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抗戰劇來說,“服部直臣”似乎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名字。這位侵華日軍的少將旅團長至少在中國電視劇裡被擊斃了四次:舊版《亮劍》、新版《亮劍》、《東方戰場》和《黃河在咆哮》。不過,服部直臣並非是虛構人物,在歷史上實有其人,而“擊斃”服部的戰鬥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這就是發生在公元1943年的韓略村伏擊戰。
時間回到公元1943年的10月,當時日本侵略軍在岡村寧次的指揮下,借災荒之機,對太嶽軍區採取殘忍毒辣的鐵壁合圍、鐵滾掃蕩、梳篦戰術的所謂“鐵滾式三層陣地新戰法”式大掃蕩。
而此時遠在陝西的胡宗南部正在積極搞摩擦,妄圖破壞統一戰線。在這種背景下,太嶽軍區司令員陳賡命令麾下的386旅16團在太嶽軍區二分割槽司令員王近山的率領下西渡黃河馳援陝北。
當月,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從各地抽調了120多名軍官趕赴太嶽地區,參觀推廣所謂的“鐵滾式掃蕩”戰法。在這種機緣巧合之下,準備西進的16團和戰地軍官參觀團偶然相逢,造就了抗日戰爭中的一場經典戰鬥:韓略村伏擊戰。
10月18日,王近山所部抵達山西洪洞縣南一帶。建在臨屯公路(臨汾到屯留)旁的韓略村戰略為重重要,也是日軍運兵運糧車輛的必經地區。自1939年始,日軍在村子東垣建立了一個炮樓,駐紮一小隊兵。
敵軍兵力薄弱又是打伏擊的好地形,經過偵查得知,近來會有鬼子的“大太君”從這裡路過。綜合分析,王近山隱隱覺得這次伏擊戰會有大魚上鉤。於是,他打算打場不經請示的戰鬥給敵人以迎頭痛擊。
24日黎明,部隊來到預先指定的埋伏位置,一隊由13輛汽車組成的鬼子部隊進入了伏擊圈。王近山一聲令下,公路上的敵人被分割為數段包圍。經過3個小時的激戰,日軍近180人被擊斃,13輛汽車被焚燬,我軍傷亡連指導員鄭南光以下50餘人。
戰鬥共繳獲日軍92式重機槍一挺、輕機槍兩挺、擲彈筒三個、步槍手槍80餘支。沒錯,這支被殲滅的部隊正是日軍的戰地軍官參觀團。該部除了少數人員逃出外,其餘皆被擊斃。戰鬥結束後,我部官兵迅速打掃戰場並撤離,而駐紮韓略的日軍小隊懾於八路軍的雄厚兵力不敢出來應戰。
這就是八路軍戰史上著名的韓略村伏擊戰,王近山因此役得到了毛澤東主席、劉伯承、陳賡等人的表揚。而大為光火的岡村寧次把駐守臨汾的69師團的中將師團長井上貞衛撤職,駐紮韓略的日軍隊長事後被槍斃。
以此為原型,在新、舊版的熱播劇《亮劍》中都展示了這次戰鬥,2016年出品的大型電視劇《東方戰場》第59集中對其進行了還原。這支戰地參觀團的最高軍銜領導:侵華日軍第八旅團少將旅團長也出現在了電視劇中。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服部旅團長確實就在參觀團中。被我軍擊斃的鬼子軍官基本都是中隊長及以上職務。但是這批被擊斃的軍官中並沒有服部少將。最合理的一種解釋是,此人當時被擊傷昏迷(或裝死?)或在少數幾名日軍的掩護下撤出包圍圈,而並沒有陣亡。
當時16團打掃戰場時間較短,誤以為服部已死。足堪玩味的一點是,這位服部少將在1945年8月的石家莊市受降過程中還華麗麗地打了一次“醬油”。當時身為日軍獨立步兵第二旅團旅團長的服部直臣就投降事宜和我軍冀晉區黨委副書記、軍區副政委王昭等人展開談判。
一位被擊斃的少將在兩年後又在石家莊“復活”,這明顯是不可能的。所以,1943年的韓略伏擊戰中,服部直臣僥倖撿了條命,而不是被我軍擊斃。
不過,儘管有“漏網之魚”,韓略伏擊戰依然是抗戰中以較小代價斃傷較多敵人的經典戰例。這類組團滅掉對方三位數級別佐官的戰鬥,放之國共合作的八年全面抗戰的歷史時期都是極少見的。
本文相關參考及引用資料:《日偽統治時期的石門》、《痛殲日寇“軍官觀戰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