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說到二戰時德國MG42通用機槍很多人都不陌生。在20世紀30年代,重新武裝起來的德國為了規避《凡爾賽條約》中關於德國禁止生產裝備重機槍的限制,設計並裝備了一種MG34通用機槍,既可以作為輕機槍使用,又可以裝在三腳架上作為重機槍使用,開創了通用機槍的先河。但MG34也有缺點,比如生產加工成本高、結構複雜、抗汙能力差等,所以早在1937年德國就開始研究MG34的換代產品。最終,德國約翰奈斯-格羅斯富斯(Metall-und Lackierwarenfabrik Johannes Großfuß AG)公司設計的MG39試驗樣槍中標,經過一系列改進後於1941年被正式採用,1942年正式投產,最終型號命名為MG42,也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MG42通用機槍。

和MG34機槍相比,MG42機槍大量採用衝壓件,加工工時和成本都明顯下降,生產一挺MG42只需要75工時,成本為250馬克,而生產一挺MG34則需要150工時,327馬克。

但MG42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它極高的射速,其理論射速達到1200發/分,比當時大多數陸軍用機槍都高。總有人問,MG42這麼高的射速是怎麼做到的?機槍的射速是不是越高越好?以及,MG42算不算“二戰時最優秀的輕機槍”?

為什麼MG42的射速那麼高?

自動武器的理論射速是以自動機工作迴圈的速度決定的,完成一次裝填、閉鎖、擊發、開鎖、抽殼、拋殼即一個射擊迴圈需要的時間越短,這種自動武器的射速就越高。MG42機槍之所以射速這麼高,從槍械自動原理角度分析,就是因為它完成一次射擊迴圈需要的時間特別短。

首先,MG42機槍採用滾柱閉鎖,即在機頭兩側有一對對稱的閉鎖滾柱,兩顆滾柱都各自裝在一個曲線滑槽裡,可以向兩側張開,也可以向中間合攏。在槍機中間有一個楔鐵,楔鐵兩側是傾斜的,當槍機推彈上膛到位時,槍機因為已經推到位,不再向前運動,此時楔鐵繼續向前,楔鐵兩側的斜面就把兩顆滾柱向外撐開,卡入槍管節套兩側的閉鎖槽內,槍機和槍管尾部的節套就連在一起,實現閉鎖。

當槍彈擊發後,槍管後坐一小段距離,此時槍機還是和槍管節套連在一起,共同後坐,槍膛還沒開鎖;當槍管和槍機一起完成這一小段“自由行程”後,就會遇上機匣兩側對稱的向內傾斜的定型板,把兩顆閉鎖滾柱向內擠壓,向內收的滾柱又把槍機中心的楔鐵向後擠,加速槍機後坐,使槍機和槍管節套分離完成開鎖;此時槍管已經後坐到位,槍機繼續後坐,抽出空彈殼完成自動迴圈。

上圖是MG42通用機槍的滾柱閉鎖工作原理動圖(俯視),黑色的是槍管與槍管節套,紅色的是槍機,閉鎖時,兩顆綠色的閉鎖滾柱撐開卡入槍機節套兩側閉鎖槽;擊發後槍管短促後坐一小段距離,滾柱被灰色的機匣內側定型板擠壓,向內收攏,解除槍機與槍管節套的剛性連線,實現開鎖。

從MG42機槍的閉鎖結構可以看到,其開閉鎖動作只需要兩顆滾柱合攏、撐開即可完成,而它的前輩MG34機槍(理論射速800發/分)使用的槍機旋轉閉鎖需要機頭回轉一個角度開鎖,相比之下MG42的開閉鎖行程短,所以射速也就更高。

開閉鎖動作行程短是提高射速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MG42用了“槍管助退器”。我們知道MG42是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武器,屬於管退式原理的一種,每一次射擊迴圈都依賴槍管短促後坐來完成,如果槍管後坐速度高,不但完成後坐行程所需的時間短,傳遞給槍機的工作能量也更大,也能加快自動機工作迴圈速度,提高射速。而槍管助退器就是專門用來增加槍管後坐速度的部件,它位於槍管護筒前端,是一個直徑膨脹的氣室,與喇叭形的槍口消焰器連為一體,可前後運動的槍管就從消焰器中間穿過。當槍彈飛出槍口時,剩餘的火藥燃氣從槍管口噴出,進入助退器的氣室膨脹,將連著槍管的活塞向後猛推,加速槍管後坐,提高自動機工作能量,加快自動迴圈。

拆下的MG42機槍槍管助退器/消焰器

因為有開閉鎖行程很短的槍機,再有增加槍管後坐速度的槍管助退器,所以MG42機槍的射速可以很高。

為什麼MG42要用這麼高的射速?

