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要談導彈攔截,首先得談論導彈本身,目前世界的導彈,大體分為兩類,一種是彈道導彈,一種是巡航導彈。

彈道導彈主要依靠拋物線彈道攻擊目標,這種導彈的優點是射程遠,載彈量大、速度快(速度遠端和洲際彈道導彈能以十幾倍音速的速度攻擊目標),缺點是發射動靜大、精準度不夠高。

彈道導彈一般是陸基和海基戰略核潛艇發射。

巡航導彈則在始終保持目標資訊不變的情況下,自動適應地形或者海面等背景條件向目標飛行而去,特徵是精度高、發射可神不知鬼不覺,如果掠地和掠海飛行,其本身雷達反射波與地面、海面雜波混同、極難被探測,其缺點是普遍速度慢、載彈量小,但美國戰斧、隱形的AGM-129和最新的隱形巡航導彈AGM-158,都能攜帶10萬(戰斧和AGM-158)到20萬噸(AGM-129)核彈頭。

巡航導彈在陸地和海上航母、巡洋艦、驅逐艦、核潛艇都能發射。

這裡需要插入一點知識,就是遠端和洲際彈道導彈的射高與射程,前者射程在5000公里到8000公里,後者在8000公里以上——目前世界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是俄羅斯撒旦2,達到1.6萬公里。

這麼遠的射程, 彈道最高點一般都在1000公里以上,2000以內,或超過2000公里。高點低了,打不到目標,因為地表是球形的;高點太高也打不到,因為射程會縮短。

遠端和洲際彈道導彈都可以近距離攻擊,比如北韓之前發射的火星-15,彈高達到4500公里,射程才不到1000公里。也就是說同樣的彈道導彈,射高越高、射程越小,射高越低,射程越遠,但這個射高要能滿足拋物線原理、和地表情況,要能準確攻擊目標。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似乎就在搞另外的一種導彈——高超音速滑翔攻擊導彈,就是在火箭和重力的共同加速下,以超高音速滑翔衝向目標——結合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兩者的特徵,又分為從大氣層外滑翔衝下,和從大氣層高處衝下。

還有超高音速飛行器,比如時速在10馬赫左右的X-43,還有黑鳥2(SR-72),採用變迴圈發動機.

美國還在將大氣層內的反導導彈和攻擊導彈的速度也提到接近10馬赫,比如正在研發的標準6block1B反導導彈(射程500公里左右、射高200公里,與阿德導彈差不多,但速度要快得多),還有空對空(地)導彈AIM-260和遊隼,速度都接近10馬赫。之前除過外大氣層落下的彈道導彈,大氣層內發射和飛行的導彈,最高速度在5到6馬赫,比如美國AIM-120D中距空對空導彈。遠端和洲際彈道導彈在發射後向大氣層外飛去的速度,在5馬赫以內。

就傳統導彈攔截而言,彈道導彈的攔截,如果彈道導彈需要出大氣層(射高超過200公里),則主要難度在於精確計算彈道,還有就是攔截彈能儘可能在大氣層外攔截(因為一旦重入大氣層,反應時間太多,尤其是有真假彈頭的情況,一方面不好判斷一方面時間太短。如果是核彈頭,即便在高空攔截但一旦爆炸將產生嚴重後果), 能精準鎖定導彈的些微偏移,並能針對性矯正——由先進的火箭技術和電子脈衝技術保證。

目前能在大氣層精準攔截彈道導彈的,只有美國一家,主要是陸基中段(GMD,發射GBI攔截彈)、標準3block2A(美日聯合研發)、箭-3(美國與以色列聯合研發),GBI是目前世界射程最遠、射高最大的反導導彈,也是唯一多次成功測試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反導導彈,標準3block2A和箭-3射高1500公里、射程2500公里,這個高度和距離基本就是來襲的遠端和洲際彈道導彈的高點、全程飛行的中後段(但也可以儘可能前置部署,在半路就攔截、攔截高度足夠),GBI的射高和射程要超過這兩者。

美國攔截中程彈道導彈中段、遠端和洲際彈道導彈末端,將入大氣層(200公里)的高度,主要是薩德和標準6(最新的標準6block1B),原理與上面差不多,需要計算來襲導彈和自己在大氣層內飛行遇到的空氣阻力和偏移,然後矯正自己飛行軌跡。

