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從東風一號導彈

到長征三號運載火箭

從東方紅一號衛星

到載人航天工程神舟飛船

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歷程上

從未少過他的身影

他與屠守鍔、黃緯祿、樑守槃

並稱為中國“航天四老”

△左起:黃緯祿、任新民、屠守鍔、樑守槃

1915年12月5日

他出生於安徽寧國

他就是被尊稱為

中國航天

圓夢飛天之路的“總總師”

“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

有人說任老的一生波瀾壯闊

對於自己的“航天人生”

任老只用了

一句簡單的話概括

“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一封電報,開啟一生航天事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美國的任新民選擇義無反顧地返回這片故土。歸國後,在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他第一次“搞”火箭。當時在中國,“搞”火箭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沒多久,他接到一封電報邀請,參與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成立工作,並負責講授固體火箭課程。就這樣,一封電報讓他與航天結緣。

在那裡,他與錢學森初次相見。與君初相識,猶似故人歸。當晚,兩位專家徹夜暢談。錢學森讚賞他才識過人,這次見面,開始了兩人此後半個多世紀的航天合作。

1956年,由錢學森負責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任新民被調任為五院下屬的六室主任。從此,他的一生便與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緊緊連在一起。

航天專家合照,左起:黃緯祿、屠守鍔、錢學森、 樑守槃、任新民、莊逢甘

從零開始,把中國首顆衛星送上天

在北京豐臺區的中華航天博物館裡,陳列著“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實物及模型,“風雲一號”、“東方紅一號”等等10顆各類衛星,以及運載火箭發動機等。這些一件件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國重器”,任老都參與其中。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毛主席審時度勢,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當時,中國工業一窮二白,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任老毅然挑起重擔。

不久,中國的人造衛星計劃正式啟動,任老擔任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總負責人。

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決定任務攻關的成敗。研製發動機的過程異常艱辛,不僅要弄懂許多設計難題,還要攻克諸多材料與工藝方面的關鍵技術。這些困難如同一道道關卡,橫亙在攻關路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憑著鐵一般的意志,任老迎來勝利的曙光。

攀登科技的高峰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在使用遙測彈測試發動機效能時,彈頭未落入預定彈著點。

時間緊急,任老心急如焚。他帶領大家,在茫茫大漠苦尋彈頭殘骸。年近花甲的他,拄著柺杖,和年輕的戰士一樣,白天翻越一個個沙丘,夜裡靠蓋沙子取暖。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第5天,終於找齊了所有殘骸。有了確鑿的“物證”,任老順利查出故障原因,成功排除了問題隱患。

此時,在技術上如何實現火箭整流罩分離,成為任老面前又一道難題。

北國天寒地凍,任老裹了一件厚棉襖,便跑到外場進行試驗。經過多次論證後,他確定了“兩個半罩先縱向解鎖,然後水平方向快速平拋”的新方案,成功實現火箭整流罩平穩分離。

就在火箭發射前夕,為了保險起見,任老提出要在火箭二三級之間塗抹二氧化鉬,防止火箭發生“冷焊”現象,影響分離。實踐證明,這種“萬無一失”的做法,對托起衛星成功升空十分必要。後來,周總理親切地稱他為“中國放衛星的人”。

之後,他又先後擔任試驗通訊衛星、實用通訊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外星等6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併力主推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他都要親臨發射現場。

2003年10月15日,88歲高齡的任新民,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目送神舟五號將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

晚年的任新民一直關注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最新進展,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第二天,他激動寫下祝賀: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一輩子就幹一件事,

研製了幾枚火箭,

放了幾顆衛星而已。”

對於堪稱輝煌的事業成就

任老說得如此平淡

而平淡話語的背後

是無數個日日夜夜

無盡的風吹雨打

無畏的艱難險阻

是老一輩科學家、航天人

披荊斬棘、勇挑重擔、無私奉獻

是家國情懷,是民族使命

讓我們一同致敬任老

致敬中國航天人!

/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顫抖吧人類!人工智慧+高超音速武器,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