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自動槍械就是機槍和突擊步槍、衝鋒槍...這類的連發槍械,為何有理論射速和戰鬥射速還得從自動槍械的始祖馬克沁重機槍說起。圖片上是參加一戰的“英屬印度軍隊”的重機槍陣地,使用的是“英版馬克沁重機槍”,觀察最近的這一挺可以看到,它有比較長的橡膠管與機槍套筒和外水箱之間相連線,因為馬克沁重機槍是水冷散熱的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的333發帆布子彈帶,在水的強制冷卻散熱下,這條彈帶可以連續發射完畢,也就是說“馬克沁”可以不間斷的一次射擊333發子彈。

來福線槍械出現之後,槍管散熱的問題就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因為子彈在發射的過程中先要擊發彈殼裡的發射藥,產生高溫膨脹氣體,再推動子彈頭在槍管內高速旋轉,然後飛出槍口...但是,發射藥的膨脹氣體溫度很高,再加上子彈頭與膛線的高速摩擦,會產生非常高的熱量,早年間的步槍都是“拴動式”,也就是打一發子彈拉動一次槍栓使第二發子彈上膛,通常情況15發/分鐘就是非常高的射速了...射速慢這對於槍管起到間接散熱的作用,可以讓槍管耐久效能得到了提高。

美軍的M1917重機槍也是水冷散熱,這槍從一戰開始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甚至在“東北亞戰爭”當中也使用過,出現了“民二十四”與M1917兩型水冷重機槍對射的戰鬥。

但是,自動武器出現了以後,槍管的散熱問題越發突出了,早年間的鋼鐵冶金工業水平很低,槍管的強度和耐高溫能力都很差!如果較長時間的連續射擊(馬克沁是600發/分鐘)也許射擊不到200發槍管就耐不住高溫出現紅熱狀態,再進行射擊槍管有炸裂的危險!

槍管紅熱之後會讓鋼的結構發生變化,也就是鋼的結晶體和晶體鏈之間的間隙增大,從而導致了鋼材的內部的疏鬆和“理化效能”改變,使槍管強度大幅度的降低...為此早年間的機槍必須在槍管外面加上“水冷套筒”採用水冷強制降溫的方式不使槍管出現紅熱,水在100度才能蒸發,所以機槍在射擊過程中槍管不會出現紅熱狀態,如果水形成蒸汽可通過膠管被引導到外水箱與冷空氣接觸後冷凝,又恢復到水的狀態,再將水重新倒進槍管套筒內就又可以進行水冷降溫了,所以“馬克沁重機槍”才可以連續射擊333發的一條彈帶。

鬼子的“九二式重機関銃”就在槍管上安裝了大型散熱片。

由於水冷機槍重量太大,不裝水的重量就超過了40公斤,嚴重的減慢步兵的行軍速度,使部隊機動能力大大的降低,並且在戰場上並不是任何地方都有水源的,沒有水怎麼給槍管散熱?正是由於這個弊端,一戰結束後各國在解決機槍散熱的問題上出現了兩種方式,一種就是給機槍增加“散熱片”或者將槍管加工成“螺旋狀”,有了散熱片或者散熱螺旋,機槍的槍管進行戰鬥射速時就不會出現紅熱狀態...散熱片或者散熱螺旋這類機槍,包括我們熟悉的:ZB–26、大正十一式軽機関銃(歪把子)和九二式重機関銃...等等,散熱片雖然代替早期的水冷套筒,但是機槍的重量沒有多少降低,機槍組的負重和連隊的機動能力並沒有提高,而散熱螺旋機槍在進行連續射擊的時候,升溫熱量高於散發熱量也會讓槍管出現紅熱狀態。

而另外一種給槍管散熱的方式就是更換槍管,比如說:德軍的MG–42通用機槍,由於理論射速到達了1200發/分鐘,它還沒有單發射擊能力,扣一下扳機十多發子彈就打出去了,射速極高,有“希特勒電鋸”之稱,這樣的高射速散熱片和散熱螺旋顯然是不管用了,所以德國將MG–42採用更換槍管散熱的方式,有就是當它射擊完成100發(125發)的彈鏈之後就要更換一根備用槍管,這樣就可以繼續射擊了,而射擊完的槍管待在一邊散熱,等不燙手後再繼續周而復始的更換,直到戰鬥結束。

