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代號】“羅金漢姆”行動
【英文名稱】Operation Rockingham
【媒體稱呼】伊拉克核查
【密級】保密
【發起者】英國
【運作程序】1991年-2003年
【目的】參與伊拉克核查
【背景】
1991年至1998年,聯合國先後派出200多個武器核查小組到伊拉克進行了400多次調查,銷燬了一系列導彈、導彈發射裝置、化學武器以及用於製造化學武器、生物武器的材料和裝置,歷經多次武器核查風波。
1991年5月1日,聯合國宣佈,以聯合國祕書長德奎利亞爾為首的聯合國銷燬伊拉克化學、生物和核武器特別委員會(特委會)組建完成。
5月14日,特委會第一批由34名專家組成的技術小組抵達巴格達,開始對伊境核心設施進行實地核查。
5月17日,聯合國祕書長向安理會提出一項銷燬伊拉克武器的3階段計劃。
1992年7月5日,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要求進入伊拉克農業部大樓搜尋有關武器的材料,遭到拒絕。
到26日,伊拉克一直禁止聯合國核專家進入伊農業部。
1993年6月11日至7月19日,伊拉克多次表示反對核查小組在其一些彈道導彈試驗基地安置永久性攝像監視裝置。
11月26日,伊無條件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關於長期監督伊拉克武器生產的第715號決議。
1997年10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134號決議,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允許特委會和核查小組進入伊的任何地區、設施進行檢查。29日,伊決定禁止特委會和武器核查組內的美國人進入伊領土。
11月20日,伊拉克宣佈允許特委會“原班人馬”返回。
第二天,伊拉克宣佈禁止核查人員進入“總統府邸”。
1998年1月12日,伊禁止以美國人斯科特·裡特為首的軍事核查小組進行核查,引發當年第一次核查風波。
斯科特·裡特
2月20日,聯合國祕書長科菲·阿塔·安南抵巴格達進行調解。
23日,安南同伊拉克達成協議,核查人員可以自由地、不受限制地進入包括8個總統府邸在內的任何地點。
3月26日至4月2日,聯合國特別小組對伊多處總統府邸進行核查。特委會證實伊方面給予了合作。
10月31日,伊拉克決定完全中止同特委會任何形式的合作,包括特委會在伊境內的武器監測工作。
11月5日,安理會通過第1205號決議,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全面恢復與聯合國所有武器核查人員的合作。14日,伊拉克接受決議。
12月17日,英美對伊發動了“沙漠之狐”行動(Operation Desert Fox),伊拉克隨後中斷與特委會的合作。
1999年12月17日,安理會通過第1284號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監督、核查和視察委員會(簡稱“監核會”),代替名存實亡的“特委會”負責對伊銷燬生物、化學武器和彈道導彈的核查,但一直遭到伊拉克的拒絕。
2001年2月26日,聯合國與伊拉克關於恢復對伊武器核查問題會談在紐約舉行,這是自1998年12月以來雙方首次直接接觸。此後雙方進行了多次會談,沒有取得進展。
2002年8月1日,伊外長致信安南,邀請聯合國“監核會”主席漢斯·布利克斯訪問伊拉克,並希望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能“在雙方同意的最早時間內”抵達巴格達。
2002年9月,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召集他在巴格達的革命指揮委員會開會。薩達姆神情嚴肅,並且看上去壓力很大。因為他剛剛讀完了一份英國倫敦聯合情報委員會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包含薩達姆政權能力的詳細資訊,甚至聲稱,伊拉克擁有可以在45分鐘內啟動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一點令薩達姆感到迷惑。據事後透露出來的資訊稱,薩達姆懷疑是否他身邊有人知道連他自己都不清楚的一些情報?
