德國的工業心臟——魯爾。3月7日,美第1集團軍奪佔橫跨萊茵河的雷馬根鎮附近的魯登道夫鐵路橋,,並迅速鞏固右岸橋頭堡,至16日所屬3個軍均進抵萊茵右岸。至此德國在西線的兩大壁壘——齊格菲防線和萊茵河均宣告被突破。3月23日,英美盟軍啟動了奪取魯爾的全線攻勢。

蒙哥馬利對奪取魯爾興趣不大,從英國的傳統戰略角度出發,控制荷蘭、德意志西北部地區、丹麥和斯堪的納維亞,在俄國人向西滲透之前佔領波羅的海沿岸重要的港口更為關鍵。因此在具體的佈署上,英國第2集團軍直指漢堡,加拿大第1集團軍則掃蕩荷蘭的殘存被佔領區,並沿海岸線向易北河衝擊。無論是強渡萊茵河、包抄魯爾工業區的側背,還是最終殲滅德“B”集團軍群,都將交由美第9集團軍去完成。隨著4月1日,於萊茵河北段渡河的美第9集團軍最終與從美第1集團軍在利普施塔特會師,魯爾工業區內的德軍21個師、32.5萬作戰部隊徹底陷入了合圍,而影片《狂怒》的故事大體便從這裡開始。

客觀的說,無論是魯爾包圍圈內的莫德爾,還是遠在柏林的希特勒都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在多次組織部隊反擊無果的情況下, 3月29日,莫德爾與第53軍軍長拜爾萊因上將商議後決定,集中德軍殘存的機動力量裝甲教導師、第3裝甲擲彈兵師掩護第176步兵師從溫特堡向東方的威悉河突圍。可悲的是這3個師相加還不過一個滿編師的兵力,而這些部隊竟然已經是包圍圈內德軍最後的精銳了。而這次突圍的結果自然也並不難猜,美第3裝甲師發現了德軍的突圍企圖後,輕鬆的在空中支援的配合下,將德第53軍趕回了包圍圈。

莫德爾突圍受挫的同時,希特勒也在蒐羅德國殘存的戰力企圖扭轉西線的戰局。1945年4月8日,德國陸軍最後一支正規部隊——第12集團軍於漢堡成立。雖然其兵員幾乎全部是由各前線部隊被殲的殘餘力量組成,各步兵單位充斥著空軍及海軍後方的警備部隊、工兵部隊、沒戰車可駕駛的戰車兵,地方警察及至消防員等。但元首還是樂觀的期望其指揮官溫克上將可以先解魯爾之圍,與莫德爾會師後可以馳援柏林。而正是這一巨集圖偉略支撐的希特勒在柏林的地下室裡還唸叨著絕地反擊。

就在第12集團軍的組建工作緊鑼密鼓進行同時,魯爾包圍圈的解圍戰卻已經悄然展開。1945年4月5日來自德軍裝甲兵搖籃法靈波斯特軍校的“舒爾茨戰鬥群” ,悄然踏上了自己的末路。這支由保羅·約瑟夫·舒爾茨少校所指揮的裝甲部隊由兩部分組成,5輛裝有夜視儀的“黑豹”坦克來自軍校教導實驗連,6輛安裝鋼緣負重輪的初期型“虎”式則由魯道夫·費爾曼中尉指揮,被稱為“費爾曼重灌甲連”。

僅從坦克效能而言,“舒爾茨戰鬥群” 堪稱逆天。但戰場表現卻實在差強人意。這支部隊先是1輛虎式由於拋錨而掉隊,隨後在4月9日一場與英軍第6傘兵師的交火中損失了4輛“豹”式,1輛“虎”式坦克主炮被毀被迫退出戰鬥。戰鬥力減半的“舒爾茨戰鬥群” 為了避免空襲和不必要的遭遇戰,選擇在森林和山路上穿行,結果2輛“虎”式陷入泥潭;舒爾茨為了保住這些寶貴的戰爭武器,違反操作規則命令“黑豹”拖曳“老虎”,結果造成“黑豹”當場拋錨,無奈之下只得將它們全部炸燬。至此整個戰鬥群只剩下2輛“虎”式。

