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月30日,“金剛”號在佐世保入塢2周,拆除了1、2、11、12號四門152毫米副炮及其射擊指揮儀,還有2座雙聯裝25毫米高炮,在原位安裝了2座雙聯裝127毫米高炮和4座3聯裝25毫米高炮,完工後在日本內海進行海試和炮術測試。

3月8日,重新編入第二艦隊第3戰隊的“金剛”號和“最上”號重巡一道伴隨“瑞鶴”號前往新加坡南方的林加群島。佔領馬紹爾群島最西側的埃尼威托克環礁後,美軍距離馬里亞納群島僅有1800公里,日本的“絕對國防圈”門戶洞開。在美國無限潛艇戰的絞殺下日本本土油料供應十分困難,為此聯合艦隊只能把主力部署在臨近蘇門答臘巨港油田的林加群島等待戰機。

3月14日抵達林加錨地之後,“金剛”號加入小澤治三郎中將麾下的第一機動艦隊。日美海軍在數量和品質上的差距都越拉越大,只好依託現有裝備玩命訓練來儘量彌補了。

3月20日,美軍在俾斯麥群島登陸,完成了對拉包爾的包圍。今村均大將手下的14萬日軍被徹底隔絕,自力更生、自娛自樂直至終戰投降。順便說一句,1994年當地火山爆發,原先的拉包爾市區被當地政府放棄,城市遷移到西面20公里之外重建。

3月31日,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古賀峰一大將根據錯誤的情報認為美軍即將進攻馬里亞納,匆忙中把司令部從帛琉遷往菲律賓達沃,但他本人在暴風雨中因水上飛機失事而喪命。

4月22日,麥克阿瑟的陸軍繞過重兵防守的博吉亞、韋瓦克,在新幾內亞首府荷蘭地亞登陸。5月27日登陸比阿克島,苦戰2個月拿下這座鳥頭半島的門戶。麥克阿瑟在一年內沿著新幾內亞海岸挺進了1800公里,距離他心心念唸的菲律賓只有一海之隔。

5月3日,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豐田副武大將在“大澱”號輕巡上接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 可笑的是山本五十六生前極其討厭此人。5月11日,第一機動艦隊前往婆羅洲東面的塔威塔威,在當地駐泊訓練一個月。

6月13日,豐田副武從日吉臺發出命令,“阿”號作戰啟動,全力防守馬里亞納。機動艦隊離開塔威塔威北上,不過當日10:00就被駐守在錨地外地的美國海軍SS-272“紅鰭”號潛艇發現並上報。14日艦隊在菲律賓中部的吉馬拉斯島加油,15日16:35在通過聖貝納迪諾海峽時被SS-229“飛魚”號潛艇發現,從荷屬東印度北上的第一戰隊於19:45在菲律賓海被美國潛艇發現,斯普魯恩斯從容地在馬里亞納以西海域佈陣等候。

18日小澤將艦隊分為2部分,甲部隊3艘艦隊航母和乙部隊3艘中小型航母駛向南方,以便依靠日艦載機續航力更大的優勢在美航母作戰半徑外發起進攻,然後到馬里亞納各島降落,加油掛彈後再次攻擊美艦隊並返回航母。慄田健男中將指揮的前衛部隊則向東駛往塞班,陣中包括“大和”、“武藏”、“長門”、“金剛”、“榛名”5艘戰列艦。

生性謹慎的斯普魯恩斯把威利斯·李(此時已晉升中將)的TF-58.7特混大隊7艘快速戰列艦擺在四個航母特混大隊前方作為屏障。米切爾的參謀長阿利·伯克上校曾在所羅門海區指揮驅逐艦隊,具有豐富的夜戰經驗,他建議李出擊展開水面戰。但李一口回絕,認為美國戰列艦從未接受過編隊夜戰訓練,難敵夜戰經驗豐富的日本戰列艦隊,明智地避免了一場後果不可預計的夜間混戰。

> 李中將的TF-58.7特混大隊,從近到遠分別為“衣阿華”號、“馬薩諸塞”號、“北卡羅來納”號、“華盛頓”號以及更遠處的2艘南達科他級

19日一早雙方就大打出手,展開了的海戰史上規模最大的艦載機空戰。小澤的穿梭轟炸在美國海軍的雷達引導、F6-F“地獄貓”戰鬥機和無線電近炸引信高射炮彈面前徹底失敗。空戰中日軍共損失265架艦載機,43年花了一年時間好不容易培訓出來的菜鳥飛行員又喪失殆盡,這就是著名的馬里亞納獵火雞。