革命指揮委員會的成員趕緊一一表態說,他們對此並不知情。
那麼,英國情報機構的資訊是哪來的呢?這就是柴考特調查報告要回答的一個主要問題。
2009年,在時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的授權下,柴考特爵士開始進行關於伊戰的調查。此次公佈的這份有關伊戰調查的官方報告,共有260萬字,歷時7年,概括了英國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可以從中汲取的教訓。
該報告調查了英國政府從2001到2009年之間對伊拉克戰爭的決策以及後續的一些問題,包括當時伊戰的背景、軍隊的裝備以及是否準備就緒問題、伊戰是如何展開的、戰後的計劃等。
該報告涵蓋的主要內容有:戰爭的決定、戰爭的法律依據、戰爭裝置問題,即是否有足夠的、良好的裝置,以及戰後的計劃等。而該報告“最具色彩的”材料是當時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和美國總統小布什之間書信來往的一些節選。
報告說,當時英國首相布萊爾對伊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自伊戰以來,他一直面臨各種批評,有些人甚至呼籲將他作為戰爭罪犯來進行懲罰。
當時,布萊爾堅信薩達姆擁有大規模的生化武器。
最後被證實,大多數的資訊都是錯誤的。伊戰導致179名英國軍人死亡,而伊拉克人死亡的人數更是達到數十萬人。
那名曾講過45分鐘字眼的軍官也極力否認對此事知情。
據一名官員數年後表示,當他們找到那名曾傳遞那名軍官報告的中間人時,人們發出了很多感嘆。
當時軍情六處的負責人理查德·迪爾洛夫爵士很可能是直接挨齊爾考特報告批的人。
他的批評者說,迪爾洛夫跟權力上層走得太近,過於熱衷哄唐寧街高興,當然他本人對此強烈否認。
9月16日,伊拉克宣佈無條件接受聯合國武器核查。
11月8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關於伊拉克武器核查問題的第1441號決議。
11月13日,伊拉克接受安理會第1441號決議。
【行動經過】
1991年初,英國發起“羅金漢姆”行動,進一步對伊拉克進行擠壓。
有關伊拉克可能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檔案一出來就開始了檢查,聯合國的監督人員根據英美提供的情報到那些可疑地點進行勘查,結果什麼也沒找到。那些所謂隱藏在養雞場的祕密武器點其實就是養雞場。
負責核查的官員漢斯·布利克斯說:“我們以為英美為我們提供了最可靠的地點,但我們沒有在任何這些地方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700名核查人員共對500個不同的場所進行檢查,結果一無所獲。
即便如此,英國人仍然磨磨唧唧磨蹭到了2003年,才無奈結束了“羅金漢姆”行動。
【後續】
2003年6月,美國前軍事情報官員、聯合國武器核查員斯科特·裡特在接受《蘇格蘭星期日先驅報》採訪時聲稱,“羅金漢姆”行動是英國祕密情報部門。記者尼爾·麥凱用裡特的話說,“羅金漢姆”行動的作用是“產生關於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誤導性情報,可以作為對伊拉克採取行動的理由”。文章聲稱,根據裡特的指控,“羅金漢姆”行動小組是收集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情報的各種英美情報組織的中心,該小組處理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情報,包括伊拉克叛逃者和聯合國駐伊武器檢查組織特委會,“羅金漢姆”已經滲透進去了。根據斯科特·裡特的說法,該部門在政府的支援下,有選擇地收集了政治目標的證據:
“‘羅金漢姆’行動精心挑選的情報”蒐集情報。它收到了硬資料,但心裡有一個預定的結果。當大多數事實模稜兩可或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它只提出了一小部分事實……這成為維持公眾心態的努力的一部分,即伊拉克不遵守視察。他們必須支援關於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指控,而特委會卻恰恰相反。”
例如,裡特聲稱,“羅金漢姆”行動將向武器核查人員洩露虛假資訊,但隨後將這些核查作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羅金漢姆’是一些非常有爭議的資訊的來源,這些資訊導致了對可疑彈道導彈地點的核查。我們……什麼也沒找到。然而,我們的搜尋行為允許美國和英國說導彈存在。”裡特聲稱,“‘羅金漢姆’行動在英國情報系統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在這一情況下,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英國和美國構成威脅。”
裡特說,“羅金漢姆”行動小組包括軍官、情報部門代表以及國防部文職人員。據英國武器專家大衛·凱利稱,他在“羅金漢姆”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裡特形容他是“羅金漢姆”行動的得力助手,他把特委會的資料翻譯成簡明的報告”。
2003年7月17日,大衛·凱利突然以“充滿了神祕的色彩”死亡,隨即引發了布萊爾政府面臨的最大的政治風暴。
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凱利告訴議會情報和安全委員會:“在國防情報部門,我與‘羅金漢姆’小組保持聯絡。”儘管這些證據是祕密提供的,但一份記錄被公佈給了赫頓調查組。
新聞界認為,在大衛·凱利提供國際刑事法庭證據之前,唯一一次公開提及“羅金漢姆”行動的是理查德·霍姆斯准將,他於1998年6月向國防部特別委員會提供了證據。這顯然忽略了1991年和1992年公眾對“羅金漢姆”行動的提及。