進入大氣層,則主要是愛國者等進行攔截。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攔截都是直接撞擊的動能攔截(目前世界完全掌握這一技術也只有美國),俄羅斯S-400和正在試驗的S-500,都還在採取破片殺傷,這個差距在一代到兩代(但現在的俄羅斯經濟、人才、技術,很難跨過這一代),S-500的最遠試驗射程481公里,與薩德相當,但射高要弱,薩德是200公里,這是內大氣層上沿高度。

相對於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的探測和攔截難度似乎要更大,好在目前世界的巡航導彈速度沒有過快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戰斧(千萬不要以為現在的戰斧還是當年的戰斧,其已經升級到數次,具備一定隱形能力),速度不到1馬赫,還有美國的隱形巡航導彈agm-129和最新的AGM-158,速度都不超過1馬赫。

這種導彈,最難在於探測,如果探測準確,可以用密集陣近身掃射——再近可用貼身防護系統攻擊,或者戰機在空中發射先進的空對空導彈攻擊,或者掃射擊毀。

但談何容易!首先,像戰斧這種不隱形或隱效能力不高的巡航導彈,其貼地(經常在峽谷穿行)或海面飛行,雷達反射波與地面雜波混同,很難探測,更不說隱性的AGM-129和AGM-158了,後者一旦發射,幾乎就沒有被探測的可能,除非重要目標裝配米波雷達,但也只能在20公里左右內探測(這還需要雷達輻射面開闊),這麼短的距離,很難反應,戰機都來不及起飛,起飛也趕不到啊,再就是哪兒有那麼方便的密集陣等防護系統呢?

就攔截掠地而來的巡航導彈來說,以色列與美國聯合研發的鐵穹似乎比較靠譜——這是目前世界攔截火箭炮和炮彈最先進的防空系統,屬於主動攔截,能做非常大的機動調整飛行,直接撞擊目標。但這也就以色列和美國部署。

最後,超高音速滑翔導彈的攔截,可能還是需要更先進的超高音速反導導彈予以攔截——目前世界這樣的攔截系統還沒出現。但事實上,這方面走得最遠的,還是美國——美國已經在研發和打造和超高音速滑翔導彈一樣速度的反導導彈,能高度智慧化資訊化攔截來襲目標。

此外,美國在正在推出鐳射技術,海軍軍艦已經亮相鐳射炮,光美國海軍就同時推進5種鐳射武器,可能會在一兩年內實戰部署,美國還曝光了在戰機和地面裝甲車部署的鐳射武器——其地面固定鐳射技術應該已經成熟。

如果鐳射武器完全實戰部署,那超高音速導彈等就都不在話下了。

針對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滑翔器的攔截,美國還在搞F-35戰機搭載超高音速空對空導彈,或者鐳射武器,遞近攻擊處於中低空上升段的彈道導彈;同時戰略轟炸機搭載超高音速滑翔武器接近目標,發射,由火箭助推飛向大氣層外,然後藉助重力和火箭推進器,加速到十幾倍音速,滑翔攻擊處於上升段但在更高段的彈道導彈。

美國可能還故意“隱藏”其黑鳥2(2017年就有人看見試飛)超高空超高速偵察機(由於搭載變迴圈發動機,其速度可能達到10.5倍音速),還有X-43超高速飛行器(上世紀90年代就以超過10倍音速飛行),以及正在試驗的新戰略轟炸機B-21、以及其他方式的攔截。

這幾款飛機,應該都能在大氣層頂緣飛行,併發射相關超高速攻擊攔截彈,X-43還能直接追擊撞擊,黑鳥2和X-43(或更新的飛行器)速度都遠超處於上升段的導彈——目前世界大氣層內上升段彈道導彈的速度都在5馬赫以內。

美國可能還隱藏了速度達到25馬赫的X-37B等外空間戰機的各種攔截——其可數百天在外空間飛行,其應該在GBI和標準3Block2A攔截間隙,在外太空追擊彈道導彈,發射相關武器或直接“抓獲”。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這是新排長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