當天早上08:10,剛剛完成艦載機放飛作業的小澤旗艦“大鳳”號被潛入反潛圈內的“大青花魚”號命中一雷,損傷輕微,但封閉式機庫積聚了大量揮發性油氣。一直到下午14:32在回收第二批攻擊機隊時機庫內的油氣被引爆,16:28沉沒。

11:20,“翔鶴”號也被“棘鰭”號潛艇命中4雷,14:01機庫內的航空燃料氣體被點著而爆炸沉沒。9個月後的沖繩戰役時,“富蘭克林”號被燒成火焰地獄一般仍然堅持回到舊金山,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航母的損管設計要比美國航母差出一大截。

小澤艦隊在19日夜轉往西北加油,20日直到下午15:40“企業”號的偵察機才發現他們的行蹤,距離275海里。16:21,米切爾在仔細權衡後派出216架飛機執行超遠端進攻。

> 在漫天晚霞中從“列克星頓”號出擊的“地獄貓”

僅剩130架飛機的小澤依然派出“瑞鶴”號的7架魚雷機反擊,慄田的前衛艦隊也收到夜戰命令東進,雙方12艘戰列艦一度接近到200海里以內。但隨即美軍的雷霆打到了小澤主隊頭上,“飛鷹”號輕型航母被擊沉,旗艦“瑞鶴”號重傷。

18:30,TF-58.2航母特混大隊的艦載機空襲了第3戰隊,SB2C俯衝轟炸機命中“榛名”號和“千代田”號小型航母,一旁的“金剛”號毫髮無傷。19:40分,豐田副武向小澤釋出脫離接觸命令,“阿”號作戰中止,日本艦隊殘餘兵力撤往沖繩。此役日本艦載機損失404架,佔搭載總數的92%;岸基飛機被擊落擊毀247架,幾乎全軍覆沒,日本海軍航空兵遭到毀滅性打擊,再也沒恢復過來;5艘戰列艦則主炮一炮未開。

> 空襲下的第3戰隊,前景為“金剛”號或“榛名”號,右後側為“千代田”號,由“邦克山”號艦載機拍攝

隨後三個月,美軍先後攻佔了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日本本土遭到B-29轟炸機的直接空襲,“絕對國防圈”被開啟一個大缺口,瀕臨崩潰,東條英機內閣也在國內的巨大壓力下倒臺。

萊特灣

6月30日,“金剛”號於吳海軍船廠再次入塢,在艦橋上方加裝了22式水面搜尋及火控雷達,在主桅上加裝了13式雷達。另外還增設了76門25毫米高炮(12座三聯裝和40門單管炮)。全艦副炮為8門152毫米炮、6座雙聯裝127毫米高炮和100門25毫米高炮。艦上還搭載了2架三菱F1M2水上飛機。

同一時期聯合艦隊的各類艦艇都在拼命加裝25毫米高炮,“大和”號裝了152門,“長門號”98門,重巡52-60門,驅逐艦都裝了30門,各個都插得像刺蝟一般。

改裝工程在7日內完成,“金剛”號隨即出塢,第二天就搭載第28師團36步兵聯隊的裝備和“大和”、“武藏”、“長門”號一道前往沖繩。7月20日,“金剛”號經新加坡達到林加,之後一個月都在當地訓練,併成為第3艦隊司令長官鈴木義尾中將的旗艦。8月21日,修復後的“榛名”號從本土抵達加入戰隊。

8月23日,“金剛”號前往新加坡,在實裡達海軍基地改進了電氣系統,並再增裝了18門25毫米高炮,使總數達到118門。9月份“金剛”號回到林加,夜以繼日地和整個艦隊一起瘋狂訓練:“大和”號和“武藏”號各帶一隊在巨大的林加錨地內對轟,各艦也初步掌握了電探的使用方法,終於進入電子探測時代。

短短9個月前,日本的戰線還在5千公里外的吉爾伯特群島和索羅門群島,日軍甚至自信地認為在1947年以前美軍都無法完全攻陷外環防禦圈中的拉包爾、克魯特等重點區域,可現在手頭僅剩下衝繩、臺灣、菲律賓、馬來亞一線,危如累卵。