【影響】
防務參謀機構“羅金漢姆”行動的創始人和經理約翰·莫里森全面否認了裡特的指控,稱其完全沒有根據。他在寫給《衛報》的信中說:“‘羅金漢姆’是一個利用和協調防務參謀機構所有資源的小單元;它的唯一目的是為特委會的小組提供線索,儘管存在消除敏感情報的問題,但它還是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在伊拉克的主要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設施、核計劃以及化學和生物武器庫存被摧毀的最初幾年,它不可避免地是最有效的。”
在赫頓調查的證據公佈後,很明顯,防務參謀機構評估人員的高階專家,包括布賴恩·瓊斯博士,對檔案中有關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對英國構成威脅的措辭感到不滿。
瓊斯和其他人曾以書面形式向當時的國防情報局副局長託尼·克拉格抱怨檔案的措辭過於強硬。例如,他們認為,伊拉克在接到命令後45分鐘內“可以”發射化學或生物武器的說法本應附有警告。他們的申訴被當時的國防情報空中元帥喬·弗倫奇爵士駁回。
據赫頓調查所稱,45分鐘的索賠是根據軍情六處的“劃分”情報提出的,聯合情報委員會看到了這些情報,但分遣隊的武器專家沒有看到。瓊斯博士在2004年2月4日的《獨立報》上撰文說,不太可能有任何具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專門知識的人在將這份“條塊分割”的報告列入檔案之前就看到了它,如果他們看到了,他們就會持懷疑態度。
與裡特關於“羅金漢姆單元”防務參謀機構“精心挑選的情報”的指控相反,防務參謀機構工作人員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能力的情報一直是一些最懷疑的聲音。在防務參謀機構任職後,約翰·莫里森一直擔任情報與安全委員會的調查員,直到他在接受BBC採訪時說,當首相聲稱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是當前和嚴重的”時,他“幾乎可以聽到白廳周圍的集體覆盆子”。
2004年7月《管家評論》發表的報告專門介紹了“羅金漢姆”行動。它反駁了裡特的說法,權威性地說,1991年在防務參謀機構內成立後,“‘羅金漢姆’負責向特委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視察隊的一些人員作簡報。它處理視察所收到的資料,並作為繼續視察活動的中心諮詢來源。‘羅金漢姆’還就英國政府和工業界專家作為視察隊成員與特委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一事,向外交部和國防部政策部門提供諮詢意見。‘羅金漢姆’包括一名派往巴林的官員,負責為一個被稱為“協調向視察隊成員通報情況和彙報情況的門戶”的組織提供工作人員,視察隊成員部署在伊拉克,並從伊拉克返回。“在1998年減為一名工作人員後,該組織又擴大了“向監核視委提供英國支助”。
監核視委沒有提供或預期提供任何正式反饋。“羅金漢姆”行動沒有向個別視察員作簡報或彙報。不過,它繼續向監核視委和原子能機構提供英國對伊拉克核、生物、化學和彈道導彈計劃範圍的所有情報來源的評估,以及關於潛在重要地點的資訊。它是聯合國伊拉克問題國際委員會負責分析2002年12月7日伊拉克宣言(即伊拉克根據聯合國決議提交的長達12000頁的武器宣言)的工作的重點。
“羅金漢姆”行動是西方國家霸權主義的生動寫照,也是它們藐視聯合國及安理會權威的罪證。行動表面上是遵循聯合國決議,但由於其羞辱性的做法,本質就是在輸理的劣勢下時刻準備栽贓,以挽回道德影響。然而事實就是事實,沒有就是沒有,謊言最終被無情戳穿。
“羅金漢姆”行動的失敗就是分析情報的失誤,因為情報人員固執地認為,伊拉克在1990年代擁有這種武器,雖然核查人員空手而歸,但人們不願意對這些情報作重新核查。
【關聯性】
“羅金漢姆”行動具有軍事、外交等多種特徵,狀態比較複雜。但是,行動沒有序列,僅僅有一個“福斯呼籲”行動(Operation Mass Appeal)與之有一定關聯。
“福斯呼籲”行動是英國祕密情報局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前夕設立的一項行動。這是一場旨在在媒體上報道有關伊拉克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報道的運動。行動的存在在2003年12月被揭露,儘管官員否認這項行動是故意散佈誤傳資訊。前聯合國武器檢查員斯科特·裡特在他的《伊拉克機密》一書中透露,英國祕密情報局存在著心理戰的努力,被稱為“行動大規模上訴”。根據裡特的說法:“‘福斯呼籲’是將英國祕密情報局情報傳遞給伊拉克的焦點,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全世界。英國祕密情報局的宣傳專家當時聲稱,他們可以通過“不時與我們合作的編輯和作家”傳播錯誤資訊。這就是“福斯呼籲”行動,說白了是與“羅金漢姆”行動相互協調的陰謀。
【代號說明】
“羅金漢姆”行動是在1990-91年科威特戰爭之後,英國參與伊拉克核查的代號。1991年初,聯合國伊拉克問題特別委員會(特委會)成立,負責監督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銷燬工作。《英國國防政策白皮書》“1991年國防估計宣告”(同年7月作為1559-I號命令檔案出版)中提到了使用暗號,該白皮書第28頁指出“聯合王國正在充分參與特別委員會的工作;我們的參與被稱為‘羅金漢姆’行動。”英國作為“羅金漢姆”行動的一部分開展的活動在以下白皮書(1992年7月作為命令檔案1981出版)中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