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習慣於每年幾十顆衛星成功發射的中國人民來說,一次火箭發射任務把6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已經不再是新聞了。然而,中國航天人在12月7日在完成一箭6星的同時,又實現了同一發射場6個小時內發射兩箭的歷史紀錄,這一能力在和平時期可以完成更為繁重的商業發射任務,在戰爭時期擁有重大的實戰意義。
創造這次紀錄的是中國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這種火箭採用固體燃料,使用車載機動的方式進行發射,看上去與導彈發射方式很像。快舟一號甲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中國快速響應發射衛星的能力,與常規火箭進入發射場到發射要準備3個月時間相比,快舟一號甲進入發射之後只需要一週時間就可以完成射準備,4小時就可以完成發射。有報道稱,中國快舟一號甲已經發展成熟,進入商業任務高頻率發射階段,有多達20枚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正在加速生產中。
在商業競爭方面,快舟一號甲採用的是國際通用衛星發射介面,一車一箭為基本發射單元,從接到客戶訂單到履約進行發射只需要8個月時間,再加上小型固體火箭擁有的發射成本低、入軌精度高、保障條件少和飛行可靠性高等特點,大大提升了中國火箭在商業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在同一天,同一工位在6個小時內完成雙箭發射,進一步證明了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快速發射衛星技術的先進性。另一個重要的意義是中國這種能力在戰爭時間還可以完成迅速補星的任務,這對於保障國家太空戰略安全具有著重大的意義。
此次發射同樣還檢驗了中國航天發射場的組織能力和航天測控技術的進步。快速發射要求航天發射組織形態不斷的去探索和創新,帶動火箭發射中心從過去的大而全的系統保障向小而精的模組化保障過度,使得中國衛星發射效果獲得了大大提升。另外,中國航天測控技術也受了檢驗,在上個月13日,中國曾在175分鐘內連續發射過兩枚不同型號的運載火箭,都獲得了圓滿成功。
目前各大國都在發展反衛星技術,對於對方衛星的破壞技術已經日益成熟。各國位於距離地面3.6萬公里的大多是通訊衛星、導彈預警衛星和海洋監視衛星;位於距離地面2萬公里高度的主要是導航衛星;位於1000公里以下低軌道衛星的主要就是各種遙感偵察衛星和光衛偵察衛星。這些衛星在戰爭時間都存在著被擊毀的風險,其中又以低軌道衛星最容易被擊毀。中國快舟一號甲的最大戰略意義在於在戰前可以快速補射幾百顆近地軌道衛星,讓國家獲得在戰爭時期獲取資訊的優勢。
此次紀錄的誕生代表著中國航天人在火箭發射技術上又一次飛躍,而且是從火箭、衛星發射場到航天測控部門都接受了考驗,進一步證明中國“制太空權”能力獲得了新的提高,未來誰擁有了制太空權就完全有可能把握戰爭的主動權,你說這個紀錄的意義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