MG–42通用機槍更換槍管的速度取決於機槍副射手的熟練程度,通常情況下幾秒鐘就能更換完成,但是在戰場上射擊完的槍管是炙熱的,絕不能這樣徒手更換,需要使用石棉布,如果石棉布丟失了可以直接將卡箍開啟再將槍管倒在地上就行了。

實際上不只是MG–42進行更換槍管散熱,美軍的M2重機槍也採用這種方式,圖片上正在給M2重機槍更換槍管,需要戴石棉手套,否則把手燙掉皮了,不過M2重機槍使用50發彈箱+彈鏈供彈,打完後要更換彈箱,這也能讓槍管得到一點冷卻時間。

二戰結束後,由於武器裝備已經多樣化了,重機槍的戰場任務大為減輕,作為營連作戰分隊的主要核心裝備,它的火力打擊距離是600~1200米,再往上有自動榴彈發射器,2000米外則是營連所屬60/82(81)毫米迫擊炮的火力打擊距離,5000米外還可以呼叫師團(旅)級火力支援,重機槍在這麼多的增加武器裝備當中的地位顯著下降了,看好800~1200米這一段的射擊距離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在像一戰、二戰時期那樣持續不斷的射擊,一次戰鬥能打上2~4個彈箱100~200發子彈就已經很多了。

注意W85重機槍在射擊時的射速,看彈鏈...通常都是3~5發的短點射,其實重機槍根本不是影視劇裡的那樣,像潑水一樣的射擊,要是那樣射擊槍管早就完蛋了!一個步兵連在徒步行軍的時候重機槍班組最多攜帶8個50發彈箱,哪能允許你那樣“痛快”的射擊?重機槍是壓制敵方火力核心裝備的,子彈沒等開戰幾分鐘就打沒了,這仗還打不打了?

我軍89式重機槍的組成,圖片裡可以看到有兩名供彈手,背上被了三個50發彈箱、手裡還提著一個,加一起是8個彈箱,我軍步兵連一般配置兩挺重機槍,平均每挺配備200發子彈和一根備用槍管。

所以說,重機槍雖然理論上射速在600~1000發/分鐘,但是到了真正的戰場上根據戰鬥的激烈程度,戰鬥射速也就50~100發/分鐘了不得了,就這個射速還得省著使用,既要讓槍管得到較長時間的冷卻,又要節省彈藥。

輕重機槍有戰鬥射速,突擊步槍也是一樣的

比如說:圖片裡是外國槍械米正在試射中國製造的56式衝鋒槍(突擊步槍)它的理論射速是300發/分鐘,但是時間作戰當中不會有這麼高的射速,戰鬥射速一般在150發/分鐘就非常快了!

通常來說56式衝鋒槍使用的是30發彈匣,在真正的戰場上100米距離交戰時採用3~5發的點射方式,而不是將扳機一扣到底將“一梭子子彈”向潑水一樣打出去,要知道一名戰士在攜帶56式衝鋒槍子彈只有200~250發左右(250發是極限了)子彈是要省著用的,否則敵人沒打倒幾個,自己的子彈先消耗完了,敵人若是衝過來怎麼辦?

注意這張動圖裡射手扣動扳機的動作,都是幾發點射,而不是將扳機扣住就不鬆開了,這才是在戰場上正確的射擊方式,普通步兵戰士從進入到新兵連起就被時刻教育節省彈藥。所以,使用56式衝鋒槍在內的自動武器,大部分情況都是點射,一彈匣30發子彈要至少持續射擊5~8次才行,才能換彈匣。

當然戰場是瞬息萬變的,如果在近距離有敵人營連級叢集衝鋒過來,這就需要使用密集的連續射擊火力將敵人壓制住,否則就會陣地丟失,

圖片上就是對付密集衝鋒敵軍的射擊方式,先是一兩發對目標的試射,然後扣住扳機將彈匣裡的子彈打光(不到三秒鐘),通常來說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輕機槍,它使用100發彈鼓供彈,持續射擊能力要比56式衝鋒槍好一些。

總之,56式衝鋒槍在100米外對敵射擊時採用每次3~5發的短點射,一個彈匣要使用6~8次為佳,這樣既可以精準的瞄準射擊,還能節省彈藥。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國際“藍線”雷場,走來中國女掃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