美國佬步步緊逼,尼米茲的目標是臺灣,麥克阿瑟則只要解放菲律賓,陸海軍為此爭得不可開交。最終羅斯福於7月26日親自飛往珍珠港協調,決定先打菲律賓後打臺灣。

> 作戰會議中親自在地圖前講解的尼米茲,坐著的三人從左到右分別為麥克阿瑟、羅斯福和參聯會主席萊希 - 他也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五星上將

同一天,日本大本營制定了“捷號作戰”計劃,以固守後退一步的絕對防衛線。計劃分為4個區域:捷一號 - 菲律賓;捷二號 - 南九州、琉球、臺灣;捷三號 - 本州、四國、九州、小笠原諸島;捷四號 - 北海道、千島群島。

9月份“公牛”哈爾西接過艦隊指揮權改番號為第3艦隊,負責菲律賓戰役,斯普魯恩斯則離開前線準備籌劃下一步的臺灣戰役。9月15日陸戰一師在佩裡硫島登陸,苦戰73天才拿下這個面積僅13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陸戰一師被打殘,傷亡比例達到60%,血腥程度高居太平洋戰爭第一位。

> 15日登陸前“火奴魯魯”號輕巡的水上校射飛機拍攝的佩裡硫島,爆炸煙塵處就是整個太平洋戰場上最負惡名的烏穆布羅戈口袋或者陸戰隊口中的血鼻嶺

9、10月間,哈爾西艦隊橫掃琉球、臺灣和呂宋,擊落擊毀1千多架日機,在菲律賓戰役開始前就基本摧毀了日本的空中力量。

日軍作為應對開始執行捷二號作戰,在層層虛報、謊報之後創造出史上最著名的烏龍戰報 - “臺灣沖海空大捷”:擊沉航母11艘、擊破航母8艘、擊沉4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而實際上美軍只有1艘重巡和1艘輕巡重傷,損失89架飛機, 微不足道。

10月17日8:00,美軍在萊特灣外的蘇祿安島登陸,島上日軍在發出玉碎電報後失聯。

10月19日零點,捷一號作戰計劃啟動。此前陸軍重新起用“馬來之虎”山下奉文大將,組建第14方面軍,在菲律賓各島屯兵35萬,是除中國戰場之外最大的一個重兵集團。海軍則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當,早在8月份就由外號“瘋子”的聯合艦隊先任參謀神重德大佐策劃了一個比珍珠港、中途島還要複雜得多的、孤注一擲的作戰計劃,目標是掃蕩美軍的登陸船團。參戰兵力:

慄田健男中將率領的以第二艦隊為底班的第一遊擊部隊(聯合艦隊司令部上岸後,第一艦隊已於2月25日撤銷),下轄:

第一夜戰部隊,慄田親率,包括第1戰隊:戰列艦“大和”、“武藏”、“長門”,第4戰隊:重巡“高雄”、“愛宕”、“摩耶”、“鳥海”,第5戰隊:重巡“妙高”、“羽黑”,第2水雷戰隊:1艘輕巡加9艘驅逐艦

第二夜戰部隊,第三艦隊司令鈴木義尾中將指揮,包括第3戰隊:戰列艦“金剛”、“榛名”,第7戰隊:重巡“鈴谷”、“熊野”、“利根”、“築摩”;第10戰隊:1艘輕巡加6艘驅逐艦,其中包括著名祥瑞“雪風”和“野分”

第三夜戰部隊,西村祥治中將指揮,包括第二戰隊:戰列艦“山城”、“扶桑” 、重巡“最上”、著名祥瑞“時雨”,第4驅逐隊的3艘驅逐艦

志摩清英中將率領的以第五艦隊為底班的第二遊擊部隊,下轄:

第21戰隊:重巡“那智”、“足柄”,第1水雷戰隊:1艘輕巡加4艘驅逐艦

第16戰隊:重巡“青葉”、1艘輕巡加1艘驅逐艦(臨時由第一遊擊部隊轉隸)

小澤治三郎中將率領的以第三艦隊為底班的機動部隊本隊,下轄:

第3航空戰隊:航母“瑞鶴”、“千代田”、“千歲”、“瑞鳳”,第4航空戰隊:航空戰艦“伊勢”、“日向”,巡洋艦戰隊:輕巡“多摩”、“五十鈴”,警戒陣:1艘輕巡加8艘驅逐艦

