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20海軍型的出現,當時著實讓大家高興了一陣,這樣我們的大驅和075小航母上又多了一種實用載具。但是從整體來看,國內依然缺少一種類似於美國"海種馬王"這樣的40噸級重型艦載直升機,相應的在這個位置上,陸航也是有需求的,否則就只能依靠13噸的直-8/18和一些俄式直升機支撐。
而在完成了10噸通用機直升機的研發後,下一步必然是解決重型運輸直升機,這樣對海軍來說,至少可以解決海上反潛、運輸、陸戰隊超地平線攻擊等諸多問題,可同時裝備兩棲攻擊艦、航母等多種艦艇,單純從採購上來看也很有意義。
但是國內重型直升機研發能力一直有限,而之前和俄方合作的重型直升機專案也進度緩慢,據傳前幾年因為合同方面的問題還在進行繁瑣的談判。畢竟重型直升機的最關鍵的就是旋翼槳葉技術和過載發動機,而中俄方面的合作前提是利用俄羅斯直升機的設計經驗,加上烏克蘭馬達西奇的D-136-2重型渦軸發動機,但是現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徹底鬧翻,可以說在這方面俄羅斯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了一半。這樣合同的收益和相關問題必然要進一步談判,也為雙方合作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是好訊息是,昌飛這次非常給力的搞出了14米長的複合材料旋翼,再立新功。複合材料旋翼從80年代開始,在法國海豚直升機引進時,首次被國內工程設計人員接觸,90年代國內已經基本掌握了相關材料的使用。但是海豚畢竟是4噸的小傢伙,而更大型的直升機需要更大的旋翼,這就讓符合材料的配方、模具澆鑄一體成型等技術上難度更高,一直到直20,才解決了8米級的複合除冰旋翼,保證直20能夠和黑鷹一樣在高原地區使用,達到了西方90初期年代的水平。
而這次的昌飛在短時間內直接將旋翼尺寸做到14米,不排除技術突破或者有引進的可能性,畢竟這是僅次於米-26的16米旋翼。而美國的CH-53E重型使用的則是11米長的旋翼,這也預示著中國產重型直升機在旋翼長度上還要超過"海種馬"。按照"海種馬王"CH-53K最大載荷43.8噸,最大掛載15噸,可運輸55名士兵來看,中國產直升機的裝載能力甚至可以超過CH-53K的水平,如果一切順利,不久後或看到中國產"海種馬"上艦。
當然目前最關鍵的還是動力問題了,因為中俄重型直升機是以米-46為藍本設計的,是90年代俄方研製的米-26的40噸級版本,其基本引數都對標的美國的CH-53E,需要一款至少能提供8300千瓦以上穩定功率的發動機,如果一旦和馬達西奇的合作談判成功,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而且不僅如此,如果一旦搞定馬達西奇,艦載固定翼預警機所使用的5000KW低速渦槳發動機或也將落地,這個方面有機會在和大家詳細分析。總體來說憑藉國內的資金支援,俄方算是沾了光,只需要拿出之前米-46的一點設計老底,就可以獲得一款曾經夢想的40噸級直升機,還是挺划算的。當然我們也不虧,一個重型直升機解決太多問題了,也難怪有人一直阻攔我們和馬達西奇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