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森”衝鋒槍,是由美國陸軍軍官約翰·T·湯普森(John T. Thompson)在20世紀初設計一款採用延遲閉鎖(早期型)或自由槍機(搭配開膛待擊)的衝鋒槍(後期型)。因為其出現的時候,碰巧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所以美國軍方並不需要這種武器。
另外因為其售價較高(200美元一支,當時福特汽車才400美元一輛),所以當時只有黑幫分子才買的起,於是該槍也就一度成為了黑幫的代名詞,“芝加哥打字機”的綽號,也就是這麼來的。
而在中國出現“湯姆森”衝鋒槍,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初。當時,孫中山先生一眼就看到了其存在的價值,於是便通過特殊渠道,採購了30多支來裝備自己的衛隊(之所以通過特殊渠道,是因為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軍火禁運政策)。
1922年6月6日,陳炯明派兵攻擊總統府,孫中山和其夫人,在配備清一色“湯姆森”衝鋒槍的衛隊的掩護下,以強大的火力,廝開了粵軍士兵的包圍圈,順利的登上永豐艦(中山艦)。
這次事件,讓山西軍閥閻錫山,也見識到了衝鋒槍的強大火力,以及今後在這種武器在戰場上的應用前景。於是在1926年底,閻錫山就命令山西機械局,專門建立了生產衝鋒槍的兵工廠,開始批量仿製“湯姆森”衝鋒槍。有資料顯示,從1926年開始至1930年,山西機械局晉造“湯姆森”衝鋒槍的月產量,曾高達900支之多。從1932年到1934年,重啟生產線後,月產量可達250支左右。
雖然在同一時期,在四川等地的兵工廠,也在仿製生產“湯姆森”衝鋒槍,但說來說去,還是山西仿製的最多。有零星資料顯示,在中原大戰爆發前,晉綏軍就已經將衝鋒槍普遍裝備到每個步兵連,達到每個班一到兩支。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東渡黃河準備抗擊日本侵略者。此時,在八路軍中,裝備有大量的晉造“湯姆森”衝鋒槍。這些槍的來源,有兩個途徑,一是在1936年爆發的東征作戰中,紅軍曾一舉擊潰晉綏軍七個師,繳獲了不少。二是在改編成八路軍抵達山西后,閻錫山曾贈送衝鋒槍、機關槍200支。據資料顯示,到1938年2月時,八路軍裝備有衝鋒槍500餘支。
但是,許多人發現,在後來與日軍作戰的時候,八路軍卻很少使用衝鋒槍,還是大量使用繳獲的日本步槍、輕機槍等。而游擊區的許多民兵,卻裝備了不少晉造“湯姆森”衝鋒槍。
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八路軍缺乏衝鋒槍使用的彈藥。據資料顯示,當時八路軍中,11.43毫米手槍彈僅有兩萬多發,平均到每支槍上,只有30發子彈。這對於衝鋒槍這種非常耗彈藥的武器來說,是件非常麻煩的事。沒有充分彈藥做保證,威力再大,也依然只是根“燒火棍”。
因此,八路軍部隊之後,便將大多數衝鋒槍轉交給了民兵。因為後者,極少有參加大仗的機會,更多時候是報警或襲擾日軍,背上一支衝鋒槍,再帶上少量子彈,足以應付緊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