匯聚了8名中將、8名少將,總共9艘戰列艦、4艘航母、13艘重巡、6艘輕巡、31艘驅逐艦,聯合艦隊幾乎所有家當都在這裡了。這一陣容在賬面上看可謂十分強大,即便是皇家海軍的本土艦隊也難以匹敵,但唯一的也是致命的弱點就是沒有空中保護。小澤艦隊有艦無機,海軍大部分飛機都在臺灣空戰中消耗掉了,2艘只能起飛不能降落的航空戰列艦沒有攜帶艦載機,剩下1大3小4艘航母只有108架艦載機(標配是159架),自保都非常困難,殲敵就不用指望了,因此這最後一點航母力量就是作為吸引力足夠大的誘餌準備犧牲掉的,來個調虎離山把哈爾西的主力從萊特灣抽走。

慄田的第一遊擊部隊是突擊灘頭的重錘,西村艦隊2艘剛從本土抵達的古董戰列艦和從遙遠的阿留申撤回的志摩艦隊則是鉗形夾擊的鐵砧,這三支艦隊都沒有配備任何空中掩護力量,只能由本來就不指望的、非常不靠譜的岸基航空兵支援了。

聯合艦隊從上到下都深知這就是他們的最後一戰了,不成功便成仁,因為老對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是如此地令人絕望。

哈爾西上將統領第三艦隊作為機動打擊力量,下轄米切爾中將指揮的第38特遣艦隊 - TF 38,包括4個航母特混大隊9艘艦隊航母、8艘輕型航母、6艘快速戰列艦、6艘重巡、9艘輕巡、58艘驅逐艦、9艘潛艇。

金凱德中將的第七艦隊負責支援兩棲作戰,下轄第77特遣艦隊 - TF 77,包括奧登多夫少將的火力支援群:6艘舊式戰列艦、5艘重巡、6艘輕巡、34艘驅逐艦;護航航母戰鬥群,分為塔菲(Taffy)1、2、3號3個分遣隊18艘護航航母、9艘驅逐艦、14艘護航驅逐艦。

哈爾西和金凱德總共擁有超過1500架艦載機,是小澤的十幾倍。日軍就算加上整個地區所有的陸基飛機也只有約750架,僅為美軍的一半,而且飛行員嚴重缺乏實戰經驗,更沒受過對艦攻擊訓練,很多人才剛剛放單飛就被逼上了戰場。

慄田的第一遊擊部隊在18日01:00離開林加,20日抵達汶萊待機,等候全日本殘存8艘大型油船中的2艘來進行最後的加油。

> 錨泊在汶萊的第1戰隊,從左到右分別為“武藏”、“大和”、一艘高雄級和“長門”號

10月20日10:00,美軍在萊特島塔克洛班和杜拉格登陸。下午1點半,麥克阿瑟在菲律賓總統奎鬆的陪同下涉水50碼登上了依然冷槍不斷的灘頭,並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我回來了”演講。

很多文章說這張歷史性的照片是麥克阿瑟後來重新擺拍的,但根據拍攝者 - 陸軍攝影師Gaetano Faillace少校、當時在灘頭採訪的CBS記者William J. Dunn以及麥克阿瑟的傳記作家Clayton James確認,這張照片是登陸時一次性完成的。

當時麥克阿瑟正在生氣,因為在他重返故土的劇本里並沒有涉水上岸這個橋段,而當日的灘頭指揮官一點都不給他面子,命令他自己下水走。但是事後看到沖印出來的照片時,麥克阿瑟的怒火迅速消散了,作為公關大師的他深知怎麼樣的照片才是能引起社會轟動的好照片:總統做陪襯的C位、墨鏡、沒膝的海水。

> 陳列在諾福克麥克阿瑟紀念館的“元帥耍酷三件套” - 自己發明的軟軍帽、雷朋墨鏡和菸斗。麥克阿瑟早在1937年就被授予菲律賓陸軍元帥,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元帥,雖然不是自己國家的。