舒爾茨賊心不死,決定繼續西進。在阿福姆附近他們遭遇了美國第5裝甲師的主力。德國人德國人本想對公路上源源不斷地列隊開進的M4“謝爾曼”坦克和M-10坦克殲擊車做個統計,但數到120之後,他們再也沒有信心數下去了。此時,風向開始轉變,“虎”式坦克的輪廓開始從濃煙中漸漸暴露出來。美軍坦克見狀大吃一驚,紛紛將炮塔指向“虎”式坦克;由於事先就掛好了倒車檔,在匆忙打出幾枚炮彈後,舒爾茨便命令撤退。雖然美軍由於行軍隊伍過於緊密,舒爾茨的射擊也使得3輛“謝爾曼”和1輛吉普被毀,造成一片混亂。但德國人也非全身而退。一輛“虎”式被擊毀的同時,舒爾茨的座駕的負重輪和炮塔也中彈多枚,填裝手被彈片打傷。至此舒爾茨再也不敢向魯爾前進,只滿足於在外圍幹些雞鳴狗盜的勾當,在搶劫了一支美軍補給車隊,幹掉了由1輛“謝爾曼”、1輛M20裝甲車和2輛摩托組成的美軍巡邏隊之後,“舒爾茨戰鬥群” 耗盡了坦克裡最後的柴油,不得不宣佈就地解散。或許正是考慮到“舒爾茨戰鬥群”的經歷太過窩囊。好萊塢才在電影《狂怒》裡設計了那場頗為慘烈的坦克戰。

但其實戰鬥已經不再是1945年4月的主題了,B集團軍群在4月2日剛被包圍,美軍第九集團軍就立即開始向易北河迅速前進。他們都堅信自己現在的目標就是納粹的首都。在經過了與英國的爭執以後,艾森豪威爾認為佔領柏林的可能性非常大。在給第9集團軍司令辛普森的命令中,他要求第9集團軍“利用一切機會佔領奧得河上的橋頭堡,並且準備向柏林或東北部地區進攻”。在它們的北方,第5裝甲師正在向唐格明德前進,而在辛普森部隊的最左翼,第84和第102步兵師分別由易北河與哈弗爾河交匯處的兩邊向前推進。雖然部隊的推進經常會由於受到小股黨衛軍部隊的抵抗而暫時停止,但大多數的德軍部隊最終還是選擇了投降。美國士兵停下來的目的只是為了加油或者修理車輛。他們髒臭不堪,臉上的鬍子有許久沒有刮過了。快速推進所帶來的興奮感代替了他們對睡眠的需求。

德國平民通常都以一種驚奇的眼光來看美國軍隊。美國大兵總是四肢伸展躺在吉普車裡,他們抽著香菸或者嚼著口香糖,這與德國人心裡的士兵形象相去甚遠。他們綠色的車輛上,甚至是坦克上總是寫著女孩的名字。但是他們還是保留著一些普通士兵的習慣。德國國防軍在撤退時進行了無恥的搶劫活動,而盟軍的搶劫活動早在他們越過德國邊境以前就已經開始了。在美軍進入德國中部和南部地區時,美國軍警會在佔領村莊的入口樹起告示牌,上而寫著“不超速、不搶掠、不親善”,但這些東西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4月11日,美國人到達了馬格德堡。第二天他們在德紹南部穿過了易北河。他們預計將在48小時以內到達柏林,並據此制定了計劃。這種預測並非不可能實現,因為柏林西部幾乎已經沒有黨衛軍部隊。當然結果眾所周知。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1999年南斯拉夫大使館蓄意被炸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