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從外國引進先進武器是常有的事,甚至美國這樣的藍星最強也不能免俗,最近不也購買了挪威康斯伯格額的NSM反艦導彈嗎?可見引進武器也是一種技術交流形式,是很正常的。當然除了單純買來就用,對於艦艇、飛機等一些可以長期使用的高技術裝備,很多國家出於長期考慮,也會採用購買一批成品,在授權生產一批的方式。

這樣的好處是國內的生產的可以帶動技術進步,還可以創造就業,提升產業水平,最後最關鍵的就是還能學會這型裝備的製造,只要有原材料哪怕在戰時也可以自己生產補充損失,退一步說就是維修也要方便的多,不至於印度這樣還要給出一大筆維護費用。

這樣來看,好像引進授權生產似乎是非常划算,但是實際情況是,和國內軍貿的國家中採用引進授權的形式是越來越少,例如巴基斯坦在自己建造F22P後,後續引進的054AP則完全交由我們製造。其實授權生產,是否划算其實還要從三個方面來算賬,不能一概而論。

一、製造業能力

引進授權生產,當然是想完善自己的製造能力,初衷當然是好的。但是放眼全球,擁有全部門類的製造業的國家屈指可數,引進如艦艇、飛機這樣的大件製造,需要國內有一定的製造業規模做保障。例如70年代國內引進米格21仿製殲7,就是因為國內當時在蘇聯的幫助下,重建了一套完整蘇式重工業基礎,後來中蘇交惡後,80年代的殲8等戰機還建立在米格21的基礎上,就是因為國內工業失去蘇聯扶持後自身發展緩慢,工業基礎根本無法滿足太超前的設計理念。

所以在引進一款裝備授權生產前,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工業門類和這個裝備是否契合,如果航空製造也落後的,你引進戰機授權生產,那就是抓瞎。除非和國內一樣,能夠搞舉國體制集中力量吃透,不過即便如此,消化SU-27和SU-30的技術也是在經濟和技術水平大幅好轉的情況下。

而巴基斯坦方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F22P在巴方國內生產,本來巴方是想加強國內製造產業,但是耗時超過一倍,因為不少技術原因成本也大幅增加,如果從單純的戰爭角度而言,直接外購更划算,還不影響服役時間。

二、區別對待

雖然說不少中小國家因為製造業限制,引進授權生產多半吃力不討好,但是也可以具體分析,對於不同的裝備還是不一樣的。例如艦艇這樣可以用幾十年的裝備,大修時間又間隔很長的,其實授權生產意義不大,一般買艦艇的國家都是短時間內戰鬥力匱乏用來應急的,就算自己掌握了技術,海軍實力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而戰鬥機這樣裝備,壽命非常有限,俄製米格2代機的壽命大約只有2000小時,如果在高強度戰鬥下簡直就是消耗品。這時候如果能夠引進有戰鬥機生產線,則可以大量的裝備補充,畢竟你永遠不知道飛行員和戰鬥機誰先消耗完。尤其是大量的戰機可能只是因為零配件問題無法升空作戰,這時候生產線既可以組裝也可以協助維修,對巴基斯坦這樣的長期籠罩在戰爭陰影內的國家還是有幫助的。這也就是巴方對JF-17生產線高度重視的原因,畢竟能夠穩定的獲得補充的戰機,才有資格作為主力使用。

三、長期來看在於堅持

前面算的都是短期的利益,從某一段時間來看,引進授權生產必然是不划算的,哪怕是大國也是一樣,畢竟你要引進的必然是你沒掌握的技術。這樣短期內必然面臨時間長、成本高、效率低的情況,但是從長期來看,這也是技術消化吸收的必然過程,學的在慢,學到的都是自己的,產業升級當然只能一步一步來。

國內空軍、海軍現在的技術發展,有多少是從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以色列、義大利等國一點點吸收過來的,短時間內都會出現各種問題,但是長期來看是值得的。畢竟在穩定的盟友關係總有破裂的一天,只有獨立自主才不會受制於人。

不過實際情況是,有時候你想引進授權生產,出口國往往是拒絕的,而且你買的武器越先進越是不可能,比方說當年沙特買的DF-3花費35億美金,你說要引進生產線,恐怕連報價都沒有。畢竟有些東西不是你想引進就能引進的,所以國內引進授權生產往往還是看人下菜碟,得到軍方青睞想引進的技術,都是搶手貨,不是靠條件交換,就是趁對方經濟塌方趁火打劫,如果不是把握了這麼多機會,現在WS-15還不知道在哪張圖紙上睡覺呢?

總體來說,引進授權生產是有必要的,但是要根據國家實力,和自身發展方向,有針對性的選擇武器裝備,有些可以引進,有些則不划算,有些則是豁出去了也要把技術引進談成功,如何選擇,這需要具體拍板的人有超強的前瞻性和魄力。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不懼美國製裁,土耳其打算購買更多的俄羅斯導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