順便八卦一下,麥帥的菸斗是由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芯菸斗廠家 - 密蘇里海泡石公司為他特製的,煙筒高度加倍、煙管也加長很多。麥克阿瑟本來並不怎麼喜歡抽菸,在公眾場合總是叼著菸斗但從未看他點著過, 唯一的目的就是裝酷,在百萬軍中讓人一眼就辨認出來。玉米芯菸斗原本是非常廉價的東西,真的是用整隻幹玉米挖空做出來的。麥克阿瑟如此鍾愛,除了他本人所說是繼承他父親老麥克阿瑟的喜好,更重要的原因是玉米棒子輕啊,長時間叼著裝X不累,換隻硬木雕刻出來的昂貴菸斗試試,看他能叼多久 - 這位軍界型男就是當年的第一網紅

繼續說拍照的事情,在萊特灣沒擺拍不等於以後也沒擺拍。1945年1月9日美軍在呂宋島仁牙因灣登陸時,麥克阿瑟精心導演了陸軍上將親自踏著齊膝海水登上灘頭的戲碼,意圖再現萊特島一幕。當時海蜂們已經搶修了一座浮筒棧橋讓麥克阿瑟能夠直接上岸,但當他了解到《生活》雜誌的著名攝影記者Carl Mydans正在灘頭時,命令登陸艇離開棧橋另尋一處海灘放下跳板,自己擺出堅毅的表情涉水上岸,“正巧”被Mydans的快門捕捉到。這張照片迅速傳遍美國媒體的頭版,《時代》雜誌稱之為“一個時代的標誌”。

> 紅框內為當年《時代》雜誌刊登照片的裁切範圍,這也是很多媒體誤以為重新擺拍萊特灣登陸的那張

不過話說回來,麥克阿瑟雖然桀驁不馴、狂妄自大、愛出風頭、政治野心也大,但是這位美國陸軍史上最年輕的西點校長、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軍事造詣還是很高的,從新幾內亞的蛙跳前進,菲律賓戰役中的萊特灣、民都洛、仁牙因三次登陸,一直到北韓戰爭中的仁川登陸,他的直覺敏銳、素養出眾,尤其善於駕馭性格不同的手下將領,是美國陸軍的代表性人物,領章上的五顆星受之無愧。

菲律賓,對麥克阿瑟來說完全是為了追逐個人榮譽的巔峰,對羅斯福來說是總統選舉的籌碼和給麥克阿瑟的順水人情,對尼米茲來說只能是食之無味的雞肋,因為面積小得多的臺灣完全具備同樣的戰略價值,而在看到佩裡硫和硫磺島的血腥之後他更是選擇了面積更小、離日本本土更近的沖繩。

> 現在菲律賓在塔克洛班當年的登陸點為麥克阿瑟這位救世主修了一座群雕紀念公園

而對日本來說,菲律賓就是帝國的一切,失去菲律賓將切斷整個南洋與本土的聯絡,這場為了南洋資源而發動的戰爭將變得毫無意義,剩下一個被耗盡榨乾、無艦可守的本土還有什麼用呢?所以不僅僅是小澤艦隊,包括“大和”、“武藏”在內的所有軍艦和全體官兵都是可以犧牲掉的。

> 上圖為南洋地區通往日本本土的運輸航線,黑色粗線為萊特灣海戰後被阻絕的航線,紅色為44年底之後仍然開通的航線(45年2月4日解放馬尼拉),整個運力被削減了3/4。

在確認美軍的進攻目標是萊特島之後,聯合艦隊規定參戰各部隊於10月25日黎明時衝進萊特灣。慄田的主力從汶萊前往萊特有南北2條路線:南線橫穿蘇祿海,經寶和海過蘇里高海峽直抵萊特灣南口,距離較近,但作為重點方向將受到美國海空力量的嚴密封鎖;北線經民都洛島南部過錫布延海,穿越聖貝納迪諾海峽從薩馬島東岸南下,距離相對較遠,但出其不意,而且在莫羅泰島美軍陸基飛機作戰半徑之外,突襲成功率較高。

北線的前半段還有三種選擇:

萊特和薩馬兩座大島之間的Janbatas海峽最窄處只有300多米,無法通行。

> 今天Janbatas海峽上的聖華尼科大橋,遠處的山背後就是當年的登陸場塔克洛班

慄田健男考慮再三,最後決定第一遊擊部隊主力走相對最安全的巴拉望水道,航程2400公里;航速只有23節左右的西村艦隊無法跟上主力,只能選擇南線,航程1600公里;從澎湖遠道而來的志摩艦隊將跟在西村身後一起走蘇里高海峽。小澤艦隊從瀨戶內海出發,經沖繩南下直接到達呂宋島以東洋麵佯動。