MG42之所以選擇這麼高的射速,初衷是針對步兵戰鬥隊形從散兵線向交替掩護、快速隱現小叢集轉化的特點設計的。一戰的經驗表明,步兵衝擊時如果保持密集的隊形只能給對方的機槍送人頭,要在敵人密集火網下生存並突進,就必須隊形分散,單兵、班組交替掩護、交替躍進,一邊衝一邊用火力壓制對方。從防禦方的視角來看,敵人衝過來的步兵不是黑壓壓的一大片,而是一個一個躍進、隱蔽、躍進、隱蔽的小目標。

針對這樣的戰術特點,MG42採取的辦法就是提高理論射速,這樣一個短點射就能儘可能多打出幾發子彈,這一串子彈落到目標處因為自然散佈會形成一個投射面,用這個投射面“罩”住目標,這樣即使目標在快速運動,躲過其中一發子彈,也躲不過飛來的好幾發子彈。有人打過一個比方,MG42的高射速點射就好比對一個目標打出一發“霰彈”,差不多同時飛過來好幾發子彈,命中率就提高了。

除了提高命中率,MG42高速射擊時駭人的嘎嘎聲還對盟軍士兵造成了強烈的心理震撼,盟軍士兵表示該槍的槍聲如同撕亞麻布或者鏈鋸,所以給了個“希特勒鋸子”的綽號。

機槍射速是不是越高越好?

MG42機槍射速那麼高,而且對隱現小目標的殺傷效能也的確可觀,那是不是說機槍的射速越高越好呢?

不是。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MG42的高射速提高了對隱現小目標的殺傷效能,但過高的射速也帶來一系列問題:

MG42作為輕機槍使用時搭配的供彈具是50發彈鏈盒,如此高的理論射速,扣幾下扳機50發就打光了,必須重新裝填彈鏈,結果雖然50發彈鏈要比其他國家輕機槍20發、30發、47發的彈匣、彈盤容量大,但火力持續性卻沒好到哪裡去。過高的射速導致彈藥消耗量劇增,光靠正副射手攜帶的槍彈遠遠不夠,必須讓步兵班其他步槍手協助攜帶更多槍彈,增加了士兵攜行壓力,削弱了步兵班的戰術靈活性。

開啟的50發彈鏈盒

另外,編入步兵班的輕機槍需要與步槍手一起衝擊躍進,機槍手需要提著輕機槍做各種戰術動作。雖然MG42火力強勁,50發彈鏈也比其他國家的輕機槍備彈多,但全槍重量過大,還沒有提把,在躍進衝擊時不能提槍,只能抱槍端槍,抱著這樣一挺機槍做各種戰術動作很吃力。

上圖為二戰時一張德軍宣傳照,德軍士兵抱著一挺MG42機槍發起衝擊。可看到MG42體積不小,而且不能提,只能這樣拐著或者端著,如果不用50發彈鏈盒,彈鏈還會拖掛在後面影響戰術動作。

而作為重機槍狀態使用時需要突出火力持續性,偏偏MG42射速太高,槍管熱容量有限,打了200-300發槍管就必須更換,影響了火力持續性。

MG42作為二戰時出現的一種通用機槍,它的技術是超前的,而且因為大量採用衝壓件,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方面也是可圈可點。通用機槍要兼顧輕重兩種不同的環境,效能只能遷就折中,偏偏MG42為了突出對隱現目標的殺傷效能採用很高的射速,其他方面不管不顧,這就走得太偏了,所以二戰和戰後其他國家的輕重機槍、通用機槍極少採用這麼高的射速,這並不是二戰德國技術超前別國趕不上,而是這麼做本身就不合理。

最新評論
  • 1 #

    那你說二戰時最好的輕機槍是哪一款??然後我告訴你它不是的理由。

  • 2 #

    不管你怎麼說,MG42和捷克借Z26是二戰公認的

  • 3 #

    說啥都不能埋沒它的成功。

  • 4 #

    從二戰中到二戰後沒有哪個國家仿製生產MG42就可以證明,MG42不是最好的機槍。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太尷尬,俄羅斯導彈系統上個月被以軍摧毀,以色列壓著不敢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