22日08:00,慄田率第一、第二夜戰部隊出擊,西村艦隊於15:00開拔。

> 拋開意識形態不談,單從人性和裝備來說這是相當悲壯的一張照片,由汶萊出港北上的第一夜戰部隊,從近到遠分別為“長門”、“武藏”、“大和”、“摩耶”、“鳥海”、“高雄”、“愛宕”、“羽黒”和“妙高”,威風凜凜的9艘大艦隻回來5艘。

巴拉望海戰

當晚慄田艦隊進入平均寬度56-64公里的巴拉望水道,兩側遍佈淺灘暗礁,“大和”、“武藏”這樣的7萬噸級鉅艦可機動的餘地非常小。

午夜時分,2艘在水道中巡邏的美國潛艇SS-227“鏢鱸”號和SS-247“鰷魚”號在水面狀態用雷達發現了目標龐大的慄田艦隊並立即上報。這是太平洋海戰中最重要的電報之一,因為自第一遊擊部隊離開林加後已經失蹤數天之久。

23日凌晨02:30,“愛宕”號探測到美方的雷達電波,開始走之字形反潛航線,整個編隊速度降低。2艘美國潛艇耐心地周旋了3個小時,佔領了有利的射擊陣位。

05:33(當天日出時間為05:57),“鏢鱸”號在900米的近距離內呈扇面射出6枚魚雷,其中4枚命中“愛宕”號右舷(1號炮塔正下方、艦橋前部、中部魚雷發射管室及5號炮塔附近),“愛宕”號當即失去全艦電力,迅速右傾,荒木艦長下令向左舷注水也沒有明顯效果。

05:55,“愛宕”號在中雷20分鐘後就艦艏入水翻沉入1800米深的海中。因為下沉太快,連軍旗都沒來得及降下,正在發燒中的慄田和艦員一起直接跳海逃生,其中包括慄田在內的529人被“岸波”號驅逐艦救起轉移到“大和”號上,另外171人被“朝霜”號驅逐艦救起。

> “愛宕”號沉沒地點: 北緯09°28′,東經117°17′

“鏢鱸”號發射的另外2枚魚雷在1分鐘後命中隨後的“高雄”號右舷(魚雷發射管正下方和後甲板),第3、4號鍋爐艙被毀,右側雙軸嚴重損毀,螺旋槳被炸飛,飄浮在晨曦中的海面上動彈不得。

05:55,在“愛宕”號沉沒的同一時刻,“鰷魚”號在1640米距離上也發射了6枚魚雷,2分鐘後命中“摩耶”號4枚(前錨鏈艙、1號炮塔、7號鍋爐艙、後輪機艙),“羽黑”號成功躲避了剩下的2枚魚雷。06:05,“摩耶”號在8分鐘內迅速沉沒,這也暴露出“重巡之王”高雄級在艦體結構上的重大缺陷。

雖然出師不利,10艘重巡折損了近1/3,但艦隊整體實力並受到什麼實質性的影響,為了能按時衝入萊特灣,慄田實在是顧不上這2艘美國潛艇了,登上“大和”號後立即整隊趕路。“金剛”號仍然毫髮無損。

飄浮在海面上的“高雄”號花了整整一天時間進行搶修,因為淡水槽受損,只好用剩下的鍋爐將海水蒸餾後使用,到當晚21:44終於開動,在“長波”號、“朝霜”號驅逐艦和“鵯”號水雷艇的護衛下以6-11節的速度返回汶萊。注意,護航艦之一正是早上救助“愛宕”號艦員的“朝霜”號,它的返航也帶走了“愛宕”號上的大部分第二艦隊司令部人員,包括至關重要的通訊班,進而對後面的作戰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此戰後“高雄”號一直待在新加坡進行修復工作,再未能出海。1945年1月曾用高炮擊落過一架B-29,7月31日被英國“XE3”小型潛艇安防的磁性水雷再次炸傷,戰後由英國海軍拖到馬六甲海峽自沉。

> 在新加坡投降英軍後的“高雄”號

當天凌晨還有第4艘日本重巡被美國潛艇擊中,那就是自瓜島開始黴運不斷的“青葉”號。18日其所屬的第16戰隊剛剛被劃給志摩艦隊,從汶萊趕往馬尼拉運載萊特島陸軍增援部隊,因此很多資料裡都沒把它們算進去。第16戰隊在慄田主力之前走的也是巴拉望水道,也被“鏢鱸”號和“鰷魚”號發現,但憑藉高航速之字形反潛機動擺脫。不過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凌晨03:25,“青葉”號在馬尼拉灣口西南70海里處遭遇SS-243“鯉魚”號被命中一雷,徹底失去戰鬥力,輾轉到年底才返回本土大修。

巴拉望水道的故事還有最後一個小插曲,慄田艦隊走後一直躲在附近監視的“鏢鱸”號曾打算繼續對“高雄”發動攻擊,但24日午夜進行機動時在海圖都未標註的區域不慎觸礁座底。因為退潮,“鰷魚”號和“鏢鱸”號的艇員想盡辦法也沒能幫助“鏢鱸”號脫困,於是在毀掉所有機密檔案和裝置、艇員撤到“鰷魚”號後開始鑿艇。

> 擱淺在礁盤上的“鏢鱸”殘骸

“鏢鱸”號命非常硬,自毀炸藥沒能把它炸燬;“鰷魚”號發射的魚雷全打在珊瑚礁上沒用,接著用76毫米炮打了21發也沒什麼效果;在附近的“石頭魚”號潛艇被招來幫忙,發射的10枚魚雷還是打在了珊瑚礁上。“鸚鵡螺”號在10月31日抵達現場,用它的150毫米甲板炮轟了55發,把“鏢鱸”號打爛,於是日本人也再沒有試圖打撈該艇。1952年美國海軍最終派人上艇,在前魚雷發射艙的6枚魚雷旁安放炸藥,將整個艇艏炸燬。直到1998年,“鏢鱸”號的殘骸還挺立在珊瑚礁上。

據說“鏢鱸”號的艇長David McClintock - 海軍十字勳章獲得者,在棄艇前曾經在其高雄級敵艦識別訓練模型上給可能登艇的日本人用英文留了一張紙條:“這個(模型)與那個(被擊沉的“愛宕”號)是同一艦嗎?”

> 美軍敵艦識別手冊

6月份在馬里亞納連續擊沉2艘艦隊航母,10月份在巴拉望水道擊沉擊傷3艘重巡,37天后“射水魚”號又在本州外海擊沉了“信濃”號超級航母,5艘水下排水量2400多噸的美國潛艇擊沉了總重16萬噸的5艘日本鉅艦,並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整個戰爭的程序,這樣的作戰效率和費效比要遠遠超過雙方陣中的諸多著名戰列艦。

> “信濃”號超級航母效果圖

原來準備這一篇把整個“金剛”號的故事寫完的,不過寫著寫著就跑偏了,差不多寫成了1944年的太平洋戰爭簡史,單是萊特灣大海戰就有太多東西可寫也一直想寫,比“厭戰”號的日德蘭大海戰還豐富得多,比如在巴拉望水道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激怒哈爾西的那封著名電報……於是只好增加篇幅了,重新畫的幾幅態勢圖也理清了作戰程序。而“金剛”號反倒沒寫幾筆,因為這一時期在以航母為絕對主角的海空大戰中,所有日本戰列艦都顯得那麼的無所事事。

萊特灣大海戰是一場空前絕後的海上決戰,作戰海域南北長1500海里,東西寬1000海里。巴拉望海戰只能算是序曲,之後在2晝夜內進行了4場高強度的大海戰和更多小型的戰鬥,時空尺度、投入兵力、投射彈藥、毀傷效果都是特拉法加、對馬、日德蘭、中途島等海戰史上所有著名海戰完全無法匹敵的,雙方參戰艦船總噸位超過200萬噸,其中盟軍133萬噸,日本海軍73萬噸,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不可能再有如此規模的海戰了。

按時間順序,這4場海戰分別是①24日持續一整天的錫布延海戰、②25日凌晨的蘇里高海戰、③25日上午的薩馬島海戰以及④25日一整天的恩加諾角海戰,下一篇(或許還有下下篇)繼續,不過重點還是寫和“金剛”號關係最密切、最驚心動魄、也是海戰史上最有爭議的薩馬島海戰。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阿爾泰坦克兩年內投入實戰,土耳其士氣大振,誓言